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姚县按照“提质、延链、优形、创牌”的产业发展思路,坚持规模化、专业化、绿色化、组织化、市场化“五化联动”,持续推动核桃、花椒、板栗产业高质量发展。截至2022年末,全县核桃面积165.9万亩,产量4.62万吨,一产7.16亿元,二产25.27亿元,三产1.6亿元,核桃产业综合总产值34.03亿元。全县核桃种植面积居全省前列,楚雄州第一。全县花椒面积41.9万亩,产量4597吨,一产1.44亿元,二产1.9亿元,花椒产业综合总产值3.34亿元。花椒种植面积位居全省前列。全县板栗面积10万亩,产量1.2万吨(鲜果),一产0.8676亿元,二产0.086亿元,板栗产业综合总产值0.9536亿元。板栗产业成了全县除核桃、花椒外的第三大经济林果产业。
一、抓实“两个示范”建优基地
一是抓示范基地。按照“科技引领、打造精品”的原则,高标准建设县级核桃、花椒、板栗提质增效科技推广丰产示范基地9个以上,乡镇示范基地36个以上,年度开展核桃绿色有机认定面积10万亩以上。大力构建“林下种、林中养、林上采、林间游、林边造、林外销”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进一步引导林农打造一批丰产示范基地,形成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基地发展模式和先进典型经验。二是抓“示范树”。坚持县委、县政府主导,以“林长制”为统领,推进核桃树“修剪革命”,分散建设“核桃示范树”。积极动员全县核桃主产区的村“两委”成员、护林员、小组长带头实施核桃修枝整形(密度调整、树干涂白、中耕施肥)措施,促其疏密、降冠、矮化、丰产。努力实现各乡镇在县城至各乡镇主干道沿线周边50米范围内核桃修枝整形实施率达90%。强化各级林长对“核桃示范树”建设的巡查、督导、推动作用,切实做到政府推动、干部带头、以点带面、辐射带动,让群众“学有标杆、干有样板”。
三、坚持“两个创新”推动发展
一是创新基地分类管理模式。根据全县地形情况,划分集中连片平整基地、15度—25度一般坡耕地、生态林3个核桃、花椒、板栗基地类型,实行分级管理、分类经营,突出重点、精准施策。分3年建设期对平整基地由乡镇党委政府推动逐年高标准统一实施,对坡耕地引导动员农户分散自主实施,对核桃生态林进行生态管护,努力实现3年内全县核桃面上提质增效实施率达90%以上。二是创新组织化发展模式。进一步盘清乡镇辖区内因外出务工、搬迁等无劳动力导致核桃无人管护、采摘的地块,积极引导林农将此部分地块托管给有经营意愿的大户,推行“小块并大块”,培育职业农民,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努力实现核桃主产区乡镇每个村民小组明确、培育核桃托管户1户以上,每个乡镇建设核桃托管示范基地不少于2个。组建核桃科技服务公司,成立专业化修剪、采收队伍,开展全托管(大包干)新技术采摘试点,积极探索组织化采摘降本、精细化分类增值、机械化加工增效以及“网格化”管理、产供销一体化等发展路径。
三、突出“两个重点”延链补链
一是抓“初加工”建设。按照2万亩左右建设1个核桃初加工(花椒、板栗)加工站的标准,加速林产品初加工机械一体化集中烘烤点建设。强化64个已建成核桃初加工机械一体化生产线运营,在核桃生产季实行统一规划、动态调控,实现林产品初加工标准化生产,持续解决了林产业链供给端的原料规模和生产标准问题,促进核桃、花椒、板栗初加工生产环节实现优果优价。二是抓“核桃仁”加工。按照“宜果则果、宜仁则仁、宜油则油”的分类加工、分级销售思路,以机器(核桃剥壳机+色选机)+人工(人工剥仁)+冷链(冷库建设)+物流的建设方式,以加工点集中加工和农户家庭分散加工的实施方式,在全县建设核桃仁加工(分类加工、分级销售)示范点15个以上,持续巩固大姚县年产2000吨“水代法”生态制取核桃油项目建设成果,年内推动大姚“水代核桃油”“核桃油饼粕食品(核桃酥、核桃糕)”上市,进一步加快构建核桃“收两月、卖全年”市场供应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