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大姚县人民政府
首页 >> 新闻信息 >> 部门动态 >> 正文

“周末小课堂”里的大温暖——金龙社区蜻蛉儿童之家创新模式守护留守困境儿童成长

日期:2025/05/14   作者:施剑平   来源:大姚县民政局    点击:

阳光明媚的周末,大姚县金碧镇金龙社区蜻蛉儿童之家传来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室内,孩子们围坐成组,正用彩色树叶拼贴出创意图案,旁边志愿者蹲下身耐心指导;室外,一场趣味跳绳比赛正在进行,孩子们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针对社区留守困境儿童的关爱需求,蜻蛉儿童之家创新推出“周末小课堂”,通过四大暖心举措,为孩子们搭建起“知识+陪伴+心理”的立体关爱网络,让爱与成长从不“缺席”。

为孩子们“把脉”。作为全县儿童关爱服务阵地的创新代表,蜻蛉儿童之家的第一步,是通过逐户家访和需求问卷,他们精准捕捉到留守困境儿童在课业辅导、情感陪伴、社交能力等方面的成长短板。“我们发现,很多孩子缺乏父母陪伴,性格比较内向,有的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儿童主任王丹介绍,基于调研,课堂设计了“课业辅导+兴趣拓展”双主线课程,既有数学、作文等基础辅导,也涵盖手工艺术、户外探索、体育运动等特色内容,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课堂亮点”。

破解“师资荒”。这里独创“1+N”志愿模式:由1名专职教师(儿童主任兼)统筹全局,搭配退休教师、大学生、社区热心居民等N名志愿者协同教学。志愿者里有美术专业的大学生,有擅长体育的社区青年,还有教育经验丰富的退休教师,他们带来了多元的培养视角。更重要的是,志愿者与孩子年龄相近或经历相似,自然形成“朋辈陪伴”,让课堂不仅是学习场所,更成为孩子们的“朋友圈”。

“趣味化”课堂。除了常规辅导,“小组竞赛”“闯关游戏”“角色扮演”等形式贯穿始终:树叶拼图赛让自然教育充满创意,户外定向越野培养团队协作,而每月一次的亲子运动会,更成为家长与孩子的“情感粘合剂”。“以前孩子见到我都不怎么说话,现在总拉着我讲课堂上的比赛,感觉心更近了。”外来务工家长王女士的感慨,道出了许多家庭的心声。

搭建“家社联动”桥梁。家长微信群里弹出课堂视频,孩子们举着手工作品对着镜头比心,家长们纷纷回复“谢谢老师”“孩子回家主动写作业了”,为了让关爱无缝衔接,儿童之家通过实时分享课堂视频、成长档案,让家长即使忙碌也能“参与”孩子的成长。针对随迁子女家庭,还特别开通“临时照护”绿色通道,解决家长上班期间的后顾之忧。数据显示,“周末小课堂”开办一年来,参与儿童的社交能力提升率达85%,课堂主动发言率提高60%,心理干预需求下降40%,真正实现了从“临时托管”到“全面赋能”的升级。

从精准调研到多元陪伴,从趣味课堂到家校同心,蜻蛉儿童之家的创新实践,为留守困境儿童的成长撑起了一片晴空。这方小小的“周末课堂”,不仅是知识的学堂,更是情感的港湾、梦想的起点。当社会各界的爱心凝聚成“1+N”的守护力量,我们看到的,是用创新与温度书写的儿童关爱“大文章”。

(供稿:大姚县民政局施剑平 审稿:张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