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姚县桂花镇桂花社区耳子地村,一条曾因邻里矛盾剑拔弩张的村道上,如今满载农产品的货车平稳驶过,碾过落花的车轮扬起桂花香尘,映照出基层治理微网格在民族村寨落地生根的动人图景——这张以“问题发现、及时上报、快速处置、反馈跟踪”四项机制精心编织的“暖心网”,正悄然化解陈年积弊,焕新乡村善治的勃勃生机。
“微网格”落地生根,织密“查——报”感知网络
“以前有事摸不着门路,只能憋着怄气,现在家门口就有‘眼睛’和‘耳朵’!”耳子地村村民老白感慨道。这变化的源头,在于桂花镇将“微网格”真正沉到户、落到人。桂花社区被科学划分为50个“微网格”,每个网格配备责任心强、熟悉彝汉双语的网格员作为“哨兵”,他们走家串户、唠家常、听民声,变被动接访为主动“找茬”。正是微网格员李胡忠在日常“查”访中,敏锐捕捉到村民李某某因历史道路权属问题产生的激烈情绪,第一时间把发现的问题报告社区党总支书记。经分析,该问题属于错综复杂的陈年积怨,遂作为村级力量无法解决的“橙色问题”上报镇平安 法 治 办。
从田间地头的细微症候到邻里摩擦的潜在火花,“微网格”如同灵敏的“神经末梢”,让“前端感知”精准有力,使矛盾不再累积扩大。
“吹哨报到”精准破局,凝聚“办”的联动合力
面对这起涉及群体利益、跨越近二十年的“橙色”复杂纠纷,“微网格”体系下的联合处置机制快速响应。镇平安 法 治 办“吹哨”,司法所、派出所、经济发展办、村委会等多方力量应声“报到”,组成专项调解组。调解组兵分多路:一组深挖历史档案,在泛黄纸页中锁定道路集体所有的法律依据;一组运用彝汉双语深入村民家中疏导,以“火塘夜话”融化坚冰;一组则精细核算原始修路投入。当证据链在“面对面”协商中清晰铺陈——道路姓“公”不姓“私”,12户受益者需合理分担5户已出资的历史成本5万元,曾经的针锋相对开始在法理与乡情的双重浸润下松动。经过各方不懈努力,最终促使17户农户达成和解协议。
快速处置,八方联动,条块壁垒在团结协作中消弭于无形,凝聚成为民解忧的强大合力。
“多元共治”巧解心锁,释放“评”的长效动能
和解协议签署并非终点。调解组深知,在尊崇集体决策的彝族村寨,唯有激活内生治理动力方能长治久安。于是,“反馈跟踪”机制再发力:社区干部继续跟进事件办理结果在村民中的满意度,针对村组道路管护等后续问题充分听取村民意见建议,社区将道路权属、管护义务写入“村规民约”,并创新设立“集体用工补偿金”——主动参与养护者获集体赞誉,因故缺席者则适当出资,巧妙融合了彝乡互助传统与现代契约精神,赢得村民高度认同。镇党委政府则持续追踪“评”效,确保补偿金及时兑付、管护责任常态落实。“村规民约+补偿激励”的双轮驱动,让“共治共享”从纸面跃入生活,曾经的堵点变为连接民心的坦途。
桂花香溢,见证善治新生。目前,桂花镇9个村(社区)共设置微网格274个,由党员、乡贤、村民代表等担任微网格员,以“查得准、报得早、办得实、评得优”的绣花功夫,办结矛盾纠纷、防灾减灾、人居环境、民生诉求等问题线索300余件,织就了一张兼具法理刚性、乡情温度与民族智慧的基层善治“暖心网”。这张网,兜住的是急难愁盼,提升的是治理效能,凝聚的是党心民心。
当满载希望的货车再次畅通无阻地驶过飘香的村道,一幅民族地区共建共治共享的和美乡村新画卷,正沿着“微网格”的经纬,在桂香深处徐徐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