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大姚县人民政府
首页 >> 公开信息内容

大姚县“十四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2021 - 2025年)

索 引 号:dyx002-/2022-0523001 公文目录:规划信息 发文机构:大姚县发展改革局 主 题 词: 发布日期:2022年05月23日 文  号: 标  题:大姚县“十四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2021 - 2025年)

前 言

正确处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安邦定国的核心议题,是体现一个国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否协调发展、确保社会长治久安的一个重要命题,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制度自信的首要保障,是发展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必然要求。“十三五”以来,大姚县委、县人民政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一号文件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州委“1133”战略和县委“1234”发展目标,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发展新理念,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强力推进“四张名片”建设的工作思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以农业农村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推动科技进步和加快体制创新为动力,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为基础,以加强农业支持和保护为保障,夯实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着力建立粮食增产,优质农产品增加和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推动高质量发展,决胜脱贫攻坚,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圆满收官。

充分利用中长期发展规划,谋求“三农”布局的结构与时俱进,创新储备、包装优秀的项目库存资源,科学合理分时期、分步骤、高标准实施完成农业农村项目规划。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突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找准农业农村发展的历史方位和战略定位,切实把握机遇形势研判,以“农业、农村”全面发展,“农民获得最大实惠”为核心要件,提出“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目标、工作思路、重点任务,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省州发展战略,借助外力专项发展助力,科学合理地开展生产力空间布局,着力推进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城乡一体化重大课题全面发展。根据《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十四五”规划》、《楚雄州“十四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大姚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结合大姚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实际,特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基础和形式展望

第一节 发展基础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020年全县农林牧渔产值47.06亿元,完成“十二五”末年(2015年)32.74亿元的143.7%,年均增长8.7%。其中:农业产值18.08亿元,完成“十二五”年末(2015年)13.79亿元的131.1%,年均增长6.2%;渔业产值0.36亿元,完成“十二五”年末(2015年)0.2亿元的180%,年均增长16%;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62元,完成“十二五”末年(2015年)7960元的160.3%,年均增长12.06%。

二、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

“十三五”以来,全县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2020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70.75万亩,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47.7万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23.05万亩,与“十二五”末(2015年)的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53.8万亩相比,农作物播种面积增16.95万亩,增长31.5%。粮经作物种植比例由68:32调整为67:33。

三、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壮大

(一)高原粮仓保障粮食安全。以楚粳系列水稻为主的“高原粮仓”建设有力保障了全县粮食安全,2020年全县粮食产量达到15.9万吨,比“十二五”末年(2015年)14.5万吨增1.4万吨,增9.6%,年均增长1.93%。

(二)特色经作量效齐增。全县以烤烟、蚕桑、中药材、马铃薯、魔芋、辣椒、百合为主的特色经作发展壮大。2020年末全县桑园面积累计达8.76万亩,全年产茧2750吨,产值达1.3亿元,与“十二五”末(2015年)相比面积增加1.14万亩,产茧增加937吨,产值增加6598万元;全县共种植魔芋2.4万亩、辣椒1.2万亩(含工业辣椒)、蔬菜11万亩、高山反季蔬菜0.5万亩、百合1.02万亩、咖啡591亩、食用菌8.74万平方米、水果10.52万亩(芒果4.2万亩、软籽石榴0.6万亩),中药材2.94万亩、花卉0.79万亩。特色经作的多元化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的发展。

(三)高效林业稳步发展。2020年全县核桃种植面积达164万亩,挂果面积109万亩,全年产量达3.6万吨,实现产值10.54亿元,农民人均核桃收入5067元。花椒种植面积40.53万亩,产量4994吨,实现产值3.15亿元。

(四)山地牧业发展迅速。以云岭牛、黑山羊、生猪、山地鸡为主的山地牧业发展迅速。2020年全年肉类总产量3.05万吨,其中猪、牛、羊肉产量2.84万吨。2020年出栏生猪25.3万头,肉牛出栏2.42万头,肉羊出栏19.86万只;家禽存栏92.8万只,出栏100万只;禽蛋产量0.88万吨。全县有畜禽规模养殖户1537户、新增343户。全年实现畜牧业产值14亿元,年均增长6.4%。

(五)淡水渔业持续发展。2020年全县稻田养殖面积5075亩,淡水养殖面积12537亩,实现水产品产量2626吨,实现渔业产值3659万元,以库塘养殖为主的淡水渔业持续发展。

(六)开放农业与绿色食品加工业。以农产品电子商务为主的开放农业,以核桃、花椒、蜂蜜、粉丝、野生菌、辣椒加工为主的绿色食品加工业不断发展壮大,有效带动了农民持续增收。2020年末我县22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和3597户农产品初加工个体工商户(含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实现现价总产值713336万元,农产品加工业实现营业收入643436万元。全县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林牧渔总产值之比为1.61:1。

专栏一 大姚县“十三五”农业农村经济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序号

指标名称

2015年

完成

2020年完成

年均增长

率(%)

产值

1

全县生产总值GDP(亿元)

57.6

107.25

17.23

2

人均生产总值(元)

20649

37964

16.77

3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7960

12672

11.84

4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26813

40953

10.54

5

农业总产值(亿元)

32.74

48.84

9.83

6

种植业产值(亿元)

13.96

18.76

6.87

1.谷物及其它作物(亿元)

8.69

10.23

3.54

2.蔬菜园艺作物(亿元)

3.53

6.7

17.96

3.水果及其它作物(亿元)

0.72

1.21

13.61

4.药材种植(亿元)

0.25

1.32

85.6

7

种植业增加值(亿元)

17.79

10.78

-7.88

8

林业产值(亿元)

7.99

12.1

10.28

9

林业增加值(亿元)

5.58

8.8

11.54

10

牧业产值(亿元)

10.58

16.06

10.36

11

牧业增加值(亿元)

5.1

8.88

14.82

12

渔业产值(亿元)

0.12

0.36

40.0

13

渔业增加值(亿元)

0.2

0.53

33.0

主要农产品产量

14

粮食(万吨)

14.5

15.9

1.93

1.水稻(万吨)

3.46

4.41

5.49

2.玉米(万吨)

4.64

4.83

0.82

3.蚕豆(万吨)

1.56

1.68

1.53

4.薯类(万吨)

2.41

3.08

5.56

5.小麦(万吨)

0.95

0.945

-0.1

15

蔬菜(万吨)

14.6

19.5

6.71

16

油料(万吨)

0.3

0.42

8.0

17

烤烟(万吨)

0.82

0.71

-2.68

18

水果(万吨)

0.93

2.1

25.16

19

蚕茧(万吨)

0.18

0.27

10.5

畜牧业生产情况

20

猪出栏(万头)

28.83

25.3

-2.44

21

年末猪存栏(万头)

34.32

24.3

-5.83

22

牛出栏(万头)

3.37

2.14

-5.69

23

羊出栏(万头)

16.17

19.86

4.56

24

年末羊存栏(万头)

27.34

32.18

3.54

25

年末大牲畜存栏(万头)

13.05

10.68

-3.63

26

全年肉类总产量(万吨)

3.48

3.045

-2.5

27

全年蜂蜜产量(吨)

745

950

5.5

林业

28

核桃(万吨)

2.19

3.5

11.96

29

板栗(万吨)

0.65

0.94

8.92

30

花椒(万吨)

0.14

0.25

15.71

四、农业科技推广步伐加快

“十三五”期间,农业科技人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引进和推广农作物新品种89个,旱育秧、水稻机插秧、玉米地膜覆盖、高山反季蔬菜、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绿色高质高产创建示范样板等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成效显著;农业科技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有效开展;大力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农机具推广、农机农艺融合持续扩大,农业机械总动力35万千瓦特,年均增长10%以上,农业机械化水平达50.5%以上,农机培训及农机安全监理工作有序推进,农业科技贡献率由2015年的47.5%提高到2020年的48.5%。

五、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

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以基地规模建设为主的蚕桑、优质稻、商品蔬菜、魔芋、百合等基地建设稳步推进;以优质米、茧丝、辣椒、魔芋、脱水蔬菜、核桃汁饮料等加工企业相继建成投产,农副产品加工业初见成效,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2020年,全县省、州级农业龙头企业从“十二五”末(2015年)18家增到36家,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从1家增到10家,企业固定资产68330万元,是“十二五”末期(2015年)的1.93倍;“十三五”期间,全县共有14家企业获得了43个农产品质量认证(有机转化认证4个,绿色食品认证38个,无公害食品认证1个),比“十二五”末(2015年)增加30个(绿色食品认证增加33个,无公害食品认证增加13个),获得云南省著名商标5个,获得云南省名牌产品称号3个。全县12个乡镇农产品安全快检体系、民生工程全覆盖,快检能力全覆盖,年农产品检测能力3000个以上。

六、项目建设成效显著

“十三五”期间,农业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紧紧抓住国家和省、州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投资导向,积极争取上级建设资金,组织实施了农机购置补贴、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整治等项目的实施,使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明显得到改善,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

“十三五”期间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力度加大,共扶持培育省州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36家、种植大户1229户、养殖大户1205户、家庭农场30户、专业合作社100个、社会化服务组织4个,州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2家,州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3家,新型经营主体推进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逐步健全完善了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的利益连接机制。

八、农资兽药市场综合执法和监管全面实施

创新市场监管手段,建立全县农资和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信用档案,全面开展农药、种子、化肥、兽药、饲料市场专项检查、专项打假等活动,每年查处违法案件达30件以上。

九、基本经验和主要做法

(一)县委、县人民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始终把“三农”工作摆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切实加强领导,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千方百计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

(二)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科技为支撑,以加快发展为主题,调整结构为主线的工作方针,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地为统领,紧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对标产业脱贫攻坚、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结合大姚实际,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特色优势农产品稳步发展。

(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和培强农业优势企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带动全县优势产业的快速发展。

(四)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力度,狠抓各项农业科技措施的推广应用,加大对农民技术培训,不断提高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

十、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增收新的增长点尚在培育。与“十二五”末相比,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762元,但与全省、全州水平相比差距较大,而且乡镇与乡镇之间发展不平衡。传统农业产业效益不明显,新兴产业发展缓慢,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任重道远。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农产品初加工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但发展水平受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制约,且呈点状分布,带动农民受益面仍然较窄。同时深化农村改革,盘活农村资产资源,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还任重道远。

(二)农业投入严重不足。由于我县财政困难,农业投入主要依靠中央和省州的扶持,对农业的投入与实际需求仍有较大的差距。

(三)农业、水利基础设施滞后。全县山区面积占85%,耕地质量差,高稳产农田建设、中低产田改造、高效节水农业建设等项目建设滞后。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基础设施薄弱,受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短缺的严重束缚,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极端气候如干旱、缺水、冰雹、霜冻和洪涝等自然灾害不同程度影响产业发展与效益提升。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低,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缓慢。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模散、小、弱的问题仍然突出,新兴产业基地建设规模化程度不高,农业产业集群打造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困难重重。

(五)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水平低。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偏小,综合实力不强,市场化组织化程度低。产业链延伸缓慢,县内农业龙头企业精深加工和高端产品少,创建农产品名优品牌能力不强,产品过于趋同,市场占有率低,企业缺乏做大做强动力,辐射带动产业发展能力弱。

(六)外向型农业发展不足。特色农业产业品牌意识、质量意识、效益意识和竞争意识有待提高,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和标准化生产推进缓慢,绿色健康食品加工和知名品牌打造仍有提升空间,农产品“三品”认证与全县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产量、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有待提高。

(七)科技服务与信息化待提升。农业新品种、新技术集成配套推广与创新研发和转化率不足,农机农艺融合程度低,投入不足,信息服务等“软环境”条件薄弱,订单农业、农超对接等现代流通模式处于初级阶段,农产品价格周期性波动明显,市场风险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服务与信息化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八)农业投融资困难。受地方财力有限等因素制约,产业投入少,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有限和产业化发展资金不足,招商引资、金融服务、投融资服务与加快绿色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不相适应,严重制约了我县推进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

第二节 “十四五”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大姚高速路网至今未连通,乡际路网通而不畅,乡村路面等级低,农村公路路网覆盖不均衡,通达程度弱;水利基础设施薄弱,骨干水源工程少,五小水利投入不足,工程性缺水问题依然突出;农村电力设施陈旧、农村电网结构薄弱;城乡之间通讯质量差距较大,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相对滞后。严重制约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发挥。

——项目投资支撑不足。项目策化、包装不完善,储备项目少,尤其是高深度项目不多,与国家、省州匹配项目缺乏竞争优势,难以支撑全县农业农村投资的持续增长。

——产业转型升级难度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缓慢,农企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农业产业链发展水平低;重点产业提质增效难,产业融合程度低,农业业态发展不完整;部分乡镇基础设施综合配套水平不高,铁锁等乡镇水源性、工程性缺水突出,防灾减灾能力弱,新旧动能转换亟待突破。

——市场竞争压力大。全国性的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农业产业布局、农副产品同质化、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品牌化滞后,导致农副产品面临市场竞争压力大。

——人才匮乏短板突显。人才制约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瓶颈,缺乏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高素质农民,人才在乡村关键靠培养,建立激励机制,让人才在乡村留得住、发展好,也是大姚乡村振兴急需解决的问题。

当前,随着农业的开发程度不断提高,促进农业上新台阶的制约因素越来越多,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要求越来越高。“十三五”期间,国家将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突出民生发展,强化自主创新,重视绿色产业发展,大力推动节能减排和绿色产业的发展,而我县农业基础设施滞后,农业结构单一,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体系尚未形成,参与省内、国内、国际竞争力不强,因此,调整农业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发展农村经济任务十分艰巨。

第三节“十四五”面临的发展机遇

——战略机遇。围绕打造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孟中印缅和中国至中南半岛经济走廊重要战略枢纽,为发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和流动经济奠定基础,国家实施的脱贫攻坚全面收官建成小康社会、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云南省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楚雄州人民政府关于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26条措施,为大姚经济社会发展及乡村振兴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需求机遇。消费升级、市场需求转型升级,大众对绿色有机食品的渴求,大姚核桃、花椒、百合、早青豆类、蚕桑、中药材、蜂蜜、野生菌、花卉等独具高原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优势突显,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需求旺盛,给大姚农业农村发展带来市场机遇。

——生态机遇。云南省的“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三个定位之一的云南绿色食品基地建设要求,大姚县被列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的机遇,给大姚渔泡江流域产业升级、生态环境整治、优化居住环境,打造生态宜居大姚带来生态机遇。

——发展机遇。借助楚雄州打造全国30个民族自治州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高地战略,大姚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果,农业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三产融合发展具备基础,科技进村,农业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普遍应用,东部支持西部、城市支持农村机制逐步完善,为大姚农业农村发展及乡村振兴带来发展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视察云南,把“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作为对云南提出的五个着力之一,要求云南立足多样性资源这个独特基础,打好高原特色农业这张牌,积极发展多样性农业。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把现代农业发展作为着力推进的重点产业之一,产业发展配套政策不断完善。以“路网、航空网、能源网、水网、互联网”为重点的5大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加快推进,农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通过“十四五”的发展,以烤烟、早青豆类、蚕桑、中药材、马铃薯、魔芋、辣椒、百合为主的特色经作,以核桃、花椒、板栗、芒果、咖啡为主的高效林业,以云岭牛、黑山羊、生猪、山地鸡为主的山地牧业,以库塘养殖为主的淡水渔业,以农产品电子商务为主的开放农业,以核桃、花椒、蜂蜜、粉丝、野生菌、辣椒加工为主的绿色食品加工业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粮食、油料、马铃薯、肉羊等产业挤进了全省“十四五”农业产业规划盘子、作为全省重点县来打造,更是坚定了我县加快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信心和决心。

第二章 “十四五”总体思路

结合大姚县“十三五”圆满收官,“十四五”预期良好开局,提出大姚县“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思路初步建议如下。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十四五”期间,大姚县农业农村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一号文件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第十一次党代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州委九届七次全会、州委经济工作会议、州委农村工作会议、十五届县委第一次常委扩大会议、中国共产党大姚县十五次代表大会会议精神。坚持工业化理念抓农业和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围绕“11233”的发展目标和坚持“12345”的发展思路,大力推动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以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科技现代化引领农业现代化,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百千万”示范工程,与省州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聚焦重点产业、聚集资源要素,强化创新引领,突出集群成链,培育发展新动能,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发展富民乡村产业。不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突出保供给、保增收、保小康,着力稳定粮食生产,抓好畜禽稳产保供,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稳步推进农村改革,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毫不松懈、持续加力,发挥好“三农”压舱石作用,为确保全县经济社会大局稳定提供有力支撑。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一)坚持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大农业支持保护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有力支撑。

(二)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筹推进城镇化和美好乡村建设,加快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坚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条件改善和社会化服务能力提升转变,大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和智能化。

(四)坚持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创新农业经营机制,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

(五)坚持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意愿,解决好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六)坚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做好政策保障、规划引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扶贫队伍与人才振兴、扶智扶志与文化振兴、生态扶贫与生态振兴、脱贫支撑体系与组织振兴等的有效衔接,不断巩固和扩大脱贫攻坚成果,让农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

(七)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和耕地保护制度,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规范农业投入品使用,推广农业低碳技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加强生态建设,推进农村节能减排,保护农村环境。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间是我县全面步入小康社会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阶段,科学合理制定未来5年我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目标,对推动我县未来县域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经测算,到2025年我县农业农村宏观经济预期目标是:全县农林牧渔总产值达110亿元,年平均增长10%以上,其中:农业(种植业)产值达73.2亿元,年平均增长10%以上;畜牧业产值达24.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渔业产值0.54亿元,年平均增长10%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万元,年平均增长10%以上。农业机械总动力达35万千瓦特,年平均增长10%以上,农业机械化水平达50.5%。粮食产量稳定在14.5万吨。具体情况如下表:

大姚县“十四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主要目标预期

序号

指标名称

2020年完成

目标

2025年

目标预期

均增长率

(%)

产值

1

全县生产总值GDP(亿元)

107.25

160.8

10以上

2

人均生产总值(元)

37964

56946

10以上

3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2672

19008

10以上

4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40953

61429

10以上

5

农业总产值(亿元)

48.84

73.2

10以上

6

种植业产值(亿元)

18.76

24.38

6以上

1.谷物及其它作物(亿元)

10.23

13.29

6以上

2.蔬菜园艺作物(亿元)

6.7

8.7

6以上

3.水果及其它作物(亿元)

1.21

1.81

10以上

4.药材种植(亿元)

1.32

1.98

10以上

7

种植业增加值(亿元)

10.78

10.78

8

林业产值(亿元)

12.1

18.15

10以上

9

林业增加值(亿元)

8.8

13.2

10以上

10

牧业产值(亿元)

16.06

24.0

10以上

11

牧业增加值(亿元)

8.88

13.32

10以上

12

渔业产值(亿元)

0.36

0.54

10以上

13

渔业增加值(亿元)

0.53

0.78

10以上

主要农产品产量

14

粮食(万吨)

15.9

17.4

2以上

1.水稻(万吨)

4.41

4.85

2以上

2.玉米(万吨)

4.83

5.31

2以上

3.蚕豆(万吨)

1.68

1.84

2以上

4.薯类(万吨)

3.08

3.38

2以上

5.小麦(万吨)

0.945

0.945

15

蔬菜(万吨)

19.5

25.35

6以上

16

油料(万吨)

0.42

0.54

6以上

17

烤烟(万吨)

0.71

0.71

18

水果(万吨)

2.1

3.15

10以上

19

蚕茧(万吨)

0.27

0.35

6以上

畜牧业生产情况

20

猪出栏(万头)

25.3

25.3

稳定发展

21

年末猪存栏(万头)

24.3

24.3

稳定发展

22

牛出栏(万头)

2.14

2.14

稳定发展

23

羊出栏(万头)

19.86

24.8

5以上

24

年末羊存栏(万头)

32.18

40.22

5以上

25

年末大牲畜存栏(万头)

10.68

10.68

稳定发展

26

全年肉类总产量(万吨)

3.045

3.045

稳定发展

第四节 生产力空间布局

结合大姚县目前产业基础、区位特点、发展环境、县域生产力空间布局,以及“十四五”期间全县面临的国内外各种挑战、机遇,全县“十四五”农业产业发展初步考虑是按照“12345”的思路来规划布局和总体推进,即“建成一批园区、打造两条廊道、做强三大品牌、建设四个基地、强化五项保障”。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设施农业、园区农业、立体农业、科技农业、数字农业、智慧农业、信任农业、认养农业、可视农业、循环农业、保险农业,大力实施农特产品“出村、进城、入市、到家(户)”工程,“互联网+农业”、“农业+”工程,推进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努力把大姚建设成为全省“一县一业”(核桃)示范县、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全国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和全国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先导区。

(一)建成一批园区,即:以两条生态廊道为主线来布局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依托全县果蔬、畜禽、蚕桑、干果等特色产业,整合现有的绿色食品加工园、电商产业园、物流园等资源,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建成10个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其中建成国家级产业园1个(以核桃为主的经济林果产业园)、省级产业园3个(以蚕桑、果蔬为主的蚕桑、果蔬产业园)、州级产业园4个(以黑山羊、生猪、百合、野生菌为主的特色产业园),充分发挥园区的“引擎”作用,带动全县农业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充分依托目前全县产业基础和优势,坚持种植园、养殖园、科技园、加工园、电商园(含物流)“五园”并建。在建设方式上可以采取县建核心园(2至3个)、乡建示范园(1至2个)和廊头带廊尾、廊头核心园、廊尾示范园的思路,形成县乡联动的园区建设推进格局。

(二)打造两条廊道,即:持续打造两条生态廊道,把优势产业、优质资源、优秀人才、优良主体等向两条廊道上聚集,把两条廊道沿线建成全县高原特色现代农业、观光旅游业、城乡人居环境提升等相互带动、相互融合、相互提升的示范区,建成全县“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三生”融合的示范带。培育现代农业、全域旅游新业态,打造区域核心增长极,推动南北生态廊道上金碧镇、赵家店镇和东西生态廊道上龙街镇、新街镇、石羊镇、三岔河镇等6个乡镇优势互补、要素联动、一体发展。努力把两条廊道建成全县、全州乃至全省“产业兴旺”的示范区,“产供销”、“农文旅”融合的排头兵。

(三)做强三大品牌,即:按照“有标采标、无标创标、全程贯标”要求,增强品牌意识、作好品牌文章、发挥品牌效应,把“三品一标”作为全县农特产品走出去的“通行证”。借助沪滇协作、云品入沪之机,内提质量、外扩宣传,持续做强“大姚核桃、大姚粉丝、大姚蜂蜜”三个品牌,突出“一县一业”、“一镇一特”、“一村一品”建设,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和产村产镇融合,带动全县农业产业真正走上规模化、特色化、品牌化的路子。

(四)建设四个基地,即:坚持市场导向、集约经营、示范引领,依托全县核桃、花椒、蚕桑、水果、蔬菜、百合、魔芋、畜禽等特色主导产业,围绕绿色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四化”目标要求,高标准建设4个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核心示范基地。一是以金碧、新街、昙华等乡镇为重点,建设全县万亩特色蔬菜种植示范基地;二是以龙街、赵家店、湾碧等乡镇为重点,建设全县万亩鲜食水果(主打软籽石榴、芒果)种植示范基地;三是以六苴、新街、昙华等乡镇为重点,建设全县万亩百合示范种植基地;四是依托仕华公司、正邦集团和金沙林牧公司,建设全县百万头(羽)畜禽养殖示范基地。

(五)强化五项保障,即:一是强化发展规划保障。要以世界的、开放的眼光精心编制好全县农业产业“十四五”发展专项规划和相关配套规划,为全县农业产业发展提供科学遵循。二是强化资金项目保障。多渠道加大农业发展项目资金争取力度,统筹整合农业产业项目资金,将项目资金用于基础设施改善、技术水平提升创新方面,力争“十四五”期间全县农业农村发展投入资金达六百亿元以上。三是强化科技人才保障。围绕主导产品和产业,组织各领域的专家人才实地开展现场指导、科技培训等活动,探索院(校)企合作模式,设立专家工作站,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等农村实用人才,为全县农业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和智力支持。四是强化营商环境保障。增强服务也是发展生产力的要素,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的企业落户大姚投资,落实定期跟踪服务保障机制,及时协调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困难。五是强化体制机制保障。强化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县农业发展工作的作用,努力构建“政府引导、农民主体、企业引领、科研协同、金融助力”的发展格局。研究出台切实可行的项目支持、金融支持、土地保障、水电保障等系列惠民利企政策措施,落实考核、督促、奖惩等机制,为全县农业农村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力保障。

第五节 发展定位

以“绿色发展、产业兴旺、农业增效”为目标,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着力构建“两型三化”(即:开放型、创新型和绿色化、信息化、高端化)农业产业发展格局,推进种植端与消费端“两端两精”,培育生产、加工、流通、物流、体验、品牌、电商等于一体的产业集群,打造乡村产业发展高地。突出“两条生态廊道”建设,推进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努力把大姚建设成为云南省休闲农业重点县、云南省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和云南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先导区,全省“一县一业”(核桃)示范县、助力全县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三章 “十四五”发展主要任务

第一节 优化产业布局,加强产业基地建设

结合我县资源分布和区位状况,完善坝区、山区、半山区各具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引导农业生产要素向有市场、有特色的产业和产品集中,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着力建设高原粮仓,发展特色经作,壮大山地牧业,发展淡水渔业;打造畜牧、脱毒大麻基地、蚕桑、蔬菜基地、水果基地、中药材等六个农业产业基地。推进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向优势区域集中,在优势区域提升。

一、建设高原粮仓

认真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负责制和各类补贴政策,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播种面积底线,认真实施优质粮食安全工程,开展粮食绿色高产创建活动,以水稻、玉米、小麦、蚕豆等粮食作物为主,以金碧、龙街、石羊、新街、赵家店等乡镇为重点区域,发展建成大姚县粮食安全示范区,以昙华、桂花、三台、铁锁等乡镇为重点发展优质杂粮、豆类。全县年均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45万亩以上。

二、发展特色经作

(一)建设脱毒大麻基地

以昙华、桂花、三台为重点,面向全县高海拔山区、半山区推广,建设“优质大麻基地”9万亩。到2025年,大麻生产基地达15万亩,实现麻叶、麻花总产量3万吨,总产值达(农业产值+工业产值)达63亿元。

(二)建设优质蔬菜基地

以金碧、赵家店、龙街、石羊、新街等区域为重点,建设“优质蔬菜基地”21万亩。到2025年,早青豆类生产基地达10万亩,辣椒生产基地达3万亩;以赵家店、龙街、石羊、新街等区域为重点,建设魔芋生产基地达3万亩,百合基地达1万亩,设施蔬菜基地达1万亩,食用菌达70万平方米,其他特色蔬菜基地达3万亩,实现产值5亿元以上。

(三)建设蚕桑基地

以金碧、石羊、新街三个镇为重点,着力培育大—柳—黎(大中、柳树、黎武)、大—凉—将(大桥、凉桥、将军)两个蚕桑产业经济带,发展40个蚕桑专业村,按“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社员),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模式,突出“桑园建设、蚕茧生产、市场整治、茧丝加工、综合利用”五个重点,围绕“依靠科技,扩大面积,主攻质量,提高效益、龙头带动”五个核心,提高栽桑养蚕技术水平和亩桑效益,实现蚕桑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到2025年,桑园总面积达10万亩,实现鲜茧总产量3500吨,总产值(农业产值+工业产值)达3亿元以上。

(四)建设优质水果基地

以金碧、昙华、赵家店、龙街、湾碧为重点,建设“优质水果基地”9万亩。到2025年,芒果生产基地达7万亩;樱桃生产基地达1万亩,杨梅生产基地达1万亩,软籽石榴1万亩,实现产值3亿元以上。

(五)建设中药材基地

抓住国家鼓励、支持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战略机遇,充分利用我县高海拔山区面积大、适宜种植面积广的优势,以幼林地、疏林地、经济林地为重点,企业、大户为龙头推进中药材基地建设,健全技术服务体系,完善政策激励机制,做好引种驯化,重点推广续断、金银花、板蓝根、桔梗、天麻、云木香等10余个中药材品种种植,培强壮大中药材产业。到2025年,争取中草药种植面积达5万亩,实现产值1.6亿元以上。

三、壮大山地牧业

(一)大力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

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是新时期畜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战略重点。“十四五”期间,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要以推行健康畜禽养殖方式为核心,以规模化饲养场和饲养小区建设为主要模式,加快发展畜牧业规模化饲养。采用和参照国际标准,进一步完善畜牧业标准体系。根据云南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大姚县被列为全省30个牛羊产业重点县之一,产业布局为牛羊稳定发展区,重点打造云岭牛、黑山羊品牌,提高牛羊规模化养殖比重分别达30%、50%,继续推进粮改饲和草畜配套项目的实施,到2025年,牛羊产品、产能、质量明显提高,市场供给基本保障;生产技术水平稳步提高,标准化规模养殖加快推进,非粮饲料资源利用率进一步提升,初步构建现代牛羊产业的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产业体系。以规模化、标准化为重点,优化畜牧业发展布局。

(二)加快畜牧业结构调整步伐

1.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畜牧业结构调整是提高畜牧业总体效益的重大战略措施。“十四五”期间,继续加大畜牧业结构调整力度,呈现结构合理,质量提高,竞争力强的格局。在培优生猪、家禽业的同时,突出发展牛羊等草食畜牧业,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抓住作为牛羊产业重点县的机遇,围绕转变牛羊产业发展方式这一主线,紧扣提升产业效益、促进农牧民增收2大主题,保障草原生态、饲料质量、牛羊产品3大安全,突出抓好重点基地、重点牧场、重点企业、产业融合、农业科技、品牌营销等6个重点,健全良种繁育、饲料保障、疫病防控、产品安全、科技支撑、信息服务等6大体系,实施基础设施建设、草牧业发展试点、“粮改饲”试点、退牧还草、现代草地畜牧业示范、云岭牛产业化工程、边境肉牛产业示范等8大工程,培强大姚祥林等牧业有限公司,推动牛羊产业可持续集约发展。

2.大力发展生猪养殖认真落实稳定生猪生产扶持政策,对新建、改扩建种猪场、规模养猪场和禁养区内规模养猪场异地重建开展动物防疫、粪污处理、养殖环境控制、自动饲喂和流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给予适当补助;加快落实信贷支持,落实好能繁母猪和育肥猪保险,广泛动员和组织养猪场(户)90%能繁母猪和育肥猪参加投保,防范疫病等风险,按国家政策提高保险保额标准;认真落实养殖用地政策,取消生猪养殖附属设施用地15亩上限规定,生猪养殖用地作为设施农用地,按农用地管理,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在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前提下,合理安排生猪养殖用地空间,允许生猪养殖用地使用一般耕地,作为养殖用途不需耕地占补平衡,鼓励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四荒地”(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发展生猪生产,允许Ⅲ、Ⅳ级保护林地内建设畜牧业养殖设施并优先保障使用林地定额,对生猪规模养殖场建设在用地指标上给予倾斜;培育一批大型生猪养殖企业,加快推进生猪规模化养殖,继续开展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大力推广科学养猪技术,加快推进生猪产业化经营,大力推行定点屠宰、集中检疫,并发挥生猪饲养、运销、加工龙头企业和动物防疫专业合作社的作用;提高生猪产业的组织化程度,深入推进生猪生态健康养殖,做大做强地方特色生猪产业,大力推广滇撒猪、撒坝猪等地方优良猪种,实施产业化开发,形成优质高端生猪产品核心竞争优势。

3.加快实施优势畜产品区域布局发展规划。针对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加强生猪、肉牛、肉羊和禽业、肉驴优势产业带建设,形成各具特色的畜产品集中产区。加强畜产品优势区畜牧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继续争取实施畜禽良种补贴项目,逐步扩大补贴范围,加大补贴力度。创造条件积极探索畜禽保险试点,切实保护养殖户的利益。

以金碧、石羊、新街、龙街等为优质肉猪主产区,以金碧、六苴、赵家店、新街等为优质肉牛主产区,以昙华、桂花、湾碧、铁锁、三台、三岔河等为肉羊主产区,以赵家店、新街、龙街等为家禽主产区,积极扶持发展养殖大户、养殖专业村。加快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和生猪、肉牛、肉羊、土鸡等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加大畜禽本品种选育力度,建立保种育种场。

(三)提高畜产品加工销售能力推动山地牧业大发展

鼓励企业向规模化、产业化、集团化方向发展。扶持发展生态养殖,推进畜禽养殖加工一体化、现代化进程。重点支持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引进,开展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增加产品科技含量。建立一批畜产品深加工新技术示范基地和畜产品出口加工基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构建畜产品加工标准体系框架,健全完善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尽快完善统一规范的畜产品加工标准,增强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竞争力。鼓励和提倡加工企业实行产品品种多元化战略,适度增加畜产品加工品和半成品在产品结构中的比重。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扶持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各项政策,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积极推行政府搭台、协会组织、企业唱戏的工作方式,大力开拓国内大中城市市场。

到2025年,全县出栏生猪33万头,猪肉产量3万吨;牛出栏3万头,牛肉产量达到0.45万吨;羊出栏26.3万只,羊肉产量达到0.43万吨;家禽出栏130万羽,禽肉产量达到20万吨;蜜蜂饲养保持4.5万箱,呈现规模适度,蜂群强势,方式灵活,产品安全,产量突破,年产蜂蜜达850吨。实现畜牧业产值20亿元以上。

(四)保障措施

1.强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要高度重视非洲猪瘟和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的严峻性、复杂性、重要性、长期性,树立打持久战的思想,坚决克服厌战情绪和麻痹心理,按照“工作力度不减、严管标准不降、牵头协调和部门联防联控不变”的总体思路,调整优化防控措施,继续加强重大动物疫情排查、紧急监测和重点环节重点部位监测,及时发现和排除疫情隐患,强化动物移动监管、动物贩运车辆备案和清洗消毒、动物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等工作,积极应对突发疫情应急处置,确保猪瘟、猪口蹄疫、猪蓝耳病、牛口蹄疫、羊口蹄疫、小反刍兽疫、禽流感、鸡新城疫等8种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密度达95%以上,免疫抗体合格率70%以上。落实乡、村、组生猪定点收购制度,严禁猪贩子走村串户收购生猪,切断外来疫源的传入;组织对养殖场(户)、屠宰场、病死猪掩埋场点等重点场所开展“大清洗、大消毒”专项行动,有效杀灭病原微生物,及时消除疫情隐患。

2.积极推动全县兽医社会化服务机制创新。按照“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创新兽医服务供给方式”的原则,继续引导和鼓励各乡镇成立动物防疫专业合作社,采取政府购买动物防疫服务的方式,支持动物防疫专业合作社承担动物防疫公益性服务职能,以购买服务合同的形式明确防疫任务、考核指标、绩效评价方法、劳务报酬,进一步转变动物防疫供给方式。逐步构建主体多元、供给充足、服务专业、机制灵活的兽医社会化服务发展格局。

3.加大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加大县、乡、村三级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大姚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兽医动物实验室基础设施设备建设,补充各类检测仪器设备,迎接2021年云南省农业农村厅考核验收;更新乡村动物防疫体系、基层防疫冷链体系建设,改善乡镇畜牧兽医站办公条件和村级兽医室办公条件。

4.加强畜牧兽医队伍建设。一是要通过加大对在职技术人员的继续再教育和培训,提高其服务水平和本领,为畜牧产业化发展奠定人才基础。二是要高度重视村级兽医暨动物防疫员的配置问题,实行村级兽医员单设及聘用制,定期进行理论和实作培训,提高其待遇,稳定队伍,充分发挥基层兽医员在畜牧科技推广、动物疫病防控主力军作用。

四、发展淡水渔业

建设“渔业养殖基地”,发展稻田养鱼、库塘坝养鱼等“渔业养殖基地”2万亩,实现产值0.26亿元以上。加强对淡水渔业养殖新技术、新经验的引进,不断扩大淡水渔业产品的销售渠道,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在县域内重点水域开展渔业增殖放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标志认证,努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淡水渔业品牌。

第二节 培育新型主体,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一、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产业化水平。到2025年,全县培育家庭农场200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400个,50%以上的农户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60%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规范化管理。

二、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鼓励土地承包农户开展土地适度集中连片集约经营,研究出台鼓励扶持政策,加快土地集中连片集约经营进程。采取政策补贴、项目推动、成立合作经济组织等形式,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庄园、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元素和经营模式,促进特色农业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同时把长期进城务工的农民从土地上分离出来专心从事二、三产业,逐步实现农民从传统向现代转变,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到2025年,土地流转规模占承包耕地20%以上。

三、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

抓住省、州对龙头企业扶持发展机遇,积极争取项目与资金,加大对多种经营形式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力度,通过科技创新提升农业龙头企业的精深加工能力,延伸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产品增值和农民增收。加大对加工企业技术改造、基地建设、新产品开发等的扶持力度,走“民办、民管、民受益”的路子,着力提高加工能力和水平。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与农户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创新农业营销服务,逐步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与农户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增强对农户的带动能力。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充分运用大姚农特产品名优商标的品牌效应,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在巩固好现有30家省、州级农业龙头企业的基础上,到2025年,全县各类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50家。

四、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围绕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要求,实施“绿色产业富民”战略,念好“生态”经,唱好“林草”戏,打好“果蔬”牌,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牧业,着力推进蚕桑、脱毒大麻、早青豆(豌、蚕、黄)类、中药材、畜牧养殖等绿色农业产业发展,打造全国知名的安全可靠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积极推动绿色食品加工企业转型升级,注重品牌开发和保护,培强壮大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设绿色食品加工基地;围绕国家能源结构优化和能源政策导向,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加快风能、水能、太阳能、生物能等清洁能源开发建设,建设全省清洁能源示范基地;进一步挖掘区域特色民族文化和饮食文化,依托县内独特的自然地理和人文景观,着力彰显核桃文化,发展民族风情和生态观光旅游,建设全省知名的文化旅游名县。通过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加工业、清洁能源和文化旅游产业,推动三产融合发展,把大姚建设成为云南省绿色产业示范基地。

五、擦亮品牌名片,完善农业流通体系

健全高原特色农业地方标准体系,加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和水产养殖示范场建设,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率先开展标准化生产。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三品一标”认证管理,规范包装标识。实施知名农产品品牌打造工程,开展农产品品牌推介营销和社会宣传,提升品牌效益和精深加工附加值。健全植物保护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监督检测体系、动物检疫监督体系、动物防疫体系;建立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耕地质量和农业气象灾害动态监测及预警系统;完善农业流通体系,加快鲜活农产品从生产、流通到消费的冷链系统、物流配送系统建设。积极构建跨区域的农产品营销网络和现代农业流通体系。加强农产品产地和集散地市场建设,完善农产品烘干、预冷、加工、储存、运输、配送、金融、信息等设施建设和配套功能,提高流通效率。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连锁经营,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和业态。

第三节 实施创新驱动,提升农业技术装备水平

一、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协作,整合农、科、教和企业的科研和技术资源,建立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以研发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工艺为重点,加大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和绿色农业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和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创新力度,为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提供科技支撑。推进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培育和引进作物良种,推广良种良法,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使我县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0%以上。加强农业技术培训工作,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夯实科技兴农基础,壮大农牧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合作组织,努力形成大农业、大科技、大发展的农业发展格局。大力推广大宗农产品、园艺作物、有害生物安全高效防控技术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农情监测预警服务水平、农技信息服务水平和交流合作水平。推广激励机制和人才评价机制,引导农业科研院校、涉农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等广泛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活动,形成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的良好氛围。

二、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

开展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实施中低产田地改造、土地整理和耕地质量建设工程。集中力量开展土地整理、农田水利、土壤改良和机耕道路等建设,加快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灌区水利配套设施和高效节水灌溉水网建设,努力提高耕地质量。到2025年,力争改造中低产田地15万亩,全县高稳产农田达25万亩,实现人均拥有1亩高稳产农田。

三、推进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

加强先进适用农机具推广,建立健全农机化服务体系,优化农机化装备和生产结构,加快农机服务市场化、社会化进程,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推广秸秆机械化还田及综合利用技术,加快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建立健全农机化服务体系,完善农机化标准体系,强化农机监理工作,促进农业机械化健康快速发展。加大农机购机补贴扶持力度,建立生产机械化示范区,扶持“两户”(种粮大户、农机大户),争取每年新增农机具2000台(套)以上。加快发展农业信息化,制定和推进“互联网+高原特色农业行动计划”,以“数字乡村”、“三电合一”为重点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模式,推进农业信息化进村入户、“12316”农业信息服务热线、金农工程等建设,促进农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到2025年,农机总动力达35万千瓦;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拥有量达3000台;农机耕作面积达50%以上;农业信息覆盖所有的乡镇和96%以上的村委会。

四、推进农村电商发展

加快推进农村电商发展,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工流通企业与电商企业全面对接融合,推动线上线下互动发展。以大姚县电子商务精准扶贫行动方案为指导,大力扶持乡镇、村建立电子商务平台,继续推进以构建物联网技术等现代服务业为主要内容的高原特色产业基地发展。加快建立健全适应农产品电商发展的标准体系,加强物流体系建设,推动商贸、供销、邮政、电商互联互通,积极打造电商产业园,聚集品牌推广、物流集散、人才培养、技术支持、质量安全等功能服务,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支持产品整选包装、冷链物流等设施设备建设。采取“农超对接”、“农社对接”等方式,促进农产品产销衔接。统筹资金投入。支持农产品电商平台和乡村电商服务站点建设,完成全县电商淘宝网店“五个一”(一个村庄中心点,一条专用网线,一台电脑,一块超大屏幕,一支经过培训的信息技术保障队伍)项目建设,促进农产品顺产顺销。努力把大姚建设成为全省重要的鲜活农产品电子交易市场,力争电子商务交易额有新突破。

五、推广使用先进农业设施

以蔬菜、马铃薯、中药材等作物为重点,建设品种引育圃和微繁脱毒、穴盘育苗、变温库等良种引育设施,推广塑料大棚、日光温室、滴灌喷灌、遮阳覆盖等生产设施,提高园艺作物设施化生产水平。推广标准化厩舍、水产规模养殖和畜禽规模养殖粪污处理等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清洁化生产水平。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的节约型农业。

第四节 推动绿色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一、大力发展节水农业

以浦发银行贷款、中央专项债券项目及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为依托,以产业示范基地为重点,完善产业基地节水设施,开展高原特色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工程,到2025年,覆盖全县12乡镇,覆盖面积5万亩以上。

二、积极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

因地制宜积极发展生态型复合种植,促进种地养地、种养加、林养加结合。扎实开展以农村沼气为重点的生态循环农业工程建设,推进农村沼气工程转型升级。

三、加大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力度

(一)壮大畜禽养殖规模化,继续支持粪污综合利用

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严格动物疫病综合防治措施,规范生态环境控制,建设现代化的畜禽养殖基地。做好养殖区卫生消毒及粪污资源化利用、病死畜的无害化处理等工作。改善养殖环境,引进先进的设备。

(二)启动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县建设,推行秸秆全量化利用

大力推广使用新型和专用肥料、低毒高效农药、多功能农业机械及生物可降解农膜等农用生产资料,开展区域性残膜回收与综合利用。

四、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围绕不同区域优势,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推进农村经济发展。通过农业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优化农村规划布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宜居新农村。由县委农办牵头,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文旅局、县扶贫办、县住建局、县工信局、县环保局配合,整合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等项目,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民族文化旅游、休闲养生旅游、红色旅游。到2025年,我县实施美丽乡村旅游重点村10个,创建2个休闲农业示范点,打造1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支持和推动高山休闲旅游产业发展。

第五节 健全监管体系,提升质量安全水平

一、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品牌打造

健全高原特色农业地方标准体系,加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和水产养殖示范场建设,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率先开展标准化生产。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三品一标”认证管理,规范包装标识。实施知名农产品品牌打造工程,开展农产品品牌推介营销和社会宣传,提升品牌效益和精深加工附加值。健全植物保护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监督检测体系、动物检疫监督体系、动物防疫体系;建立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耕地质量和农业气象灾害动态监测及预警系统;完善农业流通体系,加快鲜活农产品从生产、流通到消费的冷链系统、物流配送系统建设。

二、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

健全县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探索建立村级监管员制度。推进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强化社会化服务职能,鼓励质检机构探索市场化运行模式。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农产品产地环境和农业面源污染检测、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保障农产品产地安全。探索有效的监管机制和模式,建立健全监测结果通报制度和质量诚信体系。加强农业执法监管能力,提高动物卫生监管信息化水平。推行农产品条形码和二维码制度,运用物联网技术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体系。

第六节推进乡村发展战略,实现农村全面小康

一、因地制宜 振兴产业发展

结合我县现代农业发展,因地制宜,发挥优势,集中力量开展贫困乡村中低产田改造、土壤改良、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土地产出率。坚持“宜林则林、宜农则农、宜牧则牧”的原则,大力推进乡镇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产业,促进农户通过发展山区特色高效产业增收。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畜牧产业,重点支持乡村发展建设标准化生猪、肉牛、黑山羊、肉驴、山地鸡等养殖产业。改造提升蚕桑等传统产业,积极发展脱毒大麻、早青豆(豌、蚕、黄)类蔬菜、中药材、林下经济等各类特色产业。以着力培育种植、养殖示范基地(小区)为平台,支持乡镇村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重点扶持有龙头带动、农户参与的产地初加工项目。通过实施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确保每个乡镇至少有1个种植基地、1个养殖示范小区,每个村有1—2个产业发展项目,农户至少参与一个增收项目。

二、提升劳动者素质

有针对性地重点扶持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带头人、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和农民工为重点对象。按照“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要求,突出对农业科技、农产品加工、农村电商、市场营销等技术和知识的培训。以培育青年农场主,生产型、经营型、技能服务型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为重点,分类别开展“联合”“订单”“定向”培训。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等,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生产技能。全县每年要力争培训农户1万人次,5年内有劳动力的户至少有一人次参加培训,有条件的每户至少有一个农业产业科技应用明白人,掌握1—2项农业实用技术,确保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进村入户,提高各类产业技术推广应用。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特别行动计划”和“省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每年培训就业0.2万人,5年培训就业1万人,通过转移就业相关知识培训,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和向外转移,发展打工经济,增加工资性收入。鼓励务工返乡人员回乡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带领群众实现全面小康。

第四章 “十四五”重点项目布局

根据“十四五”期间全县生产力发展的重点空间布局,依托大姚县路网、水网融合发展,综合立体打造成“一纵一横”铁路网、“两纵一横”高速公路网、“四纵四横”干线公路网和航空、水运全面发展的交通运输美好全景;通过“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全县水安全保障综合能力显著增强,基本建成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水资源合理配置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健全农业高效增产的灌排水体系,山区农村水利供水保障能力进一步加强,基本建成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基本建立较为完善的水利发展和管理智慧化体系。结合全县农业生产实际,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布局“两条廊道、两个气候带”的空间优势生产力,梯度建设农业农村未来五年发展愿景。

(一)以“两条廊道”为核心的中海拔地带(海拔1650--1900米),属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占全县90%的坝区,两区规划界定耕地面积13.44万亩,占全县划定面积28.55万亩的47.1%,以南永路、元祥路、蜻蛉绕城道路、西河梅溪产业路为支撑,以滇中引水大姚支线建设、蜻蛉河大姚段生态修复与治理、永丰等水库水生态修复、妙峰等水库加固、土地祠至石羊南塔等河段治理,灌溉的水利资源有了保证,加之这一区域土地肥沃,交通方便,适合建立稳定优质粮油生产基地,开展高标准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建设,调结构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智慧农业(如蚕桑、柑桔、石榴等),大力发展蚕桑种养殖优势农业产业,以改良土壤、减量施肥、生物防病为主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核心开发休闲、观光、认证(养)农业,以土地高效利用开展高效农业、设施农业等现代农业(如烟、玉米田间套种青豆、百合、魔芋,花卉种植等),结合山地种、养融合发展循环农业,科学合理建立田园综合体,发展冷链物流、智慧物流等综合农业物流产业链等。

(二)以金沙江河流为主的低热河谷地带(海拔1650--1134米)及热量相近的小气候带区域,属南亚热带-热带气候,界定耕地面积2.47万亩,占全县划定面积28.55万亩的8.6%,可开发1.热果(如芒果、咖啡种植);2.热鱼(罗非鱼、江鱼、江虫、江虾养殖);3.热羊(热带黑山羊);4.热菜(冬早蔬菜、热带菜);5.热游(金沙江漂流等热区风光游)等产业。

(三)以高海拔区域的冷凉地带(海拔1900--3500米),属南寒带气候,界定耕地面积10.97万亩,占全县划定面积28.55万亩的38.4%,以玉米产业粮食安全生产为主,配套做强工业大麻产业,开发1.野生蔬菜(树葱、牛口刺等);2.林下蔬菜(食用菌、厥菜);3.冷凉水果(梨、樱桃、花红、苹果等);4.高山绿色蔬菜(含马铃薯);5.绿色粮食作物种植(苦荞、杂豆等);6.中药材种植(重楼、黄金、速断等);7.特色养殖(山猪、毫猪、胡蜂养殖等)等产业。

根据“十三五”期间农业产业发展的重点布局,结合全县农业生产发展现状,规划农业重点项目主要包括:(一)农业投资类项目139个,规划投资4918692.18万元;(二)生态环保投资类项目35个,规划投资585692万元;(三)旅游业类项目9个,规划投资304500万元;(四)数字经济业投资类项目21个,规划投资185420万元;(五)物流枢纽类项目8个,规划投资287500万元。五大类项目共有212个,规划总投资6281804.18万元。详见《大姚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表》。

第五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农业农村工作领导

全县各级党委、政府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把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摆在“三农”工作的突出位置,稳定农村基本政策,完善新时代“三农”工作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认真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强化四级书记责任,落实各级书记主要精力抓“三农”工作、履行农业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职责及县委和政府有关负责人以及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任领导小组成员、各级党委和政府统筹协调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加强各级组织建设,做好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工作,履行决策参谋、统筹协调、政策指导、推动落实、督导检查等职能;大力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提高农村干部待遇;坚持从农村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尊重农民意愿,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把当务之急的事一件一件解决好,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防止政策执行简单化和“一刀切”;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大以来国家、省、州、县的各项重大支农惠农政策,扎实抓好各项农业重大工程建设,着力加快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进程;完善农业农村工作领导决策机制,注重发挥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作用,注重发挥智库和专业研究机构作用,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在扎实打好“三大攻坚战”基础上,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空间,补上“三农”领域突出短板,全面构建乡村振兴格局,为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开好头,确保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所确定的各项任务顺利实施和目标如期完成。

第二节 强化农业农村发展改革的推动作用

以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为主线推动深化农村改革,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坚持保持土地承包关系再延长30年稳定并长久不变,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坚守“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不变、两区划定耕地不动、粮食生产安全保障不变、农民切身利益不受损害”底线,加快推进农村产权“确权、赋能、搞活”;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在依法保护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户承包权前提下,平等保护土地经营权,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引导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可以依法向金融机构融资、担保、入股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依托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有序推进农村土地规范流转,加快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发展以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导的土地股份合作社,鼓励以土地经营权、林权等入股,保障农户共享增值收益,特别在引入工商业主投资农业中,提倡让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入股方式共建共享,探索发展更紧密、可持续的适度规模经营模式。

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突出农产品的有效供给,贯彻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降低社会各类营商成本;继续推进农村电子商业化交易,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优化营商环境,突出园区招商、网络招商;统筹推进农村其他改革。深化事关“三农”发展全局和长远的一系列改革,打好各领域各行业农村改革“组合拳”。总结和推广我省农田水利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等成功经验,加大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力度,推进水价、水权、工程投融资机制和建管体制改革,着力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水利管理体制机制。全面深化供销、农垦改革,使其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两支“重要方面军”。深化国有林场和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改革,做好农村改革试验区等工作。

第三节 加大农业发展投入的支撑作用

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完善政府投资体制,充分激发社会投资的动力和活力,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紧紧抓住国家、省、州战略发展的有利时机,积极做好重大建设项目编制工作,大力争取国家、省级财政对我县农业发展的投入。

(一)继续坚持财政优先保障

建立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制度,明确和强化各级政府“三农”投入责任,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确保财政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规范举债融资行为,发行一般债券用于乡村振兴领域公益性项目,试点发行项目融资和收益自平衡的专项债券,支持符合条件、有一定收益的乡村公益性建设项目。加大政府投资对农业绿色生产、可持续发展、农村人居环境、基本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关键性作用。积极推进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实行“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模式改革。强化支农资金监管,健全完善科学全面的绩效评价考核体系。

(二)加强现代农业设施建设

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修编建设规划,合理确定投资标准,完善工程建设、验收、监督检查机制,确保建一块成一块;如期完成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提高防汛抗旱能力,加大农业节水力度;抓紧启动和开工一批重大水利工程和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开展南水北调后续工程前期工作,适时推进工程建设;启动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加强农产品冷链物流统筹规划、分级布局和标准制定,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建设一批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国家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供销合作社、邮政快递企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产地分拣包装、冷藏保鲜、仓储运输、初加工等设施,对其在农村建设的保鲜仓储设施用电实行农业生产用电价格;依托现有资源建设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加快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智慧气象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开展国家数字乡村试点。

(三)坚持土地收入用于乡村振兴

按照“取之于农,用之于农”要求,抓紧出台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进一步提高农业农村投入比例。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办法,用好用活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新增耕地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政策。全面掌握搬迁村庄建设用地、腾退的农村宅基地、其他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及工矿废弃地等可用于增减挂钩的用地规模,坚持因地制宜进行拆旧复垦,节约集约安排安置用地规模,引导节余指标合理流转,将所得收益通过支出预算全部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四)引导和撬动社会资本投向农村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乡村振兴。利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契机,规范有序盘活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存量资产,回收资金主要用于补短板项目建设。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乡村营商环境,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开放力度,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为乡村振兴提供综合性解决方案。利用外资开展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生态修复、人居环境整治和农村基础设施等建设。推广一事一议、以奖代补等方式,鼓励农民对直接受益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工投劳,让农民更多参与建设管护。

(五)加大金融支农力度

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金融需求。健全适应乡村振兴发展的农村金融体系,以发展乡村普惠金融为抓手,形成多样化的农村金融服务主体。支持农业银行、邮储银行进一步深化服务“三农”事业机制建设,实现全覆盖。充分利用好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在乡村振兴中的职责作用。加快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稳妥有序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贷款试点,推动农村产权要素的确权颁证、价值评估、抵押登记、交易流转和风险处置机制建设。继续通过奖励、补贴以及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等方式,借助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的引导作用,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更多地将信贷资源配置到乡村振兴领域。提高涉农保险保障能力,研究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支持扩大指数保险、“保险+期货”、收入保险等新型险种覆盖面。

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修编建设规划,合理确定投资标准,完善工程建设、验收、监督检查机制,确保建一块成一块。如期完成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提高防汛抗旱能力,加大农业节水力度。推动建立“三农”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健全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拓宽资金筹措渠道,确保“三农”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持续增加。

紧紧抓住国家、省、州战略发展的有利时机,积极做好重大建设项目编制工作,大力争取国家、省级财政对我县农业发展的投入。建立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按比例稳定增长。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扩大农业招商引资,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业,拓宽投融资渠道,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投资农业的新格局。积极探索建立利用农村宅基地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等质押贷款等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在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动植物病虫害防疫与防治、农业科研、农技培训推广、农业保险、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等方面加大政策和资金的倾斜力度。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坚持和完善农业补贴政策,落实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提高农业补贴政策效能,保护和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加大涉农项目资金整合力度,加大扶持龙头企业力度,扶持产业化示范基地、农产品加工园区、仓储物流设施及有关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形成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合力。“十四五期间”省州投资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点领域是:山区“五小水利”中低产田和中低产林改造,灌区续建配套工程,农村公路,农村电网,光伏电能,风力电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农村改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植保工程,动物防疫体系及种养业良种工程。

第四节 推进科技创新与科技人才培养体系的引领作用

深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健全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现代农业教育体系、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把农业农村发展转到创新驱动发展的轨道上来,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充分发挥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先导作用,提高农业科技的贡献率。要较大幅度地增加农业科技的投入,重点扶持和装备具有一定优势的科技创新项目。同时,通过有计划引进、培育、推广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高产优质,经济效益好的新品种,大力推广现有先进成熟技术的基础上,着力研究和推广与优良品种相配套的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产品加工、贮藏、保鲜、包装、营销等技术。通过技术推广,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农、科、教紧密结合,全面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创新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使用、评价、流动和激励机制,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加快集农业科技创新研发、集成农业绿色发展配套技术应用和农机农艺结合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科技型人才队伍建设。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让各类人才在乡村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

(一)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培育新一代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依托各级各类培训机构,加大对农民的农业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创新培训组织形式,探索田间课堂、网络教室等培训方式,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承担培训。积极争取开展职业农民职称评定试点。

(二)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建设。加强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允许农技人员通过提供增值服务合理取酬。全面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重点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为乡村振兴培养专业化人才。大力培育农业科技、科普人才,深入实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计划和杰出青年农业科学家项目,深化农业系列职称制度改革。建立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和企业挂职、兼职、离岗创新创业制度。

(三)鼓励社会人才投身乡村建设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研究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和管理办法,鼓励社会人才投身乡村建设,顺畅智力、技术、管理下乡多元化通道。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引导和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医生教师、规划师、建筑师、律师、技能人才等,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投资兴业、行医办学、捐资捐物、法律服务等方式服务乡村振兴事业,允许符合要求的公职人员回乡任职。全面建立城市医生教师、科技文化人员等定期服务乡村机制。因地制宜实施“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等计划,开展乡村振兴“巾帼行动”、青春建功行动。建立城乡、区域、校地之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机制。加大对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的扶持力度,让农村的产业、环境留住人,让农村的发展机遇吸引人。

(三)打造过硬乡村振兴工作队伍

把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作为基本要求,加强“三农”工作干部队伍的培养、配备、管理、使用。乡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要懂“三农”工作、会抓“三农”工作,分管领导要真正成为“三农”工作的行家里手。创新干部培育新路径,制定并实施农村干部培训计划,加强“三农”干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知识技能、创新理念等教育培训,全面提升“三农”干部队伍的能力和水平。创新激励关怀机制,拓宽县级“三农”工作部门和乡镇干部来源渠道。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做好清理乡镇空编、违规调动和借调乡镇干部与及时招录补充工作。对紧缺的专业技术人才不能及时补充到位的,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向社会招聘编制外人员,实行劳动合同管理。严格落实乡镇干部岗位补贴,切实改善乡镇干部工作生活条件。坚持重视基层的鲜明用人导向,建立健全选拔乡镇领导班子和县级“三农”基层一线的干部培养选拔链。选拔乡镇领导班子和涉农部门领导班子成员时,优先考虑熟悉“三农”工作,掌握一定专业技能,通过基层历练,综合素质好,工作成效明显的干部。加大从涉农事业单位符合资格条件的人选中选拔领导干部的力度,对特别优秀的涉农事业人员可适当放宽条件限制。继续发挥从优秀村(社区)书记、主任中选拔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的有效形式,形成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的用人导向。

第五节 强化乡村规划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导向作用

发挥乡村规划的导向作用,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合理构建城乡协调联动的“三区三线”空间管控体系格局;“两区一线”合理布局;优化县域发展新格局:

(一)“三区三线”空间管控体系格局“三区”:在规划期内,生态、农业、城镇空间比例控制为10∶88∶2,并进一步优化;“三线”:在规划期内,生态保护红线划定面积38.1295平方公里,占县域总面积的0.95%;城镇开发边界范围98.9547平方公里,占县域总面积的2.46%;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25548.64公顷,占县域总面积(国土总面积414600公顷)的6.16%。到2022年,全县耕地保有量在58万亩(39048.52公顷合585727.8亩)以上;空间治理体系:在2020年全省空间规划大数据平台基本建成的基础上,大姚县完善县级空间治理体系。

(二)推进“两区一线”合理布局。结合大姚县的地形地貌特征,科学统筹山区空间、坝区空间、沿江一线规划建设,强化山区生态屏障功能,提升坝区发展效能,优化沿江一线村庄布局。

(三)优化县域发展新格局。按照“一核二区三园四带”格局,促进县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即:发挥“一核”引擎作用,促进“两区”双轮驱动,增强“三园”发展活力,推进“四带”提速发展,使大姚县域生产力空间布局形成点线面结合、相互渗透、优势互补、互联带动的发展格局。

“一核”:县城。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深入开展“五创”活动,提升县城品位,发挥县城的核心引领、辐射带动、产业支撑、文化传承、公共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县城的资源聚集能力、人口吸纳能力、综合承载能力。

“两区”:县域经济跨越发展核心区和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突破区。县域经济跨越发展核心区包括金碧、龙街、赵家店、石羊、新街、六苴6镇,重点发展绿色食品、冶金矿产、清洁能源、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轻纺加工等新型工业,集聚发展粮食、烟草、蚕桑、畜牧、中药材等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文化旅游、商贸物流、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突破区涉及湾碧、桂花、昙华、三岔河、三台、铁锁6个乡镇,围绕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发展以核桃、花椒、热作、中药材、水产、山地牧业、野生菌等为主的绿色产业,培育以民族文化探源、民族风情体验、自然风光休闲为主的文化旅游业。

“三园”:高原特色农业园、新型工业园、现代物流园。提升高原特色农业园:着力打造核桃、蚕桑、花椒、中药材、板栗等产业基地,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观光旅游,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市场营销体系,加快农业产业化。培强新型工业园:突出资源特色,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拓展金碧工业片区,完善南山坝工业片区、六苴桂花片区、沿江工业片区,建设新能源片区。建设现代物流园:抓住楚(雄)永(仁)和元(谋)宾(川)高速公路规划建设机遇,按照“互联网+”模式,高起点规划建设现代物流园区,促进服务业提速发展。

“四带”:南永经济带、元祥经济带、大丽经济带、沿江经济带。南永大姚经济带:加快实施县城提升改造,辐射带动龙街、新街两个镇,重点发展绿色食品、装备制造、轻纺加工、生物医药等新型工业和现代物流业。元祥大姚经济带: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融合到昆明、攀枝花、大理等旅游富集区,重点发展文化旅游、果蔬、蚕桑、畜牧业等产业。大丽大姚经济带:以县城至湾碧沿线集镇为节点,重点发展绿色农业、清洁能源产业、冶金矿产业和文化旅游业。沿江大姚经济带:重点发展清洁能源、山地牧业、渔业养殖、热带果蔬、金沙江风光旅游和航运物流,融入金沙江经济带建设。

(四)加快动能转型。顺应村庄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立足不同村庄的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发展现状、民族特色、文化脉络,合理确定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因村施策,分为城郊融合型、集聚提升型、特色保护型、搬迁撤并型四类推进村庄建设。统筹推进全县新型城镇化发展。

(五)发挥乡村规划的导向作用坚持规划先行,突出乡村特色,保持乡村风貌,加强各类规划统筹管理和系统衔接,推动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科学有序推进乡村建设发展。

以实现“三个集中”(即:土地向规模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为目标,把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促进城乡区域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发展空间集约利用、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公共服务均等覆盖、公共财政惠及城乡,加快形成城乡区域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积极探索富余劳动力转移模式,加快构建与统筹城乡就业相适应的就业政策体系、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公共职业培训体系。制定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相关各项补贴政策和农村低保家庭适龄子女免费技能培训计划,探索农、科、教相结合的培训机制,继续加大实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春风行动”、“蓝色证书”、“乡村流通人才”等工程和劳动技能认定的力度,切实做好职业技能培训、就业信息服务、保障外出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等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服务工作,本着“因地制宜、就地就近”的原则,采取鼓励引导性政策措施,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小城镇的有序转移,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第六节 扩大农业对外开放

坚持“外招、内引、上争”的招商引资思路,充分发挥大姚县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在营造良好投资环境的前提下,不失时机地加大招商力度,围绕我县优势主导产业项目建设,吸引外资进入我县开展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营销各环节,创品牌,形成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绿色农产品开发投资机制,全面加快推进绿色产业的发展。巩固特色农业质量和效益,突出“一县一业”、“一乡一特”,打造“绿色食品牌”,优化产业结构,全面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粮食产量稳定在14.5万吨以上。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蚕桑、烤烟、魔芋、百合、大麻、早青豆类等经济作物绿色标准化生产。打造“两条生态廊道”,示范推广早秋油菜种植,大力发展山地畜牧业,扶持发展云岭牛、黑山羊、生猪等规模养殖,积极发展淡水渔业 ,培强壮大核桃、花椒、芒果、咖啡等特色现代农业经营水平。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民增收。确保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6%以上。

推进“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合作创新,把招商引资与引进技术、人才和管理相结合,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有效利用县内外资源、资金和市场,吸引县内外民间资本进入我县现代农业产业的项目建设,形成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开发投资机制,推进利用国内外现代化的应用技术、现代化的物质装备、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现代的营销手段来嫁接、改造、提升我县农业产业化水平,全面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面向国内发达地区的产业优势,加强区域性产业合作,打造外向型优势特色产业基地。

第七节 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坚持产能为本、保育优先、创新驱动、依法治理、惠及民生、保障安全的指导方针,加快构建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稳定全县耕地面积46万亩,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耕地质量修复,提升耕地质量。控制农业用水总量,推广节水灌溉、发展雨养农业。降低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推进农作物秸秆基本资源化利用,推行农业投入废弃物有效回收处理,防治农田污染,综合治理养殖污染,改善农村环境。加强林草植被的保护和建设,发展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和经济林,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强林业生态功能。开展退耕还林还草,鼓励人工种草,合理开发利用草地资源,发展山地生态畜牧业。严格保护平坝水田,稳定水稻、玉米面积,扩大马铃薯种植,发展高山夏秋冷凉特色农作物生产。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加强农业生产能力建设、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保育型农业。

第八节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切实研究制定出台与我县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产业发展配套政策,以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为核心,以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生产体系和产业体系为重点,着力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转到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由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可持续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着力突破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修复等共性关键技术,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推进农机农艺融合,促进工程、生物、信息、环境等技术集成应用。开展退化耕地综合治理、污染耕地阻控修复、土壤肥力保护提升、耕地质量监测等建设,完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开展节水农业示范,改善田间节水设施设备,积极推广抗旱节水品种和喷灌滴灌、水肥一体化、循环水养殖等技术,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开展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试点,加大高效型药械补贴力度,推行精准施药和科学用药,实施化肥和农药零增长行动,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推广畜禽规模化养殖、沼气生产、农家肥积造一体化发展模式,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开展“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大力实施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和设施园艺、畜禽水产养殖、质量安全追溯等领域物联网示范应用,加快发展农业信息化。继续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率先开展标准化生产,实现生产设施、过程和产品标准化。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活动,推进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确保农产品消费安全。加大科技示范园区、产业园区和物流园区的打造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力度,促进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特色优势产业集中度,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

第九节 全面推进法治对农业农村发展的保障作用

坚持法治思维,增强法治观念,健全农业农村法律体系,加强农业综合执法,保障农民合法权益,自觉运用法治方式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发展、维护农村稳定,提高党领导农村工作法治化水平。

全县各级政府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若干问题的决定》,切实加强对依法治农工作的领导,创新执法体制,完善执法程序,推进综合执法,严格执法责任,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布的《农业法》、《畜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渔业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植物检疫条例》等农业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农业领域的治理,为全面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农业部门要建立健全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机制,建设一支政治合格、业务精通、作风过硬、高效廉洁的专业执法队伍,强化执法手段,全面提高农业综合执法能力和水平。加强农技推广服务、有害生物监测、农作物病虫害和动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的监管工作,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产品和违法生产、销售、使用禁用投入品行为,保障全县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全面启动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从生产资料供应、生产中的每一环节,到生产后的分级、加工、包装、储运,都要建立一套严格的标准规范,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产品档次和市场竞争力。要把创立农业品牌与农业标准化相结合,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推进农产品包装规模化、质量等级化、重量标准化。

第十节 全力推进农业农村管理考核机制

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注重协同性、关联性,整体部署,协调推进。

实行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制度,将抓好农业农村工作特别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贫困县精准脱贫成效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由上级党委统筹安排实施,作为对一级党政领导班子和有关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人、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是本地区乡村振兴工作第一责任人。上级党委和政府应当对下级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人、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大村(社区)“三职干部”绩效情况开展督查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评先奖优、问责追责的重要参考。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农村工作职责的,应当依照有关党内法律法规给予以问责;对农村工作履职不力、工作滞后的,上级党委应当约谈下级党委,本级党委应当约谈同级有关部门。

各级党委应当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干部敢于担当作为、勇于改革创新、乐于奉献为民,按照规定表彰和奖励在农村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

此件公开发布


附件:大姚县“十四五”项目规划表.xls  259K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