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健全与完善,农村青少年教育关爱与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国及各地出台了一系列关爱保护政策及措施,如政府实施教育精准扶贫、爱心助学行动,学校实行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建立留守儿童之家等,有力地促进了农村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但农村少年特别是留守儿童在成长道路上却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诸如有的心理脆弱经受不住失败和批评、有的无精神颓废沉迷于网络和游戏、有的对传统文化和主流价值观缺乏认同、有的吃不了苦懒惰不爱劳动等。针对这些问题,作如下意见和建议:
一、乡村少年“精神塌陷”的主要原因
一是家庭教育严重缺位。一方面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外出务工,或是少年儿童因就学较早离开父母,许多孩子长时间不能和父母团聚,或成为留守儿童,十天半月或一年半载甚至更长时间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从而导致亲情缺失,心理和性格不健全。使得少年要么缺乏安全感和亲情,不能融入社会,不懂亲情和人间感情;要么心理自卑,自暴自弃,性格孤僻。另一方面是家庭教育缺失,要么因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将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责任直接拋给祖父母,导致家庭教育不力;要么是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法,有的溺爱或教育方法不科学,有的过于纵容,有的听之任之,从而使少年从小精神文化生活不健康,沾染一些社会不良风气、被一些社会负能量浸染,从而滋生一些不良行为习惯。最终导致从小理想信念缺乏,缺乏直面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二是农村文化生活缺乏。不少行政村公共文化设施少,缺少体育运动场地,或是体育场地被移作他用,缺少健身器材,缺少健康有益的活动形式。青少年放学或放假后,没有地方去,更没有地方玩,导致孩子要么在家手机电视,要么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做一些无益于身心健康的事。
三是学校教育被弱化。一方面是片面地强调素质教育而缺乏必要的竞争,导致孩子要么无竞争力,要么缺乏合作与竞争的认识;另一方面社会无限制地介入教育,导致教师无从下手,干劳动怕学生出安全问题受上级追责,上体育搞体能训练怕学生承受不了承担责任,教育学生怕家长有想法去上访等,从而让五育并举的落实效果趋于弱化。
二、对策建议
(一)相关部门要切实高度重视农村青少年健康成长问题,不能仅发文件而不配合学校、家庭、社区做工作,也不能没有相应的保障而一味强化学校职能。地方政府要从领导机构的强化、学校社区人力的加强等方面进行强化指导,加强规划,加快实施。
(二)统筹学校、家庭和社会资源,齐抓共管,形成教育活力。一是加强对家长的培训学习,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二是成立乡村辅导小组,每个或附近几个自然村组建一个辅导小组,有老师和有文化的家长参加,指导学生开展文体艺活动。
(三)加强乡村治理,明确家长对孩子的管理教育责任。一方面是建设美丽乡村,给青少年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另一方面是明确家长的教育职责及管理权限,让家长切实担负起孩子教育的重任。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根,若没有家长的尽心尽责,学校教育无法有效开展和延伸。
(四)科学管理学校,让学校教育即有落实五育并举的时空,也有推进学生素质提升的冲动和保障。同时作为社会相关部门,关心关爱教育但不要给教育添乱,不要增加教育的负担,特别是工作检查不能追求档案资料要多么规范完整,更不要用不客观不公正的观点评价教育,从而真正为教育保驾护航。
(五)加大投入,每个行政村建立一个综合性的活动中心。一个行政村有篮球场、乒乓球台、阅览室、图书室等,并有专人负责管理,平时对村民开放,假期对学生开放。
(六)切实关心爱护儿童少年。一方面是把关心爱护少年儿童相关工作作为相关部门,特别是行政村的考核指标,督促各行政村积极开展工作;二是行政村要切实担负起校外教育的重要责任,比如对于辍学儿童和违纪儿童,以及学校管理中的问题引导,行政村和学校要联手担负起责任。可以组织有爱心的村民成立帮扶小组,经常开展一些有意义道德实践活动,组织他们多参与一些集体活动,帮助他们辅导功课,真心关爱他们的生活困难等。
总之,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和扶贫政策的实施,农村必将发生根本性变化,农村每一名少年儿童也将会享受更良好的社会成长环境,得到更好的关爱,必将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