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首页 >> 新闻信息 >> 部门动态 >> 正文

项目建设管理工作的实践与策略调研报告

日期:2025/11/27   作者:佘凯燕   来源:大姚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点击: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部署和省委城市工作会议要求,研究城市建设管理工作任务,明确思路、突出重点,推动城市功能完善、品质提升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走好符合本县实际情况的城市高质量发展之路,助力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通过对我局项目建设工作开展全面调研,形成以下调研报告。

一、“十四五”以来工作开展情况和取得的成效

(一)以“项目化思维”夯实城市承载基础。“十四五”以来争取预算内资金、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专债等资金42.6亿元实施项目30个,焕活城区“民生温度”。2021年以来打通断头路9段,新建背街小巷6条,市政道路12条13.8公里,完善县城东片区以及西北片区路网,改造老旧街区4条,棚户区2片,老旧厂区1片,实施老旧小区改造69个252栋1909户,完成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及新增日处理规模1万m³/日的污水处理设施一套,彻底整治税务局段、烟草公司段等城市内涝点4个,改造雨污水管网25公里,清淤城市管网约18公里。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绿美大姚”建设成效斐然。完成政务中心广场、金碧广场、蜻蛉湖广场等应急避难场所建设21个,紧急避震疏散场所总体有效避难面积28.3公顷,人均有效避难面积达7平方米;精筑公共空间,绘就宜居“品质图景”。投资7817万元完成绿美城市建设项目24个,新增城市绿地面积20.99万平方米,县城建成区绿地率达40.28%,人均公园面积达到14.93平方米,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97.47%,城区路灯亮灯率达98%,成功创建为省级绿美城市,蜻蛉湖成功创建为省级绿美河湖。先后完成金碧公园、白塔公园、西河森林运动公园二期等15个绿化项目提标改造,完成永金高速公路连接线、西河北路等10个亮化项目建设,建成口袋公园14个,投资1.88亿元实施“智慧停车”项目、新增停车泊位3080个,打造核桃博物馆、彝绣博物馆、咪依噜广场等文化场馆19个。串联小南河、西河和蜻蛉湖、白塔湖、东塔湖等城市水体,蜻蛉湖成功获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高标准建成西河印象、华丰商业街、城市港湾等5个特色街区,打造高品质县城商圈,持续升腾县城“烟火气”。

(二)以“精细化管理”提升城市宜居品质。以制度化为管理筑牢“治理底盘”。印发相关制度,为城市管理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让城市既有“里子”也有“面子”,推动治理从“靠人管”向“制度管”转变;以智慧化为管理激活“数字引擎”。紧紧围绕“以城养城、以城建城、以城兴城”目标,集中存量资源变资产,增量资产聚资本,变输血为造血。“智慧城管经验”作为全省典型经验推广学习。

(三)以“产业赋能”稳中求进固本。促进建筑产业健康发展。截至2025年10月底,全县建筑企业发展至18家。其中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贰级资质16家,叁级资质企业2家;保障房地产产业平稳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共有房地产开发企业19家,共建成商品房住宅小区59个。总建筑面积232万平方米;2022年2月17日,大姚县金碧梦苑小区喜获全国“加强物业管理 共建美好家园”典型案例殊荣。我县《大姚县房地产去库存10条措施》自2024年12月1日实施以来,截至2025年6月30日,共兑付符合享受政策户数611户,资金725.5万元。全县商品房去库存成效明显。物业从业人员356人,人均管理服务面积达7500平方米;保障性租赁住房稳步推进。大姚县始终把大力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作为“十四五”住房建设的重点任务,采取“五坚持、五早”措施,有力有序地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工作,形成了保障性住房典型经验在全省推广。自2021年以来我县共建保障性租赁住房1485套,有效缓解了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困难;村镇建设水平显著提升。2021年以来,共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及农房抗震改造 1281户,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率达 100%。乡(镇)镇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100%、处理率91.47%。

二、 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一)项目谋划储备能力不足。一是谋划数量不足,“项目篮子”里的项目数量少,可选择的余地有限。有政策机遇(如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债)或市场机遇时,找不到足够多符合条件的项目去申报、去对接。二是项目谋划质量不高,“小散弱”项目多,项目投资规模小、技术含量低、带动能力弱。三是成熟度低,项目大多停留在概念或想法阶段,缺乏必要的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用地、环评等前期要素保障,不能满足项目资金申报要求,无法及时转化为开工项目。四是持续性差,项目储备是“一次性”的,缺乏持续谋划、动态更新、滚动发展的机制。

(二)项目管理体制机制有待优化。一是部门协同不畅,与发改、自然资源、行政审批、生态环境等部门的联动协作机制不够顺畅,存在信息壁垒,影响项目整体推进效率。二是“重审批、轻监管”现象依然存在,事中事后监管的力度和精细化程度有待加强,对项目全过程、全周期的动态管理能力不足。

(三)质量安全监管存在薄弱环节。一是监管力量与任务不匹配,监管人员数量不足、专业结构不合理,面对日益增多的建设项目,监管覆盖面和深度难以保证。二是对新型风险管控不足,对于深基坑、高支模、起重机械等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以及消防、抗震等隐性质量问题的监管仍需加强。

(四)信息化与智慧化管理水平不高。一是现有信息平台多为“信息孤岛”,未能实现项目全生命周期数据的互联互通和共享。二是智慧工地、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等技术未应用,建筑工地的监督管理依旧停留在监管人员现场监督管理阶段,智慧化管理水平低。

(五) 队伍建设与专业能力面临挑战。缺乏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熟悉法律法规的复合型人才。面对新工艺、新材料、新法规,部分监管人员的知识更新速度跟不上行业发展。消防、工程造价等领域缺乏专业技术人才。

三、 原因分析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等靠要”思想: 习惯于等待上级布置任务、给项目,缺乏主动谋划的意识。二是 “重建设、轻谋划”,重视项目开工和建设过程,却忽视了前期的谋划阶段,认为谋划是“虚功”,不舍得在前期工作上投入资源和精力。三是体制机制不健全,缺乏专门机构和人才,没有设立专门负责项目谋划的股室或团队,缺乏既懂产业、又懂政策,还会包装策划的复合型人才。消防、工程造价等领域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四是部门协同不畅,项目谋划涉及发改、自然资源、环保、财政、招商等多个部门,部门之间信息壁垒高,沟通成本大,难以形成合力。五是项目建设部分制度规定可操作性不强,执行标准不统一。项目监管手段传统,过度依赖人工经验,缺乏科技赋能。财政投入、人员编制、技术装备等资源保障与日益繁重的监管任务不匹配。

四、 对策与建议

(一)转变观念,强化“谋”的意识。树立“项目为王,谋划为先”的理念。 将项目谋划摆在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变“等项目”为“找项目”,变“被动受理”为“主动创造”。

(二)建章立制,构建“谋”的体系。成立高规格的项目谋划专班,由主要领导牵头,充实专班成员,各项目股室共同参与,组建专业化的项目谋划团队。

(三)借助外脑,提升专业度。定期邀请规划设计院、咨询机构、金融机构、法律顾问等第三方专业团队,为项目谋划提供智力支持,尤其是在模式创新、融资方案、合规性等方面。

(四) 建立动态项目库。由专班牵头建立“储备库、前期库、建设库”三级项目库,实行动态管理、滚动推进、梯次转化,形成“谋划一批、储备一批、申报一批、实施一批”的良性滚动发展机制 。

(五)持续推动项目建设。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老旧小区、老旧厂区、老旧街区和城中村改造。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逐步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加强地下空间综合利用。推进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建设。

(六)完善住房供应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优化住房保障方式,稳步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七)推动模式创新与科技赋能,提升行业现代化水平。

谋划建设“智慧住建”, 搭建统一的工程项目全过程数字化管理平台,推动BIM技术在规划、设计、施工、运维全过程的集成应用。推广“智慧工地”建设,实现对人员、机械、材料、环境的实时感知和智能管理。

(八)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夯实管理基础。实施能力提升计划,定期组织干部职工外出参加行业领域的培训学习,熟悉掌握行业新法规、新技术、新标准。

五、结论

做好项目建设管理工作,事关城市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当前,我局的项目建设管理工作既面临严峻挑战,也迎来转型升级的重大机遇。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科技赋能为支撑,以队伍建设为保障,全面提升项目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水平,为推动我县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