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碧乡属楚雄州4个少数民族乡之一,是聚傈僳、傣、彝、回、苗、土家、哈尼、拉祜等14个少数民族,融15个民族为一体的“民族大家园”。海子田村民小组隶属纳那村委会位于湾碧最东边,共有39户168人,属于纯正的傣族村落,一直传承着优秀民族传统文化。
一、强化组织引领、夯实基层治理组织力量
湾碧乡始终坚持把基层党组织作为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筑牢乡村振兴工作根基,不断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严格执行主题党日、“三会一课”等基本制度,引领党员从思想转变向作风转变提升,全面筑牢基层战斗堡垒,以“红黑榜”为抓手,初步形成五治融合的乡村治理模式,激励党员在乡村治理工作中亮出身份、亮出承诺、干出实效,形成了一名党员带一帮群众共谋发展、共同致富的浓厚氛围。

(党员带头开展“脏乱差”整治)
二、强化创新引领,凝聚基层治理制度力量
充分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实现“村里事村民定,大事小情不出村”。一是搭建党群商议“桥”。凡是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比如换届选举、修订完善村规民约、财务收支等事项,都由党支部牵头召开议事大会,让村民代表共同参与村务管理、民主监督,搭建村民自治平台,建立起干群团结的“连心桥”。二是村规民约聚人心。海子田小组按照乡村振兴的五个方面要求,重新修订完善了村规民约,把移风易俗、精神文明建设等内容约法三章,在海子田小组,每缺席一次户长会议,该户将上交“罚款”50元作为小组的集体资金,通过集体商议、公示公开后用于购买党员活动室的一些必备品或用于奖励小组内评议出的“榜样户”。三是专项行动齐发力。海子田小组坚持组织引领与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原则,每半月扎实开展“垃圾整治、污水整治、庭院整治”等专项整治行动,党员带头“亮身份”,打造“微菜园”“微庭院”,全面提升小组的整体风貌。


(“变废为宝”创新修筑特色花园)
三、强化服务引领,凝聚基层治理群众力量
一是强化管理织密网格。将全村32户划分为3个网格,挑选3名精干的党员担任网格长,将环境整治、疫情防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工作纳入网络管理,制定“环境卫生监督员、疫情防控宣传员、民事代办服务员、矛盾纠纷调解员”4类人员职责清单,以“责任区+责任人+群众”的方式,借“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为契机,深化网格化管理效能,形成了“人到格中去、事在格中办、心在格中聚”的网格治理格局。二是党员率先示范引领。采取“支部书记带头,党员示范带动,群众紧随其后”的工作举措,发动群众参与村庄建设,尤其在村内公共卫生治理方面,采取党员分片包干、督促群众落实、聘请保洁员等措施,使人居环境整治、管护公共设施和绿植形成常态化;三强化宣传营造氛围。充分利用微信、标语、“小广播”“大喇叭”、墙体彩绘等多种形式开展政策宣传,让“治理交响曲”响彻金沙江畔,“文明新风尚”入心入脑,美丽宜居逐步呈现。

(精致美观的墙体彩绘)
海子田小组社会治理体系的雏形只是湾碧乡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一个缩影,今后湾碧乡将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和民族地区干部队伍建设,提升党建引领民族地区治理水平,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多角度、深层次推动“五个结合”工作机制,不断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