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灯盏花,有活血化瘀、消炎止痛功用;这是玉葡萄,营养成分丰富,有增强免疫力,降血糖血脂、保护肝脏的药效;这是玄参,有抗菌、降压、清热解毒作用,可以治疗咽喉痛”......10月30日,在大姚县江底河山坡遮天的林荫下,一个身材颀长的药农,一边理觅着一棵棵藤蔓植物,一边介绍着他创办的聚源中药材种植基地的药材品种、功用、数量情况,一副爱如珍宝、如数家珍的神情,他就是大姚县退伍军人李学胜。
“林下种植中药材2000亩,每年收购、销售中药材200多吨,业绩是怎么创造的,他又是如何由退伍军人变成中药材“土专家”的?在药材种植基地、在药材加工厂、在一沓沓省内外制药厂的订单中,我们找到了答案——
1980年10月,年仅17岁李学胜从大姚县应征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侦查战士。3年后,转入武警部队。服役期间,李学胜苦练军事技术,获特等射手称号。担任班长后,多次带领全班出色完成任务,先后荣立三等功两次,队勤嘉奖九次。
1986年11月李学胜退伍回乡,因在部队表现突出,李学胜被分配到大姚县化工厂工作。先后任在厂出纳、采购经理等职务。1995年,在企业改制中,李学胜成了下岗工人,靠摆地摊、卖日杂用品维持生活,但退伍军人胜不骄败不馁、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军人作风、品质时时在激励着他。
是金子在什么时候都会发光。1998年,李学胜从一个在昆明某大药企工作的战友中了解到,制药厂对中药材的需求量大、稳定,只要保证质量,符合要求,将大有可为。李学胜以一个侦察兵的敏锐性,决定由摆地摊转向中药材的收购、营销,开启了收购药材的创业之路。
对中药材而言,懂的是宝,不懂是草。转行之初,为了辨别清楚药材形态、弄懂药材的基本功用,李学胜在收购药材的同时,还买来中药材书籍,认真对照、比较,慢慢地,他成为了药商里的“行家里手”。
收购+种植,是李学胜创业之路上的“临门一脚”。2008年起,李学胜先后在新街镇碧么村委会试种灯盏细辛35亩,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成立大姚县盛辉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和云南聚源药材种植有限公司,走上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种植、营销路子。为提高群众的中药材种植技术,他免费送群众到大理等地培训。至2023年,种植面积已达2000亩,品种由单一的灯盏细辛扩大至茯苓、黄芩、野生灵芝、黄连、云木香、玉葡萄、七叶莲、滇红花等30多个,带动了100多户农户走上了中药材的种植之路。
有稳定的药材资源,还要有优良的产品质量。李学胜坚持质量第一,诚信经营。对签订的合同,市场行情发生变化,他依旧按约定价格收购,亏损由自己承担,在种植户和制药企业中树起了良好口碑,省、内外制药企业纷纷与李学胜及他的企业签订了稳定的供货合同,聘其为代理商,中药材专门网站——天地网,也在李学胜的企业里设了信息点,使李学胜及他创办的企业产品销售平台更加广阔。近年来,每年收购药品种类达28种,收购量达三百余吨,产品销往湖南、贵州、浙江、四川、江西等多个省区。
军人军魂添动力,产业路上药材香。目前,李学胜及他创办的公司被云南省药物研究所授予玉葡萄根野生抚育规范化种植繁育基地、省民族彝药种植行业会员单位,省科技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在云南省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大赛荣获三等奖,是所有参赛选手中唯一一个讲中药材种植的退役军人。
17岁当兵,19岁入党,7年军旅淬炼,30年创业之路行稳致远。回望来路,李学胜说的最多的还是在部队服役期间受到的培养和教育。他说:“军魂是我这生中最大的财富,是军人的作风激励着我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