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大姚县人民政府
首页 >> 新闻信息 >> 乡镇快讯 >> 正文

大姚湾碧:党建引领强治理,党群连心促振兴

日期:2023/12/30   作者:周林   来源:湾碧乡    点击:


刚刚结束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从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出发,找准乡村振兴的切入点,提高工作实效。”良好人居环境是乡村振兴的支撑点,更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必然需要。

近年来,湾碧乡充分挖掘民族元素,以改善民生为核心,以特色民居保护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为重点,把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开启人居环境整治新局面,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一支队伍,协同推进强治理。湾碧乡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各方面,结合学习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五级书记”为民办事解难题实践,坚持党建引领、大抓基层,逐步推动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统筹用好乡村组三级262名干部队伍和18名应急救援及综合治理常备力量,激活社会治理体系的基层细胞,构建权责清晰、系统有序、协同配合、运转高效的治理机制,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

一张红榜,践行初心和使命。在茨拉一组党员活动室最显目的位置粘贴着一张鲜红的光荣榜,166位党员群众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初心和使命。2022年5月,远在非洲赞比亚的企业家罗光臣听到茨拉村党总支发出的捐款倡议,义无反顾地为家乡捐款20万元,在他的带动下,茨拉村的党员群众纷纷捐款,此次倡议累计筹集资金28.02万元,全部用于茨拉村美丽村庄建设。近年来,湾碧乡全面推广“上级项目资金补一点、本级财政投一点、挂包单位帮一点、村组集体出一点、群众捐一点”的“五个一”典型做法,2022年以来累计投资200余万元,群众投工投劳2600余个,先后在纳那、茨拉、高坪子等村实施美丽宜居乡村建设项目,建设绿美村庄11个,宜居宜业和美村庄3个。

(茨拉村爱心捐赠光荣榜)

一根管道,连通“小三格”和“大三格”。走进纳那村委会河门口小组,村容整洁、沟渠清爽,美丽的金沙江沿村而过,流水潺潺、清澈碧绿。“集体资金补助解决大头、自己只需要出小头,各家各户都建起了‘小三格’,经过沉淀后,污水流进村脚的“大三格”,通过氧化,排出的水可直接浇灌芒果园”村民善发菊介绍。2023年以来,湾碧乡把生活污水治理与改厕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推进,通过每家每户建设“小三格”、集中建设“大三格”等简易设施,实现污水不外排、循环再利用。目前灰拉表、河门口2个污水收集示范点已建设完成,沿江片区其他小组有序推进。

(正在建设中的“小三格”)

(已投入使用的组内“大三格”)

一套模式,促进垃圾收运和处置。湾碧乡紧扣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密闭转运、无害处置3个治理环节,实行“户分类收集、小组集中焚烧、村级定期清运、乡级适时转运”的处置模式,通过卫生填埋、焚烧、堆肥、热解气化和沉净回田5种途径,推动前端减量便利化、中端转运最优化、末端处置规范化,实现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全镇域覆盖、全流程管控,截至目前,湾碧乡初步构建了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置闭环处理机制,垃圾投放设施覆盖率达90%以上、农村垃圾治理率达95%以上。

(村级定期清运焚烧后的垃圾)

(乡级定期开展垃圾转运)

(转运到乡热解站焚烧后运至大姚垃圾处理厂)

一个网格,紧密连接“你我他”。“两污”治理,关键在人。湾碧乡充分发挥“两代表一委员”和党员带头作用,因地制宜划格归网、包干到户,建立12支156人的乡村保洁员队伍,实现公共区域清扫保洁全覆盖;常态化执行“门前五包”“日保洁、月清扫”2个制度,实现房前屋后无死角、零漏洞;健全“月调度”“季度评”、授“红黄旗”3个机制,达到互促互进的效果。各党支部还以“网格连着你我他,人居环境靠大家”为主题开展主题党日4轮次,通过多形式的宣传宣讲,筑牢治理“小网格”、织密文明“大格局”,实现“处处有网、网中有格、格中定人、人负其责”的总体目标。

(湾碧乡乡村治理责任网格示意图)

(湾碧乡村民自治红黑榜和门前五包责任牌)

(小组定期开展环境卫生整治)

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湾碧乡党委政府将坚持“以小见大、以点带面、以面促片”的原则,把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往“细”里走,往“精”里做,不断探索走出一条“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乡村振兴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