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稳定是加快发展的前提和基础。2023年以来,大姚公安始终坚持“稳定压倒一切”思想,大力推进“平安法治大姚”建设,逐步建立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的落实,全社会预防和控制违法犯罪及其它不稳定因素的能力不断提高,社会治安取得了明显进步,为大姚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普法强基擦亮“法治底色”
结合大姚公安实际,普法强基专项工作队员及14个派出所开展了一次全面调查摸排工作,精准确定普法对象,综合考虑普法对象的年龄、性别、从事的职业因素,分类确定市场经营主体、外来人口、外出务工回流人员、青少年、“三低”中青年、老年人、妇女儿童、上门女婿等普法对象,精准开展普法工作建立重点行业、重点群体普法清单,分众、分类、分层次开展法治宣传教育520余场次。精准选择普法内容,根据不同类别的重点对象,分类确定普法重点内容,确保普法工作因人而异、有的放矢,切实提高普法工作的有效性。结合各传统节日、各类宣传教育日开展通俗化、可视化、便利化的宣讲活动,把法律转化成群众常用的“大白话”,让群众更好学习理解生硬的法律条款,在全县迅速掀起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热潮,在全社会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的良好法治环境。

扎牢根基延伸“治理触角”
全面推动社区(村委会)警务室精细化管理、全面落实社区民警、辅警专职化要求,在城区,依托5个社区实现警务室全覆盖,通过社区警务室实行联勤,进一步整合警力、增强协作,提高管理力度;在农村,按照“重点村驻警、周边村联勤”的模式,13个派出所在治安复杂、流动人口较多的村,单独设立警务室28个,没有条件组建警务室的农村,因地制宜推进“驻村联户”、“流动警务站”、“警务联络室”、“驻村协警”、“民警兼村干部”等多种模式,实现了“一村一警”全覆盖,城乡社区警务建设的全覆盖,并根据警务室的治安状况、经济条件等因素推行“一室一警+驻村干部”、“民警+协警或巡防队员”、“民警+治保力量”等三类模式,增强警务室工作力量。

多元化解构建“和谐社会”
全面推广具有大姚特色的“1234”工作法,县级部门及12个乡镇设立专门的信访矛盾纠纷排查调解中心,由县委政法委综治中心牵头,公安、司法、国土、农业农村等部门组成,并以此为切入点,建立健全12个乡镇、129个村(居)委会三级联调中心,构建覆盖全县的“‘一中心’调解机制+‘三级联调、三级对接’的零距离化解模式+‘三大’支撑”组成的矛盾纠纷多元调解模式,以此为基础,探索出3个工作法:用活一张网(覆盖全县129个村居委会、69名县级网格长和2680名网格员);绘制两张图,大姚县“三零”(零上访、零事故、零隐患)重点单位创建及攻坚示意图;推行红黑板,即每季度评选出三个先进平安村、三个落后村;设置“四色”预警,每个“三零”村创建实行风险隐患预警,以“绿、黄、红”分别标注风险等级;做实“四个法治”,即法治普法、法治环境、法治校园、法治防范。三级调处中心及各部门密切配合、协调沟通,联动发力、共同出击,集中力量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300余起,真正实现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科技赋能优化“防控模式”
强化改革做精警种,创新警务应用,推进“情指勤舆督一体化”改革,打造大姚公安警务实战中枢,健全完善“情报、指挥、勤务、舆情、督查”一体化实战化运行机制。突出“技防”,全面推动平安城市建设。持续加大视频监控建设的投入,先后累计投资3800万元,完成了五期“平安城市”建设项目,安装监控探头860个,整合12个乡镇及社会资源监控探头1200个,形成了一张覆盖县城区、乡镇、各村(居)委会的严密“天网”,重点单位、重点行业场所领域视频监控覆盖率、联网率达100%。同时,通过全覆盖“一标三实”的信息采集,精准掌握人口、房屋、单位底数,为更好地服务群众、打击违法犯罪,加快推进大姚城镇信息化建设和社会信息化管理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