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来,新街镇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创建“法治示范乡镇”工作为契机,以推进“法律八进”工作为抓手,以打造“调解一起纠纷,上好一堂法治课”普法品牌为突破口,扎实有序推进依法治镇工作,干部带头,层层深入,有的放矢开展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普法宣传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现将我镇2023年依法治镇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全力推进依法治理工作
一是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依法治镇工作,坚持把依法治镇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工作总体规划,作为重要考核目标,作为全镇重点工作专题研究部署,层层落实工作责任,推行工作责任制,强化问责监督,建立依法治理监督体系。二是成立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镇长为常务副组长、政法副书记为依法治镇办公室主任,镇属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依法治镇工作领导小组,镇党委书记亲自研究部署,亲自解决问题,亲自督促指导,各村(社区)相应成立依法治村工作小组,积极指导开展依法治村相关工作。健全和完善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工作经费实报实销,为顺利开展法治工作提供有力保障,为推进依法治镇工作奠定坚实基础。三是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情况列入年终述职内容。建立健全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定期开展党务、政务、村务等公开工作。2023年,我镇共召开普法依法治镇座谈会15次,征求到有关普法依法治镇工作方面的看法和建议135条,这些看法和建议都具有普遍性和建设性,对我们开展依法治镇工作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
(二)大力宣传,营造氛围,全力推进依法治镇工作
一是党委健全党政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把法治建设列入镇党政领导班子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开展专题学法每年至少12次,建立会前学法制度和干部职工定期学法制度,镇干部职工人手一本学法笔记,建立干部职工学法档案,坚持全体干部职工会前学法,结合本镇实际,专题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针对反诈、禁毒、农民工权益保障等在各村进行法治专题集中学习,增强广大干部的法治观念和依法执政能力。二是组织开展各项主题宣传活动,整合法制宣传、法律服务、人民调解、法律援助等职能,针对群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项法制宣传教育,引导公民依法表代利益诉求,维护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矛盾的化解。三是组织实施法制教育列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大力开展适合青少年特点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学校配备法治副校长、法制辅导员,做好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制宣传工作;做好警校共育、校园周边秩序整治;关爱“留守学生”,积极开展好法制宣传进校园活动,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法纪意识。四是大力培养农村“法律明白人”,充分利用送“科技、文化、卫生”三下村活动,送法律知识下村,向村免费提供法律书报,法律宣传资料等。进一步加强农村群众法制宣传教育,重点加强对农村党员、“三委”村干部和村民代表的法律培训,增强他们运用法律手段管理基层事务、防范和处理矛盾纠纷,化解基层各种矛盾的能力。通过法制宣传教育于各项惠民活动,努力扩大农村普法的覆盖面,深化普法惠农服务。五是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在集镇建设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化宣传走廊,在每个村宣传栏开办法制专栏并及时更新内容,在农家书屋设置法制类书刊专门区域,在村公示栏公示法律顾问的姓名,联系方式等信息。
2023年新街镇共开展中心组理论学法13场次;举办各类法治讲座18余场次;开展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活动12余场次9000余人;中小学法治副校长配备率代100%;组织“村五职”干部培训6场次;开展外出务工人员普法培训6场次;发放“八五”普法读本8000余本,法治宣传手提袋7000余个,发放宣传资料20000余份,开展法律咨询200余人次;上街设点开展法治宣传咨询活动28余场次,受教育20000余人;开展“法律八进”活动7场次,受教育群众代15000余人。
(三)注重狠抓落实,努力建设法治政府
一是镇人民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精神,规范政府决策机制,积极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过错责任追究制、完善行政监督机制,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步伐。认真宣传贯彻各行业法律法规,切实增强依法决策意识和依法执政能力,促进政府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二是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一切行为。通过民主协商,制定了符合各村(社区)实际情况的《村规民约》和红黑榜,切实提高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能力和水平。三是妥善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利益,坚持维护群众利益最大化;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不断提高服务意识和水平,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村组,把广大群众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作为工作重点,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做到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努力建设法治型、服务型政府。
(四)强化依法行政,为依法治镇工作提供强力保障
立足新街镇实际,我镇把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与廉政建设有效结合起来,从加强和改善政府行政管理工作进程发力,进一步加强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力度。一是严格制定行政执法的各种规章制度,遵照“两务公开”的要求,每月将公开的内容张贴在公开栏上,便于镇村组干部、群众监督,使领导干部和行政执法人员自觉学法,秉公执法。二是在村级推行“村民自治”制度,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权利。实行领导接访日制度,解决群众上访、上诉的问题,从源头上遏制了越级上访事件的发生,有效地维护了辖区社会的稳定。三是建立健全了依法治镇奖惩制度,依法治镇工作与评先和年度工作目标考核挂钩,作为年度工作考评的重要内容。
(五)发挥专业法律服务功能,推进依法执政
一是法律服务得到规范和拓展,进一步强化了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司法法律援助职能作用,全面深入开展法律援助工作,切实做好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积极贯彻落实农民工和弱势群体法律援助工作的有关政策,对农民工和弱势群体申请法律援助简化程序,快速办理。并密切同妇联、民政、残联等部门的协调配合,扩大法律援助工作平台。二是聘请有资质的律师做政府法律顾问,进行专业的法律指导,有效地维护了法律的尊严,确保了政府各部门工作依法有序进行,为全镇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六)强化监督检查,推进落实依法治镇工作
我镇人大大胆履行职责,依法行使监督职权。为进一步推动依法治镇工作,镇人大认真贯彻落实镇党委政府关于依法治镇工作的安排部署。一是将监督工作与普法工作有机结合,定期监督评估普法工作,把监督普法工作作为人大监督的重要内容,将普法工作与代表工作全面结合,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来自人民、根植人民的优势,组织代表通过接访、走访、视察调研等方式,大力开展普法宣传教育。二是抓好执法责任制的落实,把普法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依法治镇工作落实到基层,同时强化监督职能,促进严格执法,从而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了我镇依法治镇工作的深入开展。
2023年经过全镇镇村干部的不懈努力,已经全面完成对夏家坝村委会、新街社区、小古衙村委会、碧么村委会荣获“云南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楚雄州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大姚县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的复核申报工作。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是群众的法治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虽然通过多年的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广大群众的法治意识有了明显提高,但部分群众法治观念淡薄、有法不依、知法犯法的现象还时有发生。
二是法制宣传教育开展不平衡。主要是在农村大多数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在家的主要是“老弱病残、妇女、儿童”,导致普法教育组织难,时间难落实,效果不好。
三是法制宣传阵地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形式还不是很丰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喜闻乐见的法制宣传文艺节目组织不够,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三、2024年工作计划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按照省州县关于依法治镇工作的有关要求,新街镇以依法治镇“四化”即专业化、精准化、全面化、常态化为主线,深入普法强基“八进”活动即进机关、进社区、进村组、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进市场、进家庭,进一步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实现“自治、德治、法治、智治”的共治现代化基层治理模式。
一是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要把依法行政由过去单向灌输变为与法治实践的双向互动,针对法治实践中群众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通过具体的参与法治实践活动树立法治的权威,使人民群众在法治实践的过程中理解法律的意义、理解法治活动、理解法律与自身及与未来的关系,培养崇尚法治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社会法治氛围。
二是在宣传教育的针对性上再下功夫。在全面铺开依法治镇工作的同时,我镇将动员一切力量,紧紧盯住“六类重点人员”,送法进家,点对点、面对面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并采取多渠道、多形式的普法宣传手段,以重点普法对象为依托,辐射辖区所有村组、所有农户,不断拓展普法宣传工作的覆盖面。
三是在创新治理上再下功夫。通过依法治镇工作的深入开展,持续巩固我镇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创建成果,高位推动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 五治”深度融合,以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着力点,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等工作。
四是进一步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按照执法队伍建设目标要求,以抓好办案和行政审批质量效率为突破口,继续抓好执法人员的岗位业务培训及职业道德建设,进一步提高执法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及执法水平能力。
新街镇人民政府
2023年12月6日
上一条:新街镇2023年四季度行政执法结果公示 |
下一条:新街镇2023年三季度行政执法结果公示 |
主办单位:大姚县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大姚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地图
地址:大姚县金碧镇金平路政务中心 联系电话:0878-6222279
滇ICP备05001067号 网站标识码:5323260002 滇公网安备 532326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