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大姚县人民政府
首页 >> 公开信息内容

大姚县“十四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2021—2025年)

索 引 号:dyx002-/2022-0602002 公文目录:规划信息 发文机构:大姚县发展改革局 主 题 词: 发布日期:2022年06月02日 文  号: 标  题:大姚县“十四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2021—2025年)

前 言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大姚县高质量脱贫摘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乘势而上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起步期。大姚县委县政府抢抓历史发展机遇,紧扣政策引导方向,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升至全县战略发展的高度进行重点规划,将乡村振兴工作与全县“十四五”发展紧密结合,先行先试,力争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取得新突破,从而实现全面跨越式发展。

为了进一步落实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县扶贫办组织相关人员负责编制《大姚县“十四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2021—2025年)》。县扶贫办规划编制组多次深入到各乡镇、产业园区、农业示范园区等,与龙头企业负责人、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干部群众等深入座谈交流,收集大量第一手资料,经过征求意见、认真调研、反复修改,于2020年6月完成《大姚县“十四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2021—2025年)(初稿)》(以下简称《规划》)。在完成初稿的基础上,县扶贫办及时组织有关部门对《规划》进行了初步评审,根据初步评审意见及近期相关部门出台的政策、文件等资料进行了认真的修改和完善。《规划》的编制得到了发改局、财政局、统计局、水务局、自然资源局、农业农村局等县级单位的大力支持,同时编制人员也为《规划》的编制付出了大量的努力,确保了《规划》的质量。

本规划依据《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主要阐明“十四五”时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和保障机制等。

第一章 “十四五”规划背景

一、大姚县县情。大姚县位于楚雄州西北部,距州府楚雄120公里、省会昆明289公里,东邻元谋,南连姚安,西接大理州祥云、宾川两县,北与丽江市永胜、华坪两县沿金沙江相望,辖金沙江南岸线62公里,幅员面积4146平方公里,山区占81.7%。辖8镇4乡,129个村(居)委会,155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9.3万,少数民族人口占35.6%,其中“直过民族(傈僳族)”行政村1个1478人。

(一)历史悠久。西汉设置蜻蛉县,元代改称大姚县,享有“金马碧鸡故里、彝族文化发祥地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美誉。境内有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做工最精湛的孔子铜像和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唐代白塔,是儒家文化、佛教文化和彝族文化的交汇地。

(二)资源丰富。已探明的铜矿储量为75万金属吨,是滇中地区重要的有色金属和云铜集团的骨干生产基地。境内水能蕴藏量107万千瓦;平均风速3.1米/秒,风资源居全省非高山站之首;年平均日照2500小时,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每平方米6000兆焦,是全省12个光伏资源最佳开发县市之一。

(三)民风浓郁。世居汉、彝、傣、傈僳、回等22个民族,是以昙华“十八月历”为标志的彝族文化发祥地,有插花节、赛装节、开井节等风情浓郁的民族传统节日,有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和服饰,是名副其实的彝族文化园。

(四)人杰地灵。先后孕育了曾任国务院参事的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李一平,党的早期革命领导人、时任云南省临委书记赵祚传,以及彝剧创始人杨森等一批杰出人士。

(五)生态良好。境内海拔高差大,有海拔3657米的彝州最高峰百草岭,三级落差405米的西南第一高瀑三潭瀑布,立体气候明显,森林覆盖率达71.83%,为发展核桃、蚕桑、花椒、中药材等高原特色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获评全国首家“国家核桃生物产业基地县”,“大姚核桃”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中国“驰名商标”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大姚小把粉丝”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2020年,全县生产总值达109.5亿元,年均增长10.4%,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人均GDP达38979元,年均增长11.6%,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6.04亿元,年均增长7.4%。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达98.17亿元,年均增长8.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2.05亿元,年均增长8.6%。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36%。城乡收入稳步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8500元,年均增长8.1%,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484元,年均增长10%,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

通过不断努力,大姚县相继获得“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省级文明县城”、“省级先进平安县城”、云南省“美丽县城”等荣誉称号,为创建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扶贫工作面临深刻变革。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以来,我国扶贫工作正进行深刻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对扶贫工作先后做出重要指示,目前扶贫开发工作已经成为农村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心和突破口,扶贫思路、战略都较过去有了根本性的转变。扶贫工作思路由过去的“给予式”扶贫向“开放式、开发式、开拓式”扶贫转变,更加重视贫困地区扶贫内生发展能力的培育,产业扶贫和项目扶贫开始成为扶贫工作的重点,更加重视扶贫工作机制,特别是扶贫资金落实机制的建设,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扶贫工作的主战场。

三、云南省扶贫工作重点突出、思路清晰。云南省落实好脱贫攻坚主体责任,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东部省市和中央单位落实好帮扶责任,增强帮扶的精准度和有效性。坚持“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实事求是,精准发力。聚焦深度贫困地区,精心组织实施脱贫攻坚方案,一张蓝图干到底。深化产业合作,为贫困县真正培育出一批优势特色产业,促进稳定脱贫,提高脱贫质量。加强劳务协作,拿出更多的岗位并做好稳岗工作,进一步完善劳务对接机制。推进旅游扶贫,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群众脱贫增收。大力实施消费扶贫,推动贫困地区农产品进机关、进学校、进食堂、进超市。

“十三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于一体的大扶贫格局。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和战略解决大姚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在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上有一个大的转变:跳出“就三农论三农,就三农抓三农”、“以农言农”的传统思路,统筹考虑工业和农业、城镇和农村,通过城乡资源共享、人力互助、市场互动、产业互补,通过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带动农业,加大“两新一重”建设,建立城乡互动、良性循环、共同发展的一体化体制。目前大姚县区位条件较好,发展后劲充足,政策优势明显,产业前景广阔,具备打造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示范样板的基础和条件。

第一节 “十三五”规划脱贫攻坚完成情况

“十三五”时期是我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实施“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以来,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州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扣“两不愁三保障”,牢牢把握“精准”核心要求,以4个贫困乡、77个建档立卡贫困村、10055户38188个贫困人口为重点,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部门协作、加大投资力度、层层压实责任、精准施策帮扶,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规划实施总体情况良好,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脱贫攻坚持续推进。2016年以来,全县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37.65亿元,扶贫整乡整村推进、易地扶贫搬迁、沪滇扶贫协作、产业扶贫等项目有序实施,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贫困地区交通、水利、农业产业等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逐一补齐短板,一大批群众反映强烈的就学、就医、饮水、出行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聚焦重点精准施策,制定出台12个脱贫攻坚专项行动和5个考核机制,脱贫攻坚机制日益完善,产业发展助农增收、助农脱贫的效应逐步显现。从2014年底建档立卡统计数据,全县共有4个贫困乡、77个建档立卡贫困村、10055户贫困户38188人贫困人口。到2020年,经贫困对象动态管理,年度减贫242户691人贫困人口,累计减贫10055户38188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77个贫困行政村、4个贫困乡镇全部如期出列退出,整县如期脱贫摘帽,整体绝对贫困全面消除。

二、经济发展持续向好。“十三五”以来,大姚县经济总量持续较快增长,2020年生产总值达109.5亿元,年均增长10.4%,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人均GDP达38979元年均增长11.6%,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达98.17亿元,年均增长8.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6.04亿元,年均增速达7.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2.05亿元,年均增速达8.6%;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36%。城乡收入稳步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38500元,年均增长8.1%,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12484元,年均增长10%,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

三、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2016年以来,全县共投入扶贫资金37.65亿元,具体是:整合财政涉农扶贫资金15.98亿元(其中: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99亿元),融资资金15.14亿元,易地扶贫搬迁资金5.48亿元,沪滇扶贫协作项目资金1.05亿元。扶贫整乡整村推进、易地扶贫搬迁、沪滇扶贫协作、产业扶贫等项目有序实施,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贫困地区交通、水利、农业产业等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

以“五大枢纽”建设为重点的基础设施项目扎实推进,扶贫整乡整村推进、易地扶贫搬迁、沪滇扶贫协作扶贫等项目有序实施,特别是贫困乡、贫困村的基础设施状况明显改善,有力推动了脱贫攻坚。“十三五”以来,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496亿元,是“十二五”时期的2.3倍,交通枢纽建设,完成投资39.87亿元,元祥线三岔河至插郎哨段二级公路建成通车,楚姚高速、永金高速大姚段加快建设步伐,县乡联络线、村组道路建设快速推进,“四好农村公路”建设稳步推进,区域公路通达能力显著提高,安全得到更好保障。水利枢纽建设,完成投资8.15亿元,大坡、红豆树、木卡拉、河底水库建成投入使用,桂花中型水库建设和蜻蛉河、西河河道治理加快推进,县城新建水源及厂网改

扩建项目启动建设,滇中引水大姚受水区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农村人畜饮水巩固提升项目全面完工,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0.8%。能源枢纽建设,滇西北至广东超高压直流工程大姚段、楚攀天然气管道工程大姚段全面完工。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互联网骨干网络和城域网升级扩容等项目持续推进。信息枢纽建设加快推进,129个行政村实现通4G信号和网络宽带全覆盖,20户以上自然村网络宽带覆盖率达87.97%,互联网接入用户达5.97万户。扶贫整乡整村推进、易地扶贫搬迁、沪滇扶贫协作扶贫等项目有序实施。

四、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认真落实义务教育惠民政策,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不断提升,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无辍学,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101.12%,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88.45%,已脱贫户没有一个学生失学。实施好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救助资助及雨露计划。

认真落实《云南省健康扶贫30条措施》,已脱贫户新农合参保率达100%。取消新农合住院起付线,将大病保险起付线由7000元降为3000元,赔付比例不变,不设封顶线。贫困人口28种疾病门诊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达到80%,符合转诊转院规范的住院治疗实际补偿比例达到90%,9类15种大病集中救治覆盖所有贫困人口。加强乡镇医疗基础设施建设,贫困行政村卫生室全部达标。定点医疗机构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及时结报服务要求全面落实,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实现均等化。

认真落实低保等基本保障政策兜底,全县纳入城乡低保对象范围10477户20919人,发放城乡低保金和临时价格补贴3.98亿元;纳入特困人员供养对象1143人,发放供养金4747.8万元;开展临时救助4091户10638人次,发放临时救助1627万元。;贫困人口医保和大病保险参保率以及符合条件的养老保险参保率均达100%;贫困人口新农合医疗保险参合率(参保率)达100%;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100%。

五、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产业优势逐步显现。2020年全县农林牧渔总产值预计达50.4亿元,比2015年(“十二五”期末)38.6亿元增30.6%,年均增长6.1%。其中:农业总产值18.08亿元,比2015年(“十二五”期末)的13.79亿元增31.1%,年均增长6.2%;渔业总产值0.36亿元,比2015年(“十二五”期末)的0.2亿元增80%,年均增长16%;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84元,比2015年(“十二五”期末)的7960元增56.8%,年均增长7.25%。

“十三五”以来,大姚县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2020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70.75万亩,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47.7万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23.05万亩,与“十二五”末(2015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53.8万亩相比,农作物播种面积增16.95万亩,增长31.5%,粮经作物种植比例由68:32调整为67:33。

(一)粮食供给安全稳固。以楚粳系列水稻为主的“高原粮仓”建设有力保障了全县粮食安全。2020年全县粮食产量达到13.96万吨,比“十二五”末年(2015年)14.5万吨减0.54万吨,减3.7%,年均减0.77%。

(二)特色经作量效齐增。全县以烤烟、蚕桑、中药材、马铃薯、魔芋、辣椒、百合等为主的特色经作不断发展壮大。2020年末,全县桑园面积累计达8.76万亩,全年产茧2750吨,产值达1.3亿元,与“十二五”末(2015年)相比面积增加1.14万亩,产茧增加937吨,产值增加6598万元;全县共种植魔芋2.4万亩、辣椒1.2万亩(含工业辣椒)、蔬菜11万亩、高山反季蔬菜0.5万亩、百合1.02万亩、咖啡591亩、食用菌8.74万平方米、水果10.52万亩(芒果4.2万亩、软籽石榴0.6万亩),中药材2.94万亩、花卉0.79万亩。

(三)高效林业稳步发展。2020年全县核桃种植面积达164万亩,挂果面积109万亩,全年产量达3.6万吨,实现产值10.54亿元,农民人均核桃收入5067元;花椒种植面积40.53万亩,产量4994吨,实现产值3.15亿元。

(四)山地牧业发展迅速。以云岭牛、黑山羊、生猪、山地鸡为主的山地牧业发展迅速。2020年全年肉类总产量3.045万吨,其中猪、牛、羊肉产量2.839万吨。2020年出栏生猪24.5万头,肉牛出栏2.14万头,肉羊出栏19.86万只;家禽存栏92.797万只,出栏100万只;禽蛋产量0.883万吨。全县有畜禽规模养殖户1537户、新增343户。全年实现畜牧业产值14亿元,年均增长6.4%。

(五)淡水渔业持续发展。2020年,全县稻田养殖面积5075亩,淡水养殖面积12537亩,实现水产品产量2626吨,实现渔业产值3659万元,以库塘养殖为主的淡水渔业持续发展。

(六)绿色食品加工和电商产业蓬勃发展。“十三五”期间,全县以核桃、花椒、蜂蜜、粉丝、野生菌、辣椒等加工为主的绿色食品加工企业有12户,年产值0.6亿元。有电商企业有65户,年销售额0.68亿元。

六、生态环境得到保护。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深入开展国家自然保护区专项行动,全面落实中央和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要求。严格执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38.3万亩。水土保持、河道治理、土地整理等项目加快实施。实施天保工程森林管护460.23万亩,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和陡坡地治理5.37万亩,退化草原人工种草2万亩,核桃提质增效项目54.22万亩,实施面山绿化5500亩,在已脱贫人口中选聘城镇公益性岗位250人、乡村公益性岗位1220人;培养乡村劳务经纪人154名、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437名。

七、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不断提高。按照“农村贫困劳动力100%参加劳动就业培训、一户贫困户至少有一个劳动力参加培训”的要求,我县开展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9840人(其中技能性培训3600人,引导性培训6240人),涉及项目资金484.8万元(其中技能性培训360万元,引导性培训124.8万元)。

第二节 脱贫攻坚主要成效

一、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截至2020年末,累计减贫10055户38188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77个贫困行政村、4个贫困乡镇全部如期出列退出,整县如期脱贫摘帽,整体绝对贫困全面消除。

二、“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生态扶贫、消费扶贫等有力有序推进,贫困群众经济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由2013年的2143元增加到2020年的12605元,年均增长61.02%,人均增加10462元。

三、乡村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扎实开展“户户清”“村村清”行动,精准建立项目库,全面落实“四到县”制度,2016年以来,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37.65亿元,扶贫整乡整村推进、沪滇扶贫协作、光伏扶贫等项目有序实施,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发生沧桑巨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贫困地区群众“出行难、用电难、饮水难、通信难”等老大难问题普遍得到解决。

四、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坚持群众主体,“富口袋”与“富脑袋”并重,外部帮扶和内生动力“双轮驱动”,深入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认真组织实施“四有五净一规范一增强”“彝乡爱心超市”“奖勤曝懒红黄榜”等活动,抓实“六小创新”“十小工程”工作,着力打好群众自觉参与、主动脱贫的“人民战争”,群众内生动力全面激发,感恩意识明显增强,越来越多的群众发自内心地感恩共产党、礼赞新中国,立志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干部干,群众看”,“等靠要”等现象明显扭转;越来越多的群众主动参与到“依靠自己勤劳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生动实践中,积极发展致富产业、自觉参与环境卫生整治、移风易俗蔚然成风,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五、基层治理能力显著提升。坚持党建领航,深入实施筑牢一批战斗堡垒、配强一批中坚力量、壮大一批富民经济、培树一批示范先锋、强化一批基础保障、构建一批联动机制“六个一批”党建扶贫“双推进”工程,选派36名县处级领导担任乡镇党委第一书记、第一副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副队长,选派111名优秀年轻干部到村(社区)任书记(主任)助理,累计选派驻村扶贫工作队员1292人、挂包结对帮扶干部3938人,连续5年保持了贫困村驻村扶贫工作队、贫困户帮扶责任人全覆盖,真正打造了一支“不走的工作队”。县财政投入资金3870万元扶持发展村集体经济,全县129个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均达5万元以上,累计建成村组党员活动室1395个,做到了“哪里有贫困群众,哪里就有坚强有力的党组织和冲锋在前的党员干部”,彰显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扎实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全力为脱贫攻坚“保驾护航”,群众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明显提升。通过落实落细精准脱贫各项政策举措,广大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战中得到锤炼,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农村基层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六、存在的不足和差距。“十三五”期间,对照高质量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收官战、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机衔接乡村振兴,取得了好成绩,但我县脱贫攻坚工作还有一些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攻坚责任仍需持续压实。脱贫攻坚普查结束以来,部分干部思想有所松懈,对脱贫攻坚的专注度、注意力有所下降,抓脱贫攻坚的时间精力有所分散、力度有所减弱;有的长期连续作战,有畏难厌战情绪。

(二)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投入需求缺口较大。随着脱贫攻坚全面结束,向上争取大项目大资金支持较为困难,县财政融资还债压力大,持续投入乏力,部分非贫困村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条件仍然滞后。

(三)群众持续稳定增收难度较大。新冠肺炎疫情对就业扶贫、消费扶贫等造成的影响短期内仍将不同程度存在,今年核桃、花椒、板栗等农产品价格普遍下跌。加之局部受干旱洪涝等灾害影响明显,群众持续增收难度较大,群众致贫返贫风险依然存在,全县还有305户716人未消除风险。

(四)农村人居环境巩固提升有差距。部分乡镇村组爱国卫生制度机制不够健全,工作没有形成常态,群众自觉主动参与意识不强,氛围不浓,仍然存在被动式、应付式、突击式抓人居环境现象。

第三节 脱贫攻坚典型经验和启示

一、加强党的领导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领导,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坚强政治保障和根本保障。脱贫攻坚实践充分彰显出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工作机制,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扶贫和党政“一把手”负责制,用党建引领脱贫攻坚,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高位强力推动精准脱贫各项政策举措落实落细,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并终将夺取全面胜利,与全国全省全州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坚持精准方略是提高脱贫质量的核心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聚焦“两不愁三保障”,严格按照“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位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的“六个精准”要求,全面落实贫困对象动态管理和产业、就业、易地扶贫搬迁、教育、健康等政策举措,切实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问题,确保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退出,真正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

三、做实群众工作是激发内生动力的关键要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是干出来的,靠的是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干。只有用好外力、激发内力,才能形成合力”。贫困群众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离不开国家扶贫政策、资金项目和社会扶贫等外部力量的支持,但根本还要靠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增强自我发展、主动脱贫内生动力。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县委、县政府牢树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的理念,突出抓好“挂包帮”定点扶贫和驻村扶贫工作,深入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五级书记”遍访贫困对象、干部遍访农村群众等活动,创新开展“干部大返乡、基层大调研、政策大宣讲、成效大比拼”“五进农家”“彝乡爱心超市”“奖勤曝懒红黄榜”等工作,群众内生动力不断激发,凝聚了脱贫攻坚强大力量。严实纪律作风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有力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从严从实是要领”“脱贫攻坚任务能否完成,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队伍作风”。脱贫攻坚是检验干部“四个意识”强不强、“四个自信”坚定不坚定、“两个维护”坚决不坚决的“试金石”,没有一支政治过硬、纪律严明、作风优良的扶贫队伍,就不可能打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县委、县政府坚持把从严从实要求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各环节,把脱贫攻坚作为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大比拼的重要实践载体,加强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不断加大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力度,营造了风清气正、敢于担当、干事创业的攻坚环境,有力确保了脱贫攻坚各项工作高效落实。

第二章 “十四五”发展环境

第一节 面临的机遇

一、国际经济新形势下的机遇。经验表明,经济衰退的时期就是资本、产业为寻求新机会而大转移的时期。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形势下,对发达国家是挑战,对发展中国家是机遇;对沿海是挑战,对云南省、楚雄州及大姚县这样的西部欠发达地区是机遇,凭借我县良好的资源条件与区位,仍有可能承接更多的资本投资,错位发展仍存机遇。我县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可以在第四次全球产业转移中顺势而为,发挥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政治经济环境稳定的优势,在承接重点产业转移中抢占先机、主动作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

二、国家开发开放战略深入实施带来的机遇。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对云南提出“一个跨越”“三个定位”“五个着力”的要求,云南要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给云南确定了新路子、明确了新定位、提出了新要求,云南将凭借突出的地缘优势,成为国家“一带一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圈、成渝双城经济圈等重大战略不可或缺的一员,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实现从“末梢”变为前沿的战略性转变。长江经济带新战略、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蓄势待发,奠定了云南主动服务和全面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的坚实基础,将为我县战略目标的实施创造更加积极有利的发展环境。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等,不仅为我县推进农村发展指明方向,也为全县进一步加快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党中央提出了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的要求,为全县实现经济稳中向好、稳中有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家推进“两新一重”项目建设,将为我县经济发展转型提供强力支撑。

三、云南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带来的机遇。省委、省政府围绕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绿色食品、绿色能源、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努力建成“边疆、民族、山区、美丽”的中国最美丽省份。出台了昆瑞经济带、成昆经济带、云南“北大门”、滇中引水、特殊类型地区振兴等重大发展战略规划,开展“三大攻坚战”,加快推进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大滇西旅游环线和金沙江经济带建设。我县是全国绿色能源示范县,全省第一批20个美丽县城,全省重大战略规划实施的受益地区之一,云南省一系列的重大战略调整将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动能。

四、楚雄州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带来的机遇。州委提出高质量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楚雄行动,推进大滇西旅游环线楚雄“四大走廊”建设,完善开放发展空间布局,构建内外联动、互为支撑的开放合作新格局。楚姚高速建成通车,全面实现与周边区域高等级公路互联互通目标,楚(雄)永(仁)高速公路加快推进,过境大姚的大(理)攀(枝花)高速公路、元(谋)宾(川)高速公路、成昆铁路至中老缅泰联络线(大姚至永仁)有望启动建设,制约大姚发展的交通瓶颈将有效破解。加快两江(金沙江和元江)流域开发,与永仁、元谋抱团发展,共同打造滇中“北大门”,主动承接成渝双城经济圈、滇中城市经济圈,将实现由“死角”向“北大门”转变。

五、大姚跨越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大姚位于川滇结合部,昆瑞经济带,滇中、滇西两个增长极的节点上,是连接滇中城市群与成渝双城经济圈、长江经济带的重要廊道,属于云南北大门,大姚与周边攀枝花、大理、丽江、楚雄等城市的融合互动必将强化,大姚的发展将迎来新的历史性机遇。经过多年来的发展,我县交通、水利、能源、信息、城镇等基础设施持续改善;以核桃、蚕桑、花椒、中药材为重点的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潜力逐步显现;工业园区更趋完善,绿色食品、绿色能源、轻纺加工、生物医药等工业产业发展基础更加坚实;社会和谐稳定,科技教育、文化旅游、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干部作风明显转变,全县上下盼发展、思发展、谋发展愿望强烈,各级干部发展信心日益倍增,干事创业热情高涨,大姚跨越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

第二节 面临的挑战

一、经济发展转型带来的挑战。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环境。国内经济增长已进入新常态,国家为寻求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将很少再采取大规模的刺激政策,经济结构进入深度调整期。我县经济总量不大,新增长动能培育迟缓,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竞争力不强,产业招商比重不高,投资放缓、内需增长乏力凸显,长期积累的偿债压力将不断增大。国家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金融风险防控将导致我县投融资难度进一步加深。

二、发展滞后带来的挑战。随着国家和省州的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区域竞争将日益激烈,与周边区域相比,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发展的质量和潜力,都有一定的差距,虽然在发展区位方面具有潜在优势,但由于路网、水网等仍然滞后,城镇、园区等基础设施不完善,资源优势不明显,产业发展水平低,区位优势尚未转化为经济优势,对周边生产要素的吸附能力明显弱于经济实力较强的区域,在区域发展竞争中,面临被“虹吸”的危险。

三、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挑战。受产业发展基础薄弱、产业链条短、产业层次低端、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因素影响,我县产业发展结构性矛盾突出,新兴产业发展滞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不足,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有限,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有待提高,产业转型升级压力较大,加快产业现代化建设任务十分艰巨。

四、生态环境制约带来的挑战。大姚县是全国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十四五”期间是我县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要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任重道远。同时,我县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生态保护的任务也极其繁重。随着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和考核力度的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法制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县面临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既要加快发展、又要保护环境,既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又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双重挑战。

综合上述,“十四五”时期我县仍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是将发展潜力转变为综合实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突破期,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抢抓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

第三章“十四五”总体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要任务

第一节 总体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十届十一次提出的“一平台、三机制”、“三双工作机制”,省委农村工作会提出的“一二三”行动,州委九届十次全会精神,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围绕“11233”发展目标,推动“12345”发展思路取得实质性突破,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社会文明程度全面提高、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产业优势更加凸显、发展基础更加厚实、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健全、全面从严治党纵深推进,主要经济发展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全州平均增速,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形成,确保大姚经济社会发展始终位列全州发展第一方阵,保持应有位次,打造滇中崛起增长极、现代农业示范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围绕州委州政府提出的“1234818”工作思路,紧扣“两新一重”重点,四条旅游走廊,突出“五大枢纽”、四种经济、重点产业、园区建设、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环保、民生改善等领域进行项目库规划编制。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折不扣地把党中央和省州党委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进绿色大姚建设,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四、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主动融入国家和省州发展战略,营造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环境,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持久动力和活力。

五、坚持整体发展观念。强化“一盘棋”思想,既站在全国全省全州发展中考虑问题,又紧密结合大姚发展实际,统筹好发展质量、发展结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发展效益、发展安全相统一,处理好稳和进、立和破、虚和实、标和本、远和近的关系,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六、坚持政策优势。要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主要政策措施不能急刹车,驻村工作队不能撤。要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疫情或其他原因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户加强监测,提前采取针对性的帮扶措施,不能等他们返贫了再补救。

七、坚持保护生态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保护放在优先位置,坚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与生态保护相统一,积极探索生态脱贫新路子,让贫困人口从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中得到更多实惠。

第三节 总体目标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确保工作不留空当,政策不留空白,建立“一平台三机制”。在县级政府建设面向困难群众的救助平台,定制“找政府”App;建产业帮扶全覆盖机制、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帮扶机制及建扶志扶智机制,把农业、工业、旅游业、电商、产业合作社等统筹起来,做到覆盖所有脱贫户、边缘户、严重困难户,不落一户。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对现有帮扶政策逐项分类优化调整,现有帮扶政策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该调整的调整,确保政策连续性。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等“三类人员”开展定期检查、动态管理,快速发现易返贫致贫人口,分层分类及时纳入帮扶政策范围,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重点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落实行业主管部门工作责任。

目前,我县产业发展基础还不够牢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还不够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还比较薄弱,部分群众“两不愁三保障”基本得到满足,在当前严峻形势下,抓住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有效衔接的机遇,补牢产业发展基础,补齐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到2025年,要以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目标,强化绿色生态导向,创新完善政策工具和手段,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各族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实现新提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向现代化、跨越式、高质量方向发展。

一、总体目标。到2025年,突出已脱贫户收入增加、已出列贫困村集体经济积累增加和村组面貌改善,实现“两增加、两改善”。

两增加:已脱贫人口收入明显增加,已出列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明显增加。

两改善: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改善。2025年在全面实现农村网化工程的基础上,村组入户道路通达率达100%、道路硬化率达到100%,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短板,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建立完善的生态体系建设,加强全县的生态环境治理,进一步改善农村地区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到2025年,全县城乡形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新格局,建立建成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二、具体目标

(一)产业发展目标

结合大姚县目前产业基础、区位特点、发展环境、县域生产力空间布局,以及“十四五”期间全县面临的国内外各种挑战、机遇,全县“十四五”农业产业发展初步考虑是按照“建成一批园区、打造两条廊道、做强三大品牌、建设四个基地”思路来规划布局和总体推进。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设施农业、园区农业、立体农业、科技农业、数字农业、智慧农业、信任农业、认养农业、可视农业、循环农业、保险农业,大力实施农特产品“出村、进城、入市、到家(户)”工程,“互联网+农业”、“农业+工程”,推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努力把大姚建设成为全省“一县一业”(核桃)示范县、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全国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和全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

1.建成一批园区,即:以两条生态廊道为主线来布局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依托全县果蔬、畜禽、蚕桑、干果等特色产业,整合现有的绿色食品加工园、电商产业园、物流园等资源,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建成10个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其中建成国家级产业园1个(金碧镇蜻蛉河片区)、省级产业园2个(石羊、龙街)、州级产业园4个(六苴、新街、赵家店、昙华),充分发挥园区的“引擎”作用,带动全县农业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充分依托目前全县产业基础和优势,坚持种植园、养殖园、科技园、加工园、电商园(含物流)“五园”并建。在建设方式上可以采取县建核心园(2至3个)、乡建示范园(1至2个)和廊头带廊尾、廊头核心园、廊尾示范园的思路,形成县乡联动的园区建设推进格局。

2.打造两条廊道,即:持续打造两条生态廊道,把优势产业、优质资源、优秀人才、优良主体等向两条廊道上聚集,把两条廊道沿线建成全县高原特色现代农业、观光旅游业、城乡人居环境提升等相互带动、相互融合、相互提升的示范区,建成全县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三生”融合的示范带。培育现代农业、全域旅游新业态,打造区域核心增长极,推动南北生态廊道上金碧镇、赵家店镇和东西生态廊道上龙街镇、新街镇、石羊镇、三岔河镇等6个乡镇优势互补、要素联动、一体发展。努力把两条廊道建成全县、全州乃至全省“产业兴旺”的示范区,“产、工、销”“农文旅”融合的排头兵。

3.做强三大品牌,即:按照“有标采标、无标创标、全程贯标”要求,增强品牌意识、作好品牌文章、发挥品牌效应,把“三品一标”作为全县农特产品走出去的“通行证”。借助沪滇协作、云品入沪之机,内提质量、外扩宣传,持续擦亮“大姚核桃、大姚粉丝、大姚蜂蜜”三张名片,突出“一县一业”、“一镇一特”、“一村一品”建设,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和产村产镇融合,带动全县农业产业真正走上规模化、特色化、品牌化的路子。

4.建设四个基地,即:坚持市场导向、集约经营、示范引领,依托全县核桃、花椒、蚕桑、水果、蔬菜、百合、魔芋、畜禽等特色主导产业,围绕绿色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四化”目标要求,高标准建设4个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核心示范基地。一是以金碧、新街、昙华等乡镇为重点,建设全县万亩特色蔬菜种植示范基地;二是以龙街、赵家店、湾碧等乡镇为重点,建设全县万亩鲜食水果(主打软籽石榴、芒果)种植示范基地;三是以六苴、新街、昙华等乡镇为重点,建设全县万亩百合示范种植基地;四是依托仕华公司、正邦集团、金沙林牧公司、雄昌公司等规模养殖企业,建设全县百万头(羽)畜禽养殖示范基地。

(二)就业发展目标

2021—2023年,实施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5000人以上(其中贫困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1500余人,贫困劳动力引导性培训1800余人,其他非补贴类培训2100余人),涉及项目资金186万元(其中贫困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150万元,贫困劳动力引导性培训36万元)。

2024到2025年,实施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5400人以上(其中贫困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1000人,贫困劳动力引导性培训1200人,其他非补贴类培训1400人),涉及项目资金124万元(其中贫困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100万元,贫困劳动力引导性培训24万元,其他非补贴类培训0万元)

(三)消费扶贫目标

2021年—2025年持续号召中央和省州对口帮扶单位,东西部扶贫协作单位,全县12个乡镇,县级各部门及社会爱心企业、人士等参与消费,加大宣传力度,整合供给渠道,搭建线上线下销售平台,扩宽消费路径,到2025年底能突破5亿元的消费额,促使已脱贫户增收2万元。

(四)人居环境提升目标

结合大姚县爱国卫生专项行动,大力开展以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三大重点突出问题为主要建设方向,加快建设“风貌特色化、特征民族化、居住城镇化、环境卫生化、产业生态化”的美丽宜居村庄。到2025年达到农村居住环境卫生、优美、宜居的总体目标。

(五)基础设施建设目标

电力保障工程:到2022年全部完成贫困村电力设施升级改造任务;到2025年,基本建成经济、优质、安全的新型农村供电体系。

危房改造工程:根据实际情况,对新出现危房进行改造。

道路畅通工程:强力推进农村道路网化工程。把实施村组户道路通畅工程摆在基础设施建设的突出位置,全面解决贫困群众“出行难”问题。到2022年,行政村基本建立公共汽车站。

安全饮水工程:到2022年,按照水质、水量、用水方便等指标存在的短板,维修或新建安全饮水设施,全面解决贫困村饮水困难和饮水不安全问题。

农田水利建设工程:继续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和水库灌区配套工程,建设蜻蛉河灌区及配套工程,推进小型河灌区工程建设,加强塘坝改造,使全县农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迈上新台阶。到2025年,农田灌溉保证率达到75%。灌溉水的利用率近期提高到0.6,远期提高到0.7,高效节水灌溉水的利用率达到0.85以上;大沟及农田排涝能力达到5年一遇标准以上;初步建立乡镇级农村水利推广服务体系,使新技术推广率达到90%以上;水利管理人员再教育率达到70%,水利信息化达到80%。

(六)文教卫建设目标

到2025年,全面实现网络智能电视户户通,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面改造升级,行政村文化活动室硬件设备达到省级要求全覆盖。

到2025年,普及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水平进一步提,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00%。

到2025年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进行升级改造,县级医院的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到2025年全县群众获得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更加均等。

第四节 主要任务

一、建立健全巩固扶贫成果机制。

(一)充分发挥基本公共服务的作用,建立相对贫困人口发展的基础性机制。建立有利于相对贫困人口的包容性扶贫政策体系,拓展减贫政策的主体覆盖面,兼顾社会政策的统一性和特殊性,并不断完善相对贫困地区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尤其要重视对相对贫困群体的基本公共教育、基本医疗卫生、基本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服务,重点是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创造基础条件让贫困群体自强自立,激发相对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

(二)是整合资源,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促进”的相对贫困治理整体性机制。在政府主导下,依靠市场力量和社会资源来建立相对贫困治理的整体性机制。充分利用市场的作用,发展多样化的产业结构,鼓励劳动密集型等相关产业向相对贫困地区和相对贫困人口倾斜,增加和拓宽相对贫困个体参与市场的机会和空间。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相对贫困的治理,有效整合社会扶贫资源,建立城乡相对贫困家庭社会服务体系,形成政府力量和社会力量的有机结合。进一步完善责任体系、政策体系、投入体系、工作体系、动员体系、监督体系和考核体系等中国特色的相对贫困治理体系,不断提升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能力。

(三)建立解决相对贫困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机制。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解决相对贫困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机制,关键是要实现观念、规划、产业、体制和政策等方面的有效衔接。在观念上,一方面要把乡村振兴的理念贯穿到解决相对贫困的全过程,因为只有真正实现了乡村振兴,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相对贫困;另一方面,要把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推动相对贫困治理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把扶贫经验应用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当中,推动乡村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产业衔接上,要高度重视发展长效扶贫产业,依靠农村产业兴旺,建立农民稳定增收和持续减贫的长效机制。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中,落脚点是农民生活富裕,生活富裕关键在于农民增收,而农民增收需要依靠本地产业支撑,即实现农村产业兴旺。

(四)建立教育扶贫机制,防止返贫。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要坚持扶贫与扶志相结合,完善县、乡、村三级学生资助管理体系。

(五)建立健全贫情动态监测机制。紧扣“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对全县所有农户(含农转城户)达标情况进行实时动态监测,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及时有效防范化解风险,确保预脱贫人口克期脱贫、已脱贫人口无返贫、非建档立卡人口无新增致贫,确保脱贫成效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

二、产业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省委、省政府《贯彻纲要实施意见》。

(一)设施农业、种植业发展

基础设施工程。主要包括田网、渠网、路网与工厂化育苗建设,提高农田抗灾减灾能力、农田排灌能力和农机化作业能力。地力建设工程。主要包括开展土壤改良与地力培肥建设,实施秸秆还田、绿肥种植、增施有机肥等,提高农田基础地力和农业生产能力。科技支撑工程。引进示范优质新品种,集成示范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规程与技术模式,提高现代农业科技应用能力。农机装备工程。购置适宜本区域的旋耕机、收割机、插秧机等农业机械设备。农村种植产业发展。“十四五”期间持续加强对特色种植业的发展。着力做强特色农业示范区,调整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重点开展大姚县特色种植业发展项目,以核桃、花椒、蚕桑、优质稻、魔芋、百合、辣椒、中药材、蔬菜、水果等为重点。

发挥大姚区域特色和产业优势,坚持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品牌化经营,以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样板,打造一批标准高、质量优、品牌亮、规模大、影响力强的种植业示范基地,主要包括玉米、水稻、水果、林业、蔬菜、中草药等8大高产优质高效种植业生产示范基地。

主要农作物生产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2020年完成

目标

2025年

目标预期

均增长率

(%)

1

粮食(万吨)

13.96

13.96

持平

2

蔬菜(万吨)

19.5

25.35

5以上

3

油料(万吨)

0.42

0.54

4以上

4

烤烟(万吨)

0.71

0.71

持平

5

水果(万吨)

2.1

3.15

7以上

6

蚕茧(万吨)

0.27

0.35

5以上

7

药材种植(亿元)

1.32

1.98

10以上

8

林业产值(亿元)

12.1

18.15

10以上

种植行业扶贫建设规模和建设标准

项目内容

建设规模

建设标准

现代农业示范区

4000亩

现代农业示范区2个,共计面积4000亩;在有条件的乡镇建设1个县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每个面积在500亩左右。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

500个

种植大户、家庭农场150个,粮食作物在100~300亩,经济作物在10亩~30亩;农民专业合作社129家,加入的成员数和被带动的农户数占总农户数的50%以上

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10个

县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中心、站12个;国家农业信息化物联网工程示范1个。

(二)养殖业发展

标准化优良品种猪繁育养殖基地建设,包括引种、标准化猪舍、设备及附属设施的建设。标准化肉鸡养殖基地建设,包括引种、标准化肉鸡舍、设备及附属设施的建设。标准化肉牛养殖基地建设,包括引种、标准化牛舍、设备及附属设施的建设。标准化黑山羊养殖基地建设,包括引种、标准化羊舍、设备及附属设施的建设。大型沼气池的建设,包括土建工程和管道等设备建设。畜禽加工基地建设,包括加工车间、加工机械冷库等设备建设。

2021—2025年,采取整合涉农资金、企业投资、银行贷款等形式,依托龙头企业,在全县12个乡镇建设8个规模养殖小区,带动300户以上脱贫人口就业,实现1000人脱贫人口增收,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到2025年,全县出栏生猪50万头,猪肉产量3万吨;牛出栏3万头,牛肉产量达到0.445万吨;羊出栏20万只,羊肉产量达到0.43万吨;家禽出栏122万羽,禽肉产量达到0.18万吨;蜜蜂饲养保持4.5万箱,蜂蜜产量突破100吨。实现畜牧业产值20亿元以上。规模化养殖比重提高到70%,良种覆盖率100%,规模饲养比重和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0%以上,畜产品优质率和畜牧业科技贡献率达到90%以上,初步构建大姚现代畜牧养殖产业体系。

适度规模化、标准化优良品种猪繁育养殖基地4个,分别在赵家店镇、六苴镇的相关村和村民小组建设。适度规模化、标准化肉鸡养殖基地4个,分别在金碧镇的相关村和村民组建设。标准化肉牛养殖基地5个,分别在金碧镇、石羊镇、新街镇、昙华乡、铁锁乡的相关村和村民组建设。建设完成标准化黑山羊养殖基地10个,分别在龙街镇、三岔河镇、六苴镇、桂花镇、昙华乡、湾碧乡等相关村和村民组建设。

主要畜牧业生产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2020年完成

目标

2025年

目标预期

均增长率

(%)

1

猪出栏(万头)

24.5

50

5以上

2

牛出栏(万头)

2.14

3

6以上

3

羊出栏(万头)

19.86

20

5以上

4

家禽出栏(羽)

100

122

5以上

5

全年肉类总产量(万吨)

3.045

4.04

5以上

(三)产业“电商扶贫”平台建设

积极搭建电商平台,加快对以已脱贫户、“两后生”、残疾人等帮扶对象和精准扶贫对象为重点的电商人才培育,鼓励和支持已脱贫户开办网店自主创业;通过电子商务龙头企业、网商经纪人、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与电商平台等,构建面向电子商务的产业链,帮助和吸引已脱贫户参与进来,实现就业,从而达到减贫脱贫效果。到2023年,从事电子商务已脱贫户达到400户,带动4000人致富。到2025年,从事电子商务创业者达到1000户,带动10000人致富。

三、就业扶贫。针对辖区内年龄在16周岁—55周岁之间的农村脱贫人口中的劳动力(不含在校学生),按照“政府支持、群众自愿、分级负责、市场运作,讲求实效、群众受益”的原则,优先安排已脱贫户中的劳动力参加转移培训。通过培训,为培训人员的脱贫打下良好的基础,让没有种植和养殖技术的农户学到了技术,通过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摆脱贫困,让想就业而没有就业门路的年轻人实现就业,引导外出务工,成为致富的“多面手”。

1.技能性培训。以劳动技能培训为重点,每期每人补助培训资金1000元,培训时间不少于15天,获证率不低于95%,转移就业率不低于70%。

2.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引导性培训。每期每人补助培训资金200元,培训时间不少于2天。三是其他非补贴类培训。

四、易地后续扶持。围绕“搬得出、稳得住、有保障、能发展、逐步能致富”的要求,科学统筹易地扶贫搬迁迁出点和迁入地资源,扎实解决好搬迁对象的生计保障和后续脱贫发展问题,激发搬迁对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稳定脱贫。

(一)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政策体系。围绕实现易地扶贫搬迁点5个10的工作要求,保持现有政策稳定的基础上,完善产业、就业、社会保障、社区管理、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政策体系,在资金项目方面进行倾斜,制定完善安置社区的一系列基本规则和制度,做好易地扶贫搬迁进城农民变市民后的社会管理服务,推动新老居民融合发展,确保实现“搬得出、稳得住、有保障、能发展、逐步能致富”的目标。

(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坚持易地搬迁后“环境必须真改善、生产必须真方便、生活必须真变好”的理念,推动重大设施项目优先向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乡镇村延伸,加强搬迁社区的服务体系,包括教育、医疗、社保、救助等政府的工作服务和通邮、快递等群众性生活服务,提升乡镇区域发展保障能力和水平。

(三)加强脱贫产业培育。按照“一村一品、一户一业”的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安置区资源条件,做好市场调查和项目论证,因地制宜发展种植、养殖、加工、乡村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选择市场好、附加值高、见效快的项目覆盖搬迁群众。通过“政府引导、农民主体、龙头带动、金融支持、合作社组织”模式,大力扶持农民合作社,积极培育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快构建安置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引进和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在资金、技术、质量品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优势,通过“抱团发展”,带动搬迀户发展增收致富产业。

(四)多渠道促进转移就业。依托东西部扶贫对口协作机制,加强省际劳务协作;积极引导搬迁户劳动力到省内县外充分就业;鼓励和引导企业,特别是财政资金给予支持的企业和产业园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优先吸纳搬迁户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鼓励和支持在有条件的安置区域建设扶贫车间,积极开发安置小区环卫工人、日间照料中心、社会治安协管、公益设施维护员、生态护林员等公益性岗位并优先安排用于搬迁户中的大龄、残疾人及其家庭的劳动力,实现每户就业不少于1人。

五、教育扶贫。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抢抓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建设机遇,加大教育投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公平、和谐发展,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一)普惠性幼儿园建设。支持农村幼儿园建设,提高适龄儿童入园率,鼓励发展普惠性幼儿园。

(二)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解决或缓解城镇学校“大班额”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大通铺”问题,逐步实现未达标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校舍、场所标准化。

(三)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整合高中阶段教育资源,使未升入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基本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就读,新建、改扩建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加强教学用房、实验室、图书室(馆)、学生宿舍、食堂、体育场(馆)等建设,配齐教育教学所需仪器设备和图书,增加高中阶段教育资源。

(四)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扩大特岗计划实施规模,鼓励县级政府统筹建立乡村教师补充机制,制定符合乡村教育实际的招聘办法,根据需求本土化培养“一专多能”乡村教师。到2025年,实现乡村教师每人360学时的全员培训,努力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

(五)特殊教育发展。鼓励有条件的特殊教育学校、取得办园许可的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开展学前教育,支持特殊教育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和建设特教资源中心(教室)。

(六)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相对贫困地区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重点,通过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国家试点、地方试点、社会参与等方式,逐步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状况。

(七)雨露计划项目

1.普通雨露计划

对符合申报普通“雨露计划”项目条件的学生,按照每生每学期1500元的标准给予生活补助。

2.东西协作雨露计划

对符合申报东西协作“雨露计划”项目条件的东西协作学生,按照每生每学期2500元的标准给予生活补助。

六、健康扶贫。以努力减少贫困人口因病致贫、返贫问题为目标,以兜底保障为重点,以大病专项救治为抓手,以提高贫困人口健康水平为主要任务,深入推进健康扶贫工作。

加强县级医院和中医院建设,力争达到国家建设标准,实现房屋、设备、人员、功能和管理“五配套”。加快推进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实现合格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建立健全以县急救中心为主、反应迅速灵敏的镇、村两级院前急救网络。开展诊疗服务、临床教学、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帮扶活动,提高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放宽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准入范围,形成多元办医格局。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巩固公立医院改革成果,逐步提高公立医院服务质量。提高农村医疗服务和救助水平,确保农民“小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县”。全面实现乡镇卫生院房屋、设备、人才技术三配套,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重视医院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加强区级医疗卫生人员培训,带动区级医院医技水平的不断提升。提高新农合报销比例,推进药品“三统一”向村卫生室延伸,启动零差率销售试点工作。至2025年,全县新农合覆盖率将达100%,构建扶贫开发新格局。

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项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严格“一站式”救助范围。城乡医疗救助“一站式”救助对象为城乡低保对象、五保对象、孤儿和重点优抚对象(不含1-6级伤残军人)。严格确定救助比例和标准。全县严格根据城乡医疗救助资金总量和困难群众需求量,合理设定救助比例和标准。严格规范救助程序。首先,向定点医疗机构的“城乡医疗救助”窗口提供户口簿、身份证等资料原件和复印件;其次,定点医疗机构每天把信息上传到县民政局低保中心,县民政局按乡镇将住院民政救助对象的相关信息传到各乡镇民政所。县民政局、乡镇民政所进行抽查存入电子档。再次,定点医疗机构按月将结报信息和救助材料报县民政局审核,县民政局审核无误后委托财政部门,将垫付资金划拨到定点医疗机构账户。城乡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工作的规范开展,对有效缓解困难群众看病难、保障困难群众基本医疗需求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七、生态扶贫。“十四五”时期是我县深入贯彻中央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建设“生态大姚”的关键时期,是依法治林、科技兴林,全面提升林业经济结构的攻坚时期。为巩固森林增长工程建设成果,促进林业生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加快建设“绿色生态大姚”,实现绿色富民的愿景,结合我县林业发展实际,发展林业扶贫项目。

进一步保护与发展森林资源,加强生态公益林保护,大力植树造林,增加森林面积与蓄积,提高单位面积生态与经济效益,提升森林质量;进一步统筹城乡绿化,建设大绿化生态体系,推进身边增绿;进一步发展林业产业,提升林木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增加林农收入;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宣传生态文化,发展森林旅游、生态旅游;加强森林防火体系、森林有害生物防治体系、林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林业保障与服务体系;加强林业人才队伍、基层服务中心建设,充实林业发展后劲;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改善城市生态系统。

(一)精准兑现补助资金。一是集体公益林森林效益补偿。在12个有林乡镇兑现集体公益林森林效益补偿226.02万亩,总资金2260.2万元。

(二)持续推进生态公益性岗位。一是选聘167名生态护林员,每人每年补助为1万元。二是选聘490名森林管护员,每人每月补助为833元,年工资为1万元(含每人一年100元意外保险),总资金657万元。

(三)生态建设项目扶持。组织实施退耕还林项目,总投资2800万元。组织实施经济林果提质增效项目,总投资3600万元。

八、金融扶贫。扶贫小额信贷是指专门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具备产业发展条件和有劳动能力的边缘人口发展生产提供的5万元以下、3年以内、无担保、无抵押、基准利率放贷、财政贴息的信用贷款。对符合扶贫小额信贷及续贷、展期条件的,做到能贷尽贷、应续尽续、应展尽展。

(一)2021年全县计划发放新增扶贫小额信贷5000万元。分别在12个乡镇实施,新增扶持已脱贫户及边缘户1000户,据实贴息计划2000万元;

(二)2022年全县计划发放新增扶贫小额信贷4600万元。分别在12个乡镇实施,新增扶持已脱贫户及边缘户920户,据实贴息计划1800万元;

(三)2023年全县计划发放新增扶贫小额信贷4600万元。分别在12个乡镇实施,新增扶持已脱贫户及边缘户920户,据实贴息计划1800万元;

(四)2024年全县计划发放新增扶贫小额信贷3600万元。分别在12个乡镇实施,新增扶持已脱贫户及边缘户720户,据实贴息计划1400万元;

(五)2025年全县计划发放新增扶贫小额信贷2500万元。分别在12个乡镇实施,新增已脱贫户及边缘户500户,据实贴息计划1000万元。

九、保障扶贫。

(一)加强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建好用好“找政府救助”平台,及时受理、核实、救助困难群众的申请,有效解决群众的困难。落实重点民生实事,建立资金分担机制,完善核算核对机制,对困难老年人、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困境儿童、特困人员等特殊贫困群体制定特惠政策,对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家庭无经济收入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帮扶脱贫的、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家庭有一定经济收入且无法依靠产业就业帮扶脱贫的、一段时间内有可能依靠产业就业帮扶脱贫等三类对象实施分类保障,提高保障标准。

(二)发挥社会组织作用。积极参与社会组织扶贫工程,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建立贫困地区需求和社会组织供给信息对接平台。开展社会工作扶贫行动。发挥乡镇社会工作服务站桥梁作用,继续实施乡村治理三年行动,深入推进移风易俗,修订完善村规民约。

(三)支持深度贫困地区发展。将福彩公益金项目、财政预算内投资项目向贫困地区重点倾斜,完善社会服务兜底设施,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短板。

十、人居环境改善。以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三大重点突出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快建设“风貌特色化、特征民族化、居住城镇化、环境卫生化、产业生态化”的美丽宜居村庄。

(一)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建立健全农村卫生保洁制度和垃圾清运制度,设立村庄保洁公益岗位,推进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二)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根据各乡镇农村不同区位条件、村庄人口集聚程度、污水产生规模,因地制宜采用污染治理与资源利用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建设模式和处理工艺,逐步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全处理。

(三)提升村容村貌。继续推进村庄“七改三清”人居环境提升行动;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四好农村路”;整治村庄公共空间、庭院环境和各类架空管线,消除私搭乱建、乱堆乱放;以金碧、石羊、三台、铁锁、湾碧等乡镇为重点,推进乡村增绿添美行动,形成道路河道乔木林、房前屋后果木林、公园绿地休憩林,做到拆墙透绿、建路配绿、腾地造绿、借地布绿和见缝插绿,积极创建国家、省州县森林乡村和美丽庭院。推动卫生乡镇、卫生村庄创建工作;加大塔苞谷么等传统村落民居和石羊等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力度,加强历史建(构)筑物及古树名木保护并进行挂牌管理。

(四)完善长效管护机制。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建立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管护长效机制。

十一、东西协作扶贫

(一)开展产业合作。立足大姚县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深化经济合作,落实园区结对工作,积极争取与嘉定区的有关招商引资活动;精准对接消费扶贫,拓展消费扶贫渠道。充分发挥上海大市场、大流通优势,做好云品入沪工作,以“百县百品”为引领,进一步扩大上海销售,以嘉定企业云南省民惠经营管理有限公司为平台,主动对接电商、零售,争取大姚农特产品赢得长期稳定销售;通过农产品展销活动、在结对地区设立销售窗口、体验店等方式,帮助销售大姚农产品或手工艺品。以拼多多“彝家食品旗舰店”、太保“彩虹计划”和上海外服“外服严选”为平台进一步拓展网上销售。引导上海嘉定高校后勤开展直采直购,持续提升农产品供给能力和品牌建设,拓展旅游消费,加大个性化文旅产品供给。对接上海干部疗休养市场,积极探索上海中小学生研学旅游市场。

(二)组织劳务协作。建立扶贫协作双方县级协调、乡镇组织、职校培训、定点安排、跟踪服务的劳务协作对接机制,提高劳务输出脱贫的组织化程度。办好上海嘉定对口支援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加大技能培训,不断提高与东部企业的人岗适配度和稳定率;落实政策扶持,依托滇沪劳务协作资金,进一步探索研究完善对就业扶贫车间、公益岗位开发、省外劳务输出、就地就近就业、劳动技能培训的支持政策。

(三)加强人才支持。把培养锻炼干部与扶贫协作结合起来,双方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选派优秀干部开展双向交流,加强县区之间挂职交流。坚持扶贫协作向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等领域拓展,争取帮扶区对大姚教育、医疗、科技、文化、管理等领域的人才支持,优化人才结构,把先进理念、技术和经验等要素传播到大姚。通过联合办学、培训教师等多种方式,提升大姚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质量和水平。通过援建医院、培训医生、远程诊疗、健康快车等方式,改善大姚医疗卫生服务条件。加强大姚基层扶贫干部教育培训和农村致富带头人、贫困人口实用技能的培训。

(四)动员社会参与。充分利用“扶贫日”活动、扶贫开发综合平台等载体,争取帮扶区社会各界到我县开展扶贫活动。发动社会组织,在贫困帮扶、物资捐赠、文化交流等方面进一步发动东部社会力量;对接嘉定有关企业和部门,将大姚旅游资源、农特产品在嘉定区进行展示宣传。

十二、消费扶贫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互利共赢的原则,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消费扶贫的积极性,着力拓宽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渠道,着力提升贫困地区农产品供应水平和质量,打通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推动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融入市场,促进贫困地区生产好产品、打造硬品牌、对接大市场,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形成可持续增收长效机制。

加快流通服务网点建设。因地制宜新建或改建一批产地仓、冷藏冷冻保鲜库等设施,以租赁、共享等方式降低参与消费扶贫企业的运营成本。鼓励供销合作社、邮政和大型电商企业、商贸流通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等,整合产地物流设施资源,推动产地仓升级,增强仓储、分拣、包装、初加工、运输等综合服务能力,探索建立从产地到餐桌的冷链物流服务体系。深入实施快递下乡工程,完善贫困地区快递服务网络,支持快递企业与农业、供销、商贸企业加强合作。

拓展消费扶贫销售途径。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农村电商经营者提供产品开发、包装设计、网店运营、产品追溯、人才培训等专业服务,不断提高贫困人口使用网络和用户终端等能力。扩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覆盖面。在有条件的贫困地区设立电商产业孵化园,培育规模化电商企业。探索与淘宝网、京东商城和“832”扶贫平台等大型电商企业合作,推动消费扶贫产品进入国内大型电商平台。将消费扶贫纳入单位定点扶贫和各级结对帮扶工作内容,鼓励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贫困地区产品,推动消费扶贫进机关、进医院、学校;将消费扶贫纳入“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鼓励民营企业采取“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等方式采购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帮助贫困人口增收脱贫。发挥行业协会、商会、慈善机构等社会组织作用,组织动员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等社会力量参与消费扶贫。依托沪滇扶贫协作机制,积极举办形式多样的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推动农产品定向直供直销上海市场和机关、学校、医院和企事业单位食堂。支持贫困地区参加农博会、农贸会、展销会,专设消费扶贫展区,集中推介、展示、销售特色农产品。

提升消费扶贫农产品供给水平和质量。深入挖掘特色农产品品种资源,优化农产品品种和区域布局,做大做强产业规模。鼓励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电商企业、大型超市采取“农户+合作社+企业”等模式,在贫困地区建立生产基地,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提高农产品供给的规模化组织化水平,增强农产品持续供给能力。落实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扶持贫困地区提升农产品储藏保鲜、分拣分级等能力,提高贫困地区农产品初加工率。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重点乡镇、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和产业园区集聚。加快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以优质、安全、绿色为导向,加强贫困地区农产品原产地保护,支持开展标准化生产示范,因地制宜推广先进适用种养技术,推广食用农产品安全控制规范和技术规程,推广应用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扩大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覆盖面,加强贫困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强化产地与消费地监管信息共享、协调对接。开展特色农产品、民族手工艺品等品牌展示和推介,加大扶贫产品品牌打造和认证提高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的辨识度。

第四章 “十四五”重大工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中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针对主要矛盾的变化,理清工作思路,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围绕“12345”发展思路及大姚县“11233”发展目标,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方向,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优化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体系为重点,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和壮大新产业新业态为载体,以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化为抓手,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不断优化环境、激发活力、释放潜力,加快大姚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打好“产业牌”、“绿色牌”、“特色牌”、“文化牌”,切实解决乡村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打造生产美产业强、生态美环境优、生活美家园好“三生三美”协调发展的乡村振兴示范县,成为楚雄州乡村振兴发展的示范县、样板县。

第一节 推动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围绕“两新一重”建设要求,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加强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结合脱贫攻坚实际情况,2021年~2025年继续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加快交通物流、水利、信息、能源等重大工程建设,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推动城乡互联互通。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完善县乡村物流基础设施网络;推进宽带网络向村庄延伸。

一、增强交通物流设施保障能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快农村公路改造升级,争取实施50户以上不搬迁自然村、“直过民族”20户以上自然村公路硬化工程和农村公路生命安全防护及危桥改造工程。推进城乡客运公交化和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鼓励发展镇村公交。整合优化现有物流要素资源,以邮政快递、商贸、供销、交通等物流设施为基础,加快推进农村物流网络节点建设,促进建设标准化、管理规范化、服务多元化,全面提升农村物流站点服务能力和水平,形成城乡互动、县乡村互联、畅通高效的物流网络体系,重点解决物流入村“最后一公里”问题

二、加强乡村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加快推进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以滇中引水项目大姚受水区、桂花水库等重点骨干水源、库库河库连通、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灌溉、人畜饮水巩固提升和“五小”水利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农业农村水利保障体系。完成3.09万件以上“五小水利”工程建设任务,实施23.68万人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到2022年,建成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防洪抗旱安全保障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调控体系、融节水防污治污于一体的节水型社会体系、水资源保护和河库健康保障体系、用水管理体系,水安全保障综合能力显著增强。

三、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实施光纤入户工程,开展商用5G网络试点,推进农村地区宽带网络和移动通信网络覆盖。实施“益农信息社”建设,开发适应“三农”特点的信息技术产品,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应用和服务。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持续推进农村地区移动和固定宽带网络建设,满足“互联网+”应用需求。进一步提升气象为农服务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灾害防范、处置能力。引导移动、联通、电信和广电等电信运营企业加大农村网络建设投资,进一步提高农村地区光纤宽带接入能力,到2022年,农村家庭基本具备100M以上接入能力。加大对农村移动通信基站铁塔建设的支持力度,推动5G网络布局和商用进程,基本实现农村地区移动宽带网络人口全覆盖。落实农村地区网络提速降费政策,鼓励电信运营企业推出面向已脱贫户的网络资费优惠。建设信息进村入户平台,完善农村消费信息服务、市场信息服务、“三农”政策服务、农村生活服务等系统和手机APP,推进服务手段向移动终端延伸,服务方式向精准投放转变。推动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应用普及,建立空间化、智能化的新型农村统计信息综合服务系统,弥合城乡数字鸿沟。

四、推进农村能源革命。着力完善乡村能源结构,推动乡村能源服务体制机制创新,构建现代乡村能源体系。加快新一轮乡村电网升级改造,到2022年全面完成农村地区“低电压”治理。支持绿色能源示范村镇建设,重点支持农户自给生物质供热、规模化生物质天然气、规模化大型沼气、太阳能、风能等技术的推广应用,鼓励多能互补系统工程的示范应用,提高农村清洁能源自给率。进一步提升乡村居民生产和生活所需能源有效供给,加快缩小城乡能源服务差距,构建符合乡村经济发展水平的能源价格机制,加强乡村能源发展统筹规划,探索建设乡村能源现代示范。

专栏: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行动

1.乡村公路建设提升工程。开展农村公路专项行动,加快农村公路改造提升,继续实施“四好农村路”示范镇创建活动,促进重要枢纽互通联结,提升农村公路安全水平、畅达水平和服务水平。到2022年,县乡公路三级路以上比例达到12%左右,旅游线路达80%,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客车比例达到100%。

2.大姚县水利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以滇中引水项目大姚受水区、桂花水库等重点骨干水源、库库河库连通、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灌溉、人畜饮水巩固提升和“五小”水利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农业农村水利保障体系。完成3.09万件以上“五小水利”工程建设任务,实施23.68万人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到2022年,建成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防洪抗旱安全保障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调控体系、融节水防污治污于一体的节水型社会体系、水资源保护和河库健康保障体系、用水管理体系,水安全保障综合能力显著增强。

3.物流“标准化”建设。增加优化物流网络点,建设标准化、管理规范化、服务多元化农村物流站点,以快递、商贸、供销、交通等现有物流基础设施为基础,形成城乡互动、县乡村互联、畅通高效的物流网络体系,到2022年达到县市级速度,农村物流节点覆盖率100%。

4.乡村清洁能源工程。适应农村地区生活习惯和生产区域特点,大力发展养殖沼气化、太阳能(光伏)、秸秆气化、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建设农村分布式清洁能源网络。探索农村清洁能源集中试点。推广太阳能热水器4000台,每年新增1000台;推广太阳能路灯400盏,每年推广100盏;结合以核桃、野生菌、药材等林下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的特色林产业发展,推广太阳能烘烤房40个,每年10个。

5.乡村组户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工程。继续完善乡村组户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宽带大姚”计划,提升乡村组户宽带接入速率。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鼓励电信运营企业制定宽带网络服务惠农套餐,2022年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与县级同步配套,基本消除信息“盲点”和“盲区”。引导各地开展农民信息技能培训项目,提升农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水平。

6.大姚县现代物流园区建设项目。在金碧镇建设现代物流园,围绕“商贸物流”主体功能,形成“一心四区”的功能结构:“一心”:综合服务中心;“四区”:主要包括物流仓储区、农产品包装加工区、专业市场区、停车卸货区。

7.大姚县高效物流配送项目。在县城建设高效物流配送中心(含冷链物流仓储中心),在县城规模小区和各乡镇分别分设高效物流配送网点(含冷链物流网点),推广新能源物流配送车辆300辆;在三岔河、昙华乡建设村冷链物流中转站。

8.建设3个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建设全过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以“一部手机云品荟”为抓手,加快培育一批农产品电商平台企业和农村电商服务企业。全面推进信息进村入户,依托“互联网+”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

第二节 统筹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加强乡村卫生人才建设,实施全科医生特岗计划;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标准正常调整政策。构建覆盖城乡、普惠共享、公平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使农民群众能够享有更好的教育、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推进农村教育改革,建立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实施“教育名县”工程,强化教育扶贫工作,不断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完善县、乡、村三级学前教育网络,开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创建工作。积极发展农村特殊教育,做好农村残疾儿童少年教育安置工作,加快推进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落实城乡教师轮岗交流和支教服务制度,统筹配置城乡师资并向乡村倾斜,保障乡村教师待遇,建好建强乡村教师队伍。完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落实山区学前教育资助政策。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城镇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范围。

二、推进健康乡村建设。提升改造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条件,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50%的农村实现“30分钟乡村健康服务可及圈”。完善农村药品供应和监管体系,规范农村医疗服务。实施乡村慢性病综合防控,推进农村地区精神卫生、职业病和重大传染病防治。完善远程医疗“乡乡通”工程。完善乡村传染病、食品、药品、动植物安全联防联控机制,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快速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规范扩大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范围,到2021年签约服务覆盖全体乡村人口。加强农村贫困人口、妇幼、老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健康服务。着力发展健康产业,丰富健康产品供给。深入开展乡村爱国卫生运动,创建卫生乡镇、卫生村。

三、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做好农民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提高农村贫困人口保障水平。做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转移接续和异地就医联网直接结算。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标准正常调整政策,推进全民参保计划。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好农村社会救助兜底工作。完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政策。推进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医养结合,推动农村各类养老服务设施质量提升。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的关爱服务体系。进一步做好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工作。推进生育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建立工伤预防、补偿、康复“三位一体”的工伤保险体系。

四、加强农村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加大农村危房改造保障力度,实现全县域危房清除、改造工作。健全法律法规建设,将防灾减灾救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实施全县区摸清灾害特点制定相应的规划标准和规划编制办法,有计划地开展农村防灾减灾救灾教育,以村为单位定期进行防灾避险应急演练,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提升农村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加强农村防灾减灾救灾的预测预警能力建设,将乡镇撤并后空置的学校、村委办公楼、服务站等改造为应急避难场所,实现2022年乡村室内外应急避难场所的服务覆盖率达到100%。加快建立素质过硬的农村防灾减灾救灾救援队伍,构筑全体村民参与防灾减灾救灾的文化氛围,推进县、镇、村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立灾情一起。立刻反应,保证受灾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高抗旱防洪除涝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生命财产安全,健全农村公共安全体系,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建设平安乡村。

专栏:农村公共服务提升行动

1.乡村教育提升工程。实施普惠制幼儿园建设,加强农村幼儿园建设与提升力度;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逐步实现城乡师资配置基本均衡;加快实施“三通两平台”建设,继续支持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学资源整合;加大对乡村教师培训力度,提高乡村教师待遇。

2.健康乡村工程。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站标准化建设,实现房屋建设、设备配置、人员配备、服务功能、运营管理和综合评价的标准化。完善政策措施,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吸引卫生人员留在基层、服务群众。加强乡村医生管理,推行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站一体化管理,完善乡村医生待遇保障政策,不断优化提高乡村医生的结构和素质。

3.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程。实施全民参保计划,促进和引导农村居民长期持续参保,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开展全民参保登记,建立全面、完整、准确的社会保险基础数据库,实施社会保障卡工程。

4.农村防灾减灾救灾工程。健全农村防灾减灾救灾法律法规,建立合格的救援队伍,定期开展防灾减灾救灾教育活动和演练,不断加强农民防灾保护自身意识和知识,实施建设农村防灾减灾救灾指挥中心、永久与临时应急避难场所和应急生活保障工程等。

第三节 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增收

加强就业服务和职业技能培训,扶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乡村企业,增加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岗位。稳定农民工就业,保障工资及时足额发放。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做好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鼓励依法设立乡村就业创业引导基金,加快解决用地、信贷等困难,支持发展小微企业。

一、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大力发展特色县域经济、基础产业,重点扶持一批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实行“农户+企业+合作社”合作模式,推进农村就业示范基地建设。结合新型产业布局建设,引导产业规模化、产业延伸,深入实施农村新型社区和产业园区“两区共建”,强化产业就业支撑,积极支持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振兴传统工艺、农业和新兴产业,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农户基地、乡村车间,坊整合厂,厂对接企业,促进乡村经济多元化、规模化。鼓励返乡人员发挥自身资本、技术、信息等优势,创办领办家庭农场林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财政补贴、政府购买服务、产业引导、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和支持新老乡贤、农民工等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引导返乡人员组建创业创新团队,培育形式多样的产业联盟或产业化联合体。

二、强化乡村就业创业服务。依托各园区、科技创新基地等平台,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在县域全面落实就业政策法规咨询、信息发布、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利用创业街、创业孵化器等先行试点,整合各方资源和优势,共同扩宽销路,保障产品卖得出去,减少创业者的担忧。从企业家、返乡创业等能人中选拔一批就业创业导师,组成就业创业指导专家服务团队,为农民提供就业创业辅导。以县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电商平台、农产品加工和产业园区等作为基地,为农民和其他就业创业者提供必要的见习、实习和实训服务。强化紧缺急需高技能人才培养。选拔一批有持续发展和领军潜力的返乡创业创新人员,参加高层次进修学习或交流考察。实施农村全镇百村万名带头人培育计划,加强农村双创人员和双创导师培育,创建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农村双创示范园区(基地)。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充分依托党校、农函大、职教中心、中介机构等培训资源,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让参训农户掌握1-2项实用技术,促进农民工多渠道转移就业,提高就业质量。充分发挥政府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作用,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扶贫行动,确保实现有意愿的农村贫困适龄劳动力至少培训一次、掌握一门以上实用技术,100%推荐就业岗位,50%转移就业。

三、完善就业创业支持政策。完善就业创业支持政策,消除城乡劳动者身份差异,实现同工同酬,形成开放透明、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监督指导用工单位依法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完善政府、工会、商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商协调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健全完善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加大对欠薪企业的惩处力度,切实维护农民工劳动报酬权益。做好劳动用工备案、就业失业登记、社会保险登记等工作,加强对企业用工的动态管理服务。建立创业风险防范机制,鼓励开发相关保险产品,按规定将返乡创业人员纳入就业援助、社会保险和救助体系,使返乡创业有后盾、能致富。

专栏: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

1.大姚县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每年通过订单、定向和定岗式培训,对农村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等新生代农民工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每年累计开展农民工培训2000人次。

2.大姚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通过不少于15天的培训,每年培育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150名。

3.大姚县返乡下乡创业行动项目。用3年时间培训100名农村双创人员和双创导师。创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农村双创示范园区(基地)。实施返乡下乡创业培训专项行动。实施育才强企计划。加强对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及青年农民工的培养。实施引才回乡工程,在返乡下乡创业集中地区设立专家服务基地,吸引各类人才回乡服务。

4.大姚县乡土人才培训项目。开展乡土人才示范培训,实施农村实用人才“职业素质和能力提升计划”,培育一批“土专家”“田秀才”、产业发展带头人和农村电商人才,每年培训乡土人才1000名。

第五章 “十四五”投资概算

第一节 总投资规模

“十四五”期间,大姚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计划实施项目1370个,计划总投资规模296517.27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投入159021.48万元,省级财政资金投入59580.24万元,州县财政资金投入39651.21万元,业主投入15650万元,农户自筹22614.34万元。

第二节 分项投资

大姚县巩固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十四五”期间计划投资296517.27万元,具体投资明细如下:

一、大姚县农村村内户外道路建设项目。计划2021年至2025年完成村内道路硬化2957.55千米,均宽2米(重点完成在2019年各村居委会主要经济指标排序为最后100名的村居委会,实施过国开行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25个村除外)。计划投资103494.97万元,资金来源:财政专项衔接资金、涉农整合资金、东西协作资金、社会帮扶资金和群众自筹资金等。

二、大姚县五小水利建设项目。计划2021年至2025年建设小水池2000个(规模:50立方米/个),建设小泵站250个,建设小沟渠1000公里(规模:内空:30*30)用于生产生活。计划投资27525万元,资金来源:财政专项衔接资金、涉农整合资金、东西协作资金、社会帮扶资金和群众自筹资金等。

三、大姚县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项目。计划2021年至2025年建设人畜饮水管道建设585公里(重点解决沿金沙江、环百草岭干热河谷及高山冷凉地区人畜饮水管道建设);实施安全饮水配套设施77件(配合水务部门实施好安全饮水配套设施项目不少于77件)。计划投资4821.42万元,资金来源:财政专项衔接资金、涉农整合资金、东西协作资金、社会帮扶资金和群众自筹资金等。

四、大姚县产业发展项目。计划2021年至2025年发展特色种植业,种植575682.48亩;发展养殖业,养殖469665头;实施水沟、水路、机耕路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60件。计划投资62602.88万元,资金来源:财政专项衔接资金、涉农整合资金、东西协作资金、社会帮扶资金和群众自筹资金等。

五、大姚县雨露计划补助项目。计划2021年至2025年实施雨露计划补助11628人。计划投资1999.8万元,资金来源:财政专项衔接资金、涉农整合资金和东西协作资金。

六、大姚县致富带头人扶持项目。计划2021年至2025年每年扶持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育不少于1935人;项目扶持不少于645件。计划投资13093.5万元,资金来源:财政专项衔接资金

七、大姚县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项目。计划2021年至2025年组织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8460人,引导性培训36000人。计划投资954.9万元,资金来源:财政专项衔接资金、涉农整合资金。

八、大姚县小额信贷贴息项目。计划2021年至2025年小额信贷分两期实施,贷款期限3年,每期6000户,两期共计12000户,发放贷款6亿元。计划投资8000万元,资金来源:财政专项资金。

九、大姚县干部人才培训项目。计划2021年至2025年实施500人次干部职工培训,计划投资175万元,资金来源:财政专项资金、东西协作资金。

十、大姚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工程。计划2021年至2025年对1545个自然村建设垃圾处理设施,对50户以上的100个村建设污水处理设施。计划投资20450万元,资金来源:财政专项衔接资金、涉农整合资金、东西协作资金、社会帮扶资金和群众自筹资金等。

十一、大姚县危房改造项目。计划2021年至2025年对新识别出来的1549户C级危房进行修缮加固;对新识别出来的645户D级危房进行重建。计划投资1599.8万元,资金来源:财政专项衔接资金、涉农整合资金、东西协作资金、社会帮扶资金和群众自筹资金等。

十二、大姚县消费扶贫项目。计划2021年至2025年内重点抓好销售平台建设;加快推进高原特色农产品销售街建设;在符合政策的条件下给予企业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多措并举深化与京东、淘宝、阿里巴巴等电商平台,以及上海蔬菜集团、西郊国际等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合作;抢抓直播经济风口,积极探索5G条件下直播电商新模式建设。计划投资5800万元,资金来源:财政专项衔接资金、涉农整合资金、东西协作资金、社会帮扶资金和群众自筹资金等。

十三、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项目。以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为抓手,高标准打造南永路“休闲观光”、元宾路“高原生态农业”、环百草岭“乡村旅游”三条示范带,创建省级示范镇标准、走在全州前列县级示范乡镇3个;创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方面建设成效综合性强、示范性好、集聚度高的精品示范村30个;创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单个方面建设成效示范性好、引领性强公认度高的美丽村庄200个。计划投资46000万元,资金来源:财政专项衔接资金、涉农整合资金、东西协作资金、社会帮扶资金和群众自筹资金等。

第三节 资金来源

大姚县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发展“十四五”规划投资规模为296517.27万元,由大姚县财政涉农资金整合领导小组负责统筹,资金来源主要为:财政专项衔接资金、涉农整合资金、行业部门资金、金融扶持资金(小额信贷资金)、沪滇协作项目资金等构成。教育扶贫、健康扶贫所需资金按原渠道筹集。

第六章 “十四五”政策措施

第一节 财政投入支持政策

大姚县各部门安排的惠民政策、工程项目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民生改善、社会事业、结构调整、生态保护等建设项目为重点,最大限度向贫困地区、偏远地区、生产力薄弱地带倾斜。大姚县根据本地脱贫攻坚成果巩固的需要,将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切实加大资金的投入;积极争取中央、省、州财政援助,增加大姚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

第二节 做好金融服务政策

优化完善针对脱贫口和边缘易致贫人口的小额信贷政策,继续实施好助学贷款政策,用好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加大对脱贫地区优势特色产业信贷和保险支持力度。

第三节 完善土地支持政策

支持深度贫困地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使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或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方式与其他单位或个人共同兴办企业,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旅游项目中的自然景观及为观景提供便利的观光台、栈道、游步道等非永久性附属设施用地,在不破坏生态、景观环境和不影响地质安全的前提下,可不征收(收回)、不转用,按现用途管理。光伏方阵使用永久基本农田以外的农用地或未利用地的,在不影响种植、养殖等生产条件的前提下,可按原地类认定,按现用途管理。深度贫困地区建设用地,涉及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的,在做好依法补偿安置前提下,可以边建设边报批;涉及占用耕地的,允许边占边补;省级以下基础设施、易地扶贫搬迁、民生发展等建设项目,确实难以避让永久基本农田的,可以纳入重大建设项目范围,按程序报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办理用地预审,并按照有关规定办理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土地整治新增耕地指标,可按照有关规定优先纳入耕地占补平衡省级统筹。

第四节 做好人才智力支持政策

干部的选用、人才的发现和培养政策是“十四五”期间大姚的重点工作之一。大姚将在该期间继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继续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脱贫地区工作的力度;加大脱贫地区干部教育培训力度;加强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要求相适应的队伍和机构建设,完善县、乡乡村振兴机构的设置和职能,充实和加强工作力量;引导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脱贫地区就业创业,积极组织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行业人员和志愿者到脱贫地区服务,发挥创业人才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示范引领作用。

第五节 做好体系内项目规划、建设衔接

及时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工作力量、组织保障、规划实施、项目建设、要素保障方面的有机结合,做到一盘棋、一体化推进。编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统筹好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确定“十四五”期间乡村层面“五个振兴”的战略目标和年度计划。做好领导体制衔接做好工作体系衔接做好规划实施和项目建设衔接。

第六节 强化东西部协作

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大战略,是加强区域合作、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的大布局,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大举措。继续加强东西部协作的组织协调、工作指导和考核督查。东西部协作双方要建立高层联席会议制度,党委或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每年开展定期互访,确定协作重点,研究部署和协调推进扶贫协作工作。

第七节 强化扶贫资产管理

建立健全扶贫资产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完善带贫益贫机制,做到扶贫资产家底清晰、产权归属明晰、类型界定科学、管护主体职责明确、运行管理规范,确保扶贫资产的完整性、安全性和长效性,切实维护所有者、经营者和受益者的合法权益。在扶贫资产管理工作中,完善民主议事机制,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保障群众对扶贫资产的知情权、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真正让贫困群众成为扶贫资产管理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结合当地实际,根据扶贫资产的资金来源、资产类型、受益范围等,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建立多形式、多层次、多元化的管理模式,实行县级统筹、县上行业部门和乡镇落实,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具体办法或细则。根据扶贫资产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方式,完善登记备案、运营维护、收益分配、资产处置和监督管理等重要环节,建立管护台账,科学规范实施扶贫资产管理,提高扶贫资产经营管理水平,确保经营性资产得到保值增值,公益性资产高效运转,扶贫效益持续发挥。

坚持公示公告制度,将扶贫资产运营管护、收益分配、资产处置等情况,通过媒体、网站、公务公开栏等分级公示公告,定期将年度扶贫资产运管情况向社会公开,接受监督,提高资产运营透明度,确保扶贫资产管理工作在阳光下运行,强化对侵占套取、挥霍浪费、非法占用、违规处置扶贫资产及收益等各类行为的监督检查。

建立完善资产管护机制,各部门、乡(镇)、村根据资产登记确权情况,按照“收益权与管护权相结合”原则,落实扶贫资产管护主体,分别制定扶贫资产管护相关制度,重点明确资产核算、登记、运营、收益分配和处置等相关内容,夯实责任单位、责任人管护职责,建立健全扶贫资产管理长效机制,确保扶贫资产持续发挥效益。

规范资产收益分配机制,按照扶贫资产的权益归属,县、乡、村产权所有者明确收益来源、分配范围、分配方式等重点内容,落实“扶贫资产收益主要用于扶贫产业发展和提质增效、扶贫成效巩固、小型公共基础设施及扶贫资产维护、激发内生动力和能力提升”等方面要求,杜绝简单发钱发物,“一分了之”现象。

规范资产处置机制,产权所有者明确扶贫资产处置相关程序,定期对资产运行情况进行清查清算,监管主体加强对扶贫资产运营情况的监督指导。扶贫资产确需处置的,按要求进行公开公示,接受群众监督,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处置扶贫资产。

完善资产监管机制,县扶贫、发改、财政、交通、水利、农业农村、审计和相关行业部门加强对扶贫资产全过程动态监管,开展对扶贫资产经营的日常监督和绩效考核,对扶贫专项资金受益对象的选择、项目实施、资金拨付、效益发挥进行监管,确保资金使用安全、资产运营规范。

七章 “十四五”保障机制

第一节 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制

建立县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推进月调度机制,扎实有效推进规划实施。强化县、乡两级领导小组的综合协调和指导推进职能。实施基础设施连片推进、公共服务和产业扶持到村入户的工作机制。同时县直各部门结合各自职能,做好相关衔接汇报、规划制定和监督实施工作,争取上级支持。

第二节 建立完善驻村工作队帮扶机制

完善县级领导包乡镇到村联户及包产业基地制度,压实领导责任;继续实行驻村帮扶制度,保证77个贫困村和重点村有一支不走的帮扶队伍;强化镇村干部驻村服务群众机制,明确规定乡镇包村领导每周至少进村1次,驻村干部每月至少有20天到村开展工作,帮助村组和农户理清思路、编制规划、找准项目、落实帮扶措施,统筹各类资源支持村组和农户发展。

第三节 建立完善项目资金投入机制

稳定做好县本级财政投入,年整合相关涉农资金用于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和乡村振兴衔接不低于1.5亿元。积极引导和吸纳社会资金投入到乡村振兴中。继续用好县级扶贫项目库,规范项目立项、审批,完善项目跟踪监测和验收制度。全面推行衔接项目公告公示制,严格执行工程类项目招投标制度,强化审计、监察和财政等部门的监管责任。

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组建城乡统一的土地流转交易平台,鼓励和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农民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获得财产性收入。在县中小企业担保公司设立农业发展事业部。探索农村“三权”融资,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居民房屋及林权抵押融资为突破口,扩大农民融资空间,支持农民从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林权的流转中获得财产性收入,大幅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盘活农村现有资源。建立扶贫小额贷款风险补偿金,为脱贫户、边远易致贫户提供3年期内、5万元以下的免担保、免抵押的小额贴息贷款,有效解决贫困户发展生产资金短缺难题。

第四节 建立完善动态监测管理机制

坚持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参照国家制定的扶贫对象识别办法、标准和程序,加强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严重困难户“三类人员”的动态监测,逐级收集汇总基本资料,及时把新增人员纳入精准识别范畴,定期监测评估家庭经营情况,准确反映三类人员的数量、分布、易致贫原因、风险消除情况等,做到底数清楚、扶持精准,动态管理、有进有出,为分类施策提供可靠依据。

坚持精准管理、精准巩固。建立监测评估体系,对各类扶贫资源到村到户、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脱贫户就业增收情况、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情况进行监测评估,准确反映脱贫成效,确保成效评估精准;在推动脱贫户脱贫致富的同时,着力提高村级经济发展,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和村容村貌,提升村民素质和村风文明程度,真正实现民富村强。

第五节 建立完善社会参与机制

全面谋划,建立机制,搭建平台,储备项目,使组织和个人有针对性地参与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落实财税、金融等优惠政策,鼓励民营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通过资源开发、产业培育、市场开拓、村企共建等多种形式到边远不发达地区投资兴业、吸纳就业;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协作、社会帮扶、人才交流、职业培训等多种形式深化全社会全方位衔接协作,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不发达地区加快发展;以乡情乡愁为纽带,激发本地乡贤和居外成功人士回报桑梓、建设家乡的热情,返乡投资或捐助,带动脱贫人口增收致富。

第六节 建立完善考核激励机制

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作为各级各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并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制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管理办法,重点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情况,注重在一线考察识别干部。建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与政绩考评挂钩及奖惩机制,提高乡镇、包村单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绩效考核权重,统筹考核管理和结果运用,对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中有实招、干实事、见实效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通报表彰;对工作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的,可优先重用、提拔或列入后备干部名单;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得力、考核不达标的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进行组织调整;对作风不实、工作不力、进展缓慢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给予组织处理。

此件公开发布。


附件:大姚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十四五”项目规划表(2021—2025年)(1).xlsx  43K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