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姚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论述,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事事抓落实的执行力,牢牢守住震灾防范底线。
强化组织领导,压实震灾防范责任。树牢“震情第一”意识,调整充实县抗震救灾指挥部,进一步厘清明晰地震、应急、住建、消防等部门防震减灾“防”和“救”责任链条。成立震情跟踪工作领导小组,修订完善地震应急预案和震情跟踪工作方案,做到组织、人员、责任、保障“四到位”。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适时研究防震减灾工作,每季度召开1次防震减灾联席会议,分析震情形势,压实工作责任。把震灾防范应对准备工作纳入全县季度安全生产大检查内容,发现问题隐患从严从快整改落实,着力提升各级震灾应对处置能力。
强化监测预警,提升震害防御质量。争取投入资金100余万元,实施地震监测山洞区、强震监测区、地下流体井孔观测区提升改造项目,监测条件持续改善。积极争取省州支持配发我县地震预警终端96套,率先在全州实现中小学校“一校一台”全覆盖,投入县财政资金40余万元购置地震预警终端38套,实现幼儿园、医院、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有效覆盖。建成4个基准台、1个基本台、11个一般台,台网建设不断完善,常态化开展巡回检查,仪器运行率、数据完整连续率均达99%以上,精准监测水平明显提升。强化震情跟踪,严格落实会商制度,认真做好地震趋势分析研究,今年10月,2023年云南省中部地区震情跟踪会和楚雄州2024年度震情趋势会商会在我县召开。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减隔震新技术得到较好推广运用。每年开展农村危房改造“回头看”,切实消除农村住房地震安全隐患。
强化科普宣传,增强公众防震能力。深入开展“六进”活动,户均一册发放防震减灾科普宣传资料9万余份,到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地震科普知识讲座26场次。深入开展“地震科普·携手同行”主题活动,培养学校传播师22名,指导各学校开展不同时段地震应急疏散演练,组织推荐“地震科普小小讲解员”2批。建设防震减灾专群结合队伍和宏观观测点,明年至少举办1次“三网一员”培训。组建教官团,扎实开展地震救援“第一响应人”培训,乡镇、行政村、村民小组三级地震应急响应能力进一步提升。建成昙华拉乍们、新街西冲2个地震应急准备示范点,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建设项目、防震减灾主题公园(馆)建设项目有序推进。
强化体系建设,提高震灾应对能力。加强地震应急响应桌面推演和县乡村组户五级联动地震应急演练,着力提高地震应急救援实战能力。建立健全“五分钟启动、半小时集结、三小时投送到灾害一线”的应急响应机制。按照专兼职结合、多部门协同、县镇村联动的原则,组建12支应急抢险队伍。在8个乡镇设立州县物资代储点,与县内企业签署代储协议,确保震后救灾物资就近调拨。县财政投入资金80余万元,采购卫星电话135部,实现村村配有卫星电话目标。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建成应急避难场所3个,全县共有临时避难场所750个38.73万平方米,能基本满足震时居民应急避难安置。加强值班值守,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强化紧急信息报送,确保一旦发生灾情,立即启动应急响应,当好全县各族人民地震安全的“守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