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结缘双河,始于两年前的深冬。从县城到六苴,沿路田野中已颇显萧瑟。在车载导航引导下,我小心翼翼驶上六双通村公路。过桥,爬坡,七弯八拐,地势陡然险峻起来,前方的必经公路像一条细细的羊肠飘带般嵌于巉崖间,路下的深峡近乎刀切斧凿般笔直垂降。到达村委会时,双手掌心竟已汗湿!

驻扎双河一周后,我完全克服了心理上的“水土不服”,与双河村融为一体。初时那种一条山冲、重山逼仄、视线困闭的窒碍感荡然无存。每天一跨出大门,“两河交汇”的独特自然景观就呈示眼前。尽管对面的山体有些荒寂,然而河畔田野中,亭亭玉立的青蚕豆苗、身材颀长的青豌豆苗,相互较着劲儿蹭蹭蹭往上长,咿咿呀呀一股脑儿开满白色、粉色、紫红色花朵,隐隐清香吸引着蜜蜂们也无暇歇息,频频在花间穿梭忙碌,采撷百花菁华,酿造人间极品。更有那一片片的双河柑橘,刚到成熟季,在一大蓬青枝绿叶间,枝头上挂满一枚枚黄灿灿沉甸甸的橘果,让人垂涎。不论是冬早豌豆、早青蚕豆,还是柑橘,都是双河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看家把式”。只不过,此时,它们在我眼中站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时光来到双河,似乎脚步就不由自主加快了,性子也变得更急了。这不,我才打了个盹儿的工夫,田间的青豆荚和柑橘已经采售一空,就连豆秸也没了踪影,农人们早将它们收回家中预备青储饲料,只有橘树们仍然精神抖擞站立田间,它们知道,春节一过,农人们就会给予它们松根、追肥、浇水等优渥待遇。村民们打理完田地所获,点数着钞票,心里实落下来。这时,时令已进入农历冬月,双河村一年一度的“杀猪季”热热闹闹到来了。村邻相邀,亲朋互约,今天你家,明天我家,后天他家……年猪饭的氛围,弥漫村头巷尾。年猪饭刚落潮,春天的讯息已悄无声息地潜藏在除夕的鞭炮声中,早早儿来了……

有道是春江水暖“鹅”先知。老刘家的几只青鹅,争相跑到桥下的河道中,凫水游弋,红掌拨清波。元宵节的夜晚,月亮明晃晃地从黑泥么的那座酷似大印的山包上升起来,挂于中天,撩动蝈蝈们的春情,情不自禁在路边草丛中嘚瑟起嘹亮高亢的歌喉。这一天,也是农人们实际认知上“冬闲”转入“春忙”的分水岭。随着时序递进,节令由立春而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河畔那几株攀枝花闻讯绽放、如霞似火,杜鹃鸟、雨水雀、“鸡肉嘎嘎”相继在村后的密林中发出声声催耕信号,还有河对岸的那一对世居的秧鸡夫妇,不知疲倦地追逐嬉戏,彻夜不眠地啼唤着。农人们读懂了所有这一切自然物语,旋耕机突突突地响彻河谷,翻耕、捂土、堆肥、放水、育秧,有条不紊忙碌起来。待到暮春,双河的田地里,已经藏满了种子的秘密、农人的期冀。

轰隆隆,咔嚓嚓。雷公与电母激情相遇,双河村终于在夏天迎来宝贵的雨水。各种活物们经雨一淋,立马精神百倍。仿佛也就是在一夜之间,双河村原先光秃秃的田野间立马活泛起来,上至大山深处的么里拉、半坡、核桃箐,下到河谷底部的拉务、直纳乍、品洋博、岔河、东么乍、咪池博一线,烤烟苗嫩嫩闪闪,玉米苗神采焕发,更有那吸足了养分和水分的橘树,梢头已经花开花谢,结出了密匝匝的青绿色果实。雨水还在继续,田野间的蛙鸣成为农人们最好的催眠曲。我那间宿舍的窗外刚好有一丛伟岸的芭蕉树,当夏天的雨水随风潜入夜,滴滴答答、淅淅沥沥滴落蕉叶,我竟在一种慵慵懒懒、百无聊赖间,真真切切进入了“雨打芭蕉”的千年梦回、看到“巴山夜雨涨秋池”的唐时诗境。次日一早,雨虽暂停但天幕依旧云层厚重,空气中清凉净爽,远山近岭间、河畔田畴中,满满的鲜灵灵翠滴滴的生命气息扑面而来。山腰以上,云雾缭绕,宛若仙境一般。我掏出手机,将眼前所见一一拍照、摄像留存下来。夏季也是双河的丰收季,么里拉、半坡、核桃箐等高海拔地区,鸡枞、牛肝菌、松露、香菇等山珍纷纷冒出来,成为村民增收的一条捷径;而手巧的普大姐,打从春季开始就一直追着节令的趟儿,不时地将清煮龙葵尖儿、鸡蛋炒排风藤梢儿、红豆煮水芹菜、火腿丁炒山笋尖儿……给呈示到村委会食堂的餐桌上,调动大家饕餮的胃口。

坦率说,如果不是沉甸甸的玉米棒子、坠弯腰的稻谷穗子以及一些植株的叶片因褪绿染红而不经意间暴露季节行踪的话,双河的初秋与夏末之间是很难找得到交汇痕迹的。因为节令尽管已经从“立秋”开始进入秋天,然而这里天气依然燠热,大多数植株仍然沉浸夏天的梦中醒不过来。我曾暗中扒算过,如果真要从自然物象上来辨识的话,双河的秋天,一直要到寒露前后才会真正到来。而这个时令,在北方基本已经准点进入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隆冬时节。云贵高原的独特造化,让蜗居彩云之南的这个村子在一年中的很多时候踩不准季节的步子。
随着节令节节进逼,又一个冬天姗姗来迟,经临双河……
在双河待久了,就会感受到这个地方还有一种不以季节变换为转移的独特景致——人文。话说,双河村属彝汉杂居村落,这里的人勤劳、聪慧、开放,与此同时又保留着较为完整的古道热肠、朴实诚恳的良好古风,村民们待人实诚、不事虚饰。与这里的村民打交道,总能够感受到一种满满的踏实感、安全感。
纵使已经离开双河,然而双河的四季图景注定将牢牢印在心中。听,那一声声不分亲疏的“上回来杀猪吃”、“进回来家里玩”、“下回来家里歇”……一个日常用语中少不了要嵌进去的“回”字,不管是礼节性打招呼也好,还是实打实邀请也罢,总之都让人心里甜丝丝的。
“景”由心生。在双河村里,不论是随着季节移动的物象之“景”,抑或是四时不变的人文之“景”,都真真切切撞击着我的心灵——原来,藏在深山里的这个小村落,竟然可以那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