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类的经济发展和人口膨胀,水资源短缺现象日趋严重,直接导致了干旱地区的扩大与干旱化程度的加重,干旱化趋势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如何面对干旱返潮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也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返潮天气发生时,正常成熟的农作物遇到突然降温会延迟农作物成熟时间,导致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已成熟需收获的农作物,直接造成灾害,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及品质。
二、建议措施
1.加强自然灾害防范意识。加大防灾、减灾的相关知识宣传力度,消除群众侥幸心理。同时培育预测级防范灾害的能力,对特殊天气要进行监测、预报以及预警。在防范灾害的过程中,要强化水资源的调度与监管,合理高效地配置水资源,通过微信、QQ平台等媒介向社会大众普及抗灾知识,不断加强抗灾能力。
2.建立健全农业灾害保障体系。加大农业灾害保险宣传力度,建立健全农业灾害保障体系,开展干旱等灾害的救助保险,有效化解农业生产风险,增强抗旱救灾能力,减少农户的经济损失。
3.倡导节约用水,实现阶梯水价。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在全球水资源紧缺的今天,我们提倡节约用水,珍惜每一滴水。干旱时期在保障居民生活用水前提下,实行需求管理,提高水价,限制高耗水行业用水,等干旱过后再恢复正常供水,对人们生活和生产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4.合理开发利用农业气候资源。加强同涉农部门沟通合作,逐步完善农业气象服务,加强对农业新技术以及新模式的研究及推广应用。积极开展气候资源普查评估、干旱灾害风险区划,调查本地区承载能力,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培育耐旱、耐热性作物品种,提高作物抗逆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凭借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当地有利的气候资源加以开发,并做好决策新服务,将干旱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降到最低,保证农民的经济收入。同时,要在干早灾害发生时,有效运用空中水资源,通过开展人工增雨作业,缓解干旱灾害,改善土壤墒情,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5.建立完善抗旱基础设施。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建立完善抗旱基础设施。一是建设水库、坝塘、池窖等蓄水设施。蓄水设施主要作用就是调节河流来水在时间上的不均匀,以丰补歉,在水多的时候蓄水,到水少的时间再供水。在雨季盛水时蓄水,到干旱枯水时可以调节供水。二是建设跨流域的引调水工程,建设泵站,灌溉渠道,从远处和低处调水和抽水,提高水资源调控能力,缓解干旱灾害造成的缺水问题。
6.建立节水高效灌溉设施。对于干旱灾害的防御,结合地区水资源的实际条件,建立节水高效农作制度。在旱灾发生频繁的地区,对农户宣传普及农业节水技术,提升广大农户的节水意识。建设节水高效灌溉设施,可以通过采取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