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市人民政府,州直有关部门:
小春生产和冬季农业开发是我州高原特色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我州立体气候和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秋冬季农业生产,对促进农业增效、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我州农业生产实际,就抓好2016—2017年小春生产和冬季农业开发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中央、省委、州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优化调整冬季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原特色优势农业;以设施建设、提质增效、适度规模经营、创品牌拓市场为突破口,推进科技创新、产业融合发展,依托电商等新型营销模式,强化市场开拓,实现稳粮增收目标,促进小春生产和冬季农业开发再上新台阶。
二、目标任务
(一)种植计划。全州计划小春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85万亩,较上年下达计划面积增加5万亩,增1.8%。其中:
1.粮食作物:计划种植面积155万亩。其中:小麦50万亩、蚕豆47万亩、杂粮58万亩。力争夏收粮豆总产量达30万吨,较上年增加0.24万吨,增0.8%。
2.经济作物:计划种植面积130万亩,较上年下达计划增5万亩,增4%。其中:蔬菜76万亩,较上年计划增11万亩,增16.9%;油菜37万亩,较上年计划增1万亩,增2.8 %;其他经济作物17万亩。力争经济作物总产量175万吨,产值45亿元。
(二)冬季农业开发。计划冬季农业开发面积185万亩,其中:重点发展有市场的冬早蔬菜76万亩、冬马铃薯10.5万亩、油菜37万亩、啤饲大麦38万亩、冬玉米6.5万亩、其他经济作物17万亩。
以上任务指标分解到县市。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抓好面积落实。各县市、各有关部门要始终坚持把冬季农业开发作为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促进粮食增产的重要内容、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来认识,认真抓好小春作物生产和冬季农业开发面积的落实,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及早优化调整产业布局,做好生产规划,把小春作物生产和冬季农业开发面积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乡镇、到村组、到农户和田块,确保面积、产量均稳中有增;要认真做好外出户、劳弱户的土地流转、转包承租、代耕助耕等工作,切实加强耕地利用管理,防止耕地闲置撂荒,确保小春生产和冬季农业开发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二)优化区域布局,突出特色种植。立足农业资源和区位、交通等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基地为依托,以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社为平台,引导农民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优势农产品布局区域化、品种良种化、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开发产业化、销售国际化的冬季农业开发格局,为确保2017年全州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一是突出蔬菜产业发展。充分利用低热河谷地区光热资源优势,强化冬早蔬菜生产,合理布局季节性、区域性特色优势蔬菜生产。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做好速冻、深加工、外销,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充分利用电商等新型营销网络,提高蔬菜产业化经营水平。二是抓好冬马铃薯生产。依托低热河谷地区无霜期优势,加强冬马铃薯种植。加大新品种试验示范力度,以提高单产和效益为核心,提高冬马铃薯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三是抓好油菜生产。选用优质高产油菜良种,推广适用高产栽培技术,实施乡村旅游与油菜生产相结合,加大公路沿线和景区规模连片种植,提升油菜种植的生态效益和附加值。四是优化食用菌生产。各县市要把食用菌作为我州促农增收和扶贫开发的突破性产业来抓,努力在食用菌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培育发展方面下功夫,组织更多农民参与食用菌生产。要积极推行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及工厂化设施生产模式,培育产业集群,提高食用菌产业市场竞争力和提升规模效益。五是抓好冬季现代种业发展。充分发挥我州低热河谷江段河流自然气候、水资源和多山隔离等优势,进一步加大粮食作物和蔬菜、花卉、中药材等特色经作的冬繁制种工作力度,加快我州现代种业快速发展。
(三)依靠科技创新,抓好技术服务。充分利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资源和成果优势,积极创建特色优势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集中优势科技资源和成果,大力推广秋冬种农作物优质、高产、高效新品种新技术新措施,构建产学研联合新机制,提高科技含量;各级农业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及早层层开展小春生产和冬季农业开发各项实用新技术的宣传培训,统筹安排农业科技人员在关键时节深入基层、深入田间地头、深入生产第一线,做好关键技术的指导服务,做到良种良法配套集成推广,以确保各项增产增效措施落到实处。特别是要根据市场需求和区域特色产业培植,加强名特优蔬菜、花卉、中药材等作物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加快推广适销对路新品种。要深入推进现代种业快速发展,构建以种子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和育繁推销一体化进程,加大粮食作物和蔬菜、花卉、中药材等特色经作的冬繁制种工作力度;要加快推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先进适用新技术推广,使更多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积极实施小春粮食高产创建、间套种和节水农业、工厂化育苗、规范化栽培、机耕机播机收、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现代农业生产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小春生产和冬季农业量效齐增。
(四)突出示范带动,推进融合发展。突出特色产业发展,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生态建设,努力挖掘高原特色冬季农业的生态价值、休闲价值、文化价值,不断拓展农业功能领域,大力发展种养加销与休闲观光养生相融合的农村新业态,着力延伸农业产业链,重点抓好农产品精深加工和销售一体化经营模式,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冬季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和农民增收。各县市要因地制宜,突出抓好冬季农业开发重点示范区建设,做到示范带动作用强,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突出,形成“以点带片、以片促面、全面普及”的示范推广格局,提高冬季农业开发综合生产能力。
(五)创建绿色品牌,强化市场开拓。各县市要把创建绿色品牌、拓展市场作为冬季农业开发扩规模和增效益的重要抓手。一是要在抓好区域性冬季农业开发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培育和申报创建冬季农业绿色品牌,进一步扩大冬季农业特色农产品市场知名度。二是要大力推行种植、加工和运销全程无公害、绿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和农产品出口基地备案区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体系,切实加强绿色农产品质量认证,打造绿色品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要依托电商,网络直销,整合农产品销售渠道,鼓励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民经纪人积极开展电商、网络直销服务,多渠道拓展特色优势农产品营销网络,推动冬农开发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
(六)突出规模生产,培育经营主体。各县市要把培植农技、农机、植保专业合作社和冬季农业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实现小春生产和冬季农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开发、国际化销售的重要工作措施来抓,认真总结典型经验,加大扶持力度,引导做好土地流转、转包承租工作,努力培育和发展一大批冬季农业发展新型经营主体,为全州小春生产和冬季农业开发可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在2016—2017年的小春生产和冬季农业开发工作中,各县市要继续抓好每户播种面积在5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和冬季农业开发扶持引导工作。
(七)抓好防灾减灾,确保增产增收。要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思想,切实做好各项小春生产和冬季农业开发防灾减灾工作。各级农业、气象、水利等部门要切实加强联系、沟通和信息交流,密切关注重要农业生产阶段的气候变化,及时会商水情、灾情,评估灾情影响,适时发布灾情预报,更好地指导农民科学防灾减灾。与此同时,要超前做好应对秋冬旱灾、水灾、低温和农作物重大病虫害为重点的各种农业自然灾害的物资、队伍、技术等方面的准备,及时指导做好各种灾后农业生产的自救恢复工作,努力将各种自然灾害对小春作物和冬季农业生产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各级农业、财政、农业保险承保机构要认真抓好救灾备荒农资和种植业保险工作,为农业灾后恢复生产和最大限度地减少农民因灾损失提供有力保障。
附件:1. 楚雄州2016—2017年小春粮经作物种植计划表
2. 楚雄州2016—2017年冬季农业开发计划表
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2016年8月30日
(此件公开发布)
上一条: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 |
下一条:楚雄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推进内贸流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 |
主办单位:大姚县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大姚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地图
地址:大姚县金碧镇金平路政务中心 联系电话:0878-6222279
滇ICP备05001067号 网站标识码:5323260002 滇公网安备 532326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