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大姚县人民政府
首页 >> 新闻信息 >> 乡镇快讯 >> 正文

警惕“掰猜减”儿童用药成为儿童成长路上“拦路虎”

日期:2021/01/09   作者: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

儿童的身体是脆弱的,不经意间就可能感冒、发烧等等。而目前儿童药品种类少、存在滥用成人药物、滥用抗生素等情况,一些儿童开始患有能治愈的疾病,却因为没有规范让儿童服用药物,采用“掰猜减”的方式行之而导致病情加重、不可逆转、甚至死亡。儿童用药的种种现状警醒着我们广大医务工作者一定要正视儿童用药的安全,从意识和行动上尽可能的防止在儿童用药上发生事故。

总结在基层临床岗位上的经验,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一是儿童药品投入高导致儿童药品稀缺。

自2010年至2020年,虽然国家从医保方面实现了几次儿童用药的扩充和管控,儿童用药品种数扩充达540余种,而且品种也在继续扩充,但基层儿童用药仍存在种类少,价格高的现象。如我院,目前现有常用儿童专用药共13种,分别是头孢克肟颗粒、阿莫西林颗粒、小儿氨酚烷胺颗粒、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利巴韦林颗粒、小儿化食口服液、小儿咳喘灵颗粒、清宣止咳颗粒、对乙酰氨基酚混悬剂、布洛芬混悬剂、涩肠止泻散、小儿咽扁颗粒、小儿热速清颗粒。在近几年的药品网采计划中分析发现,计划有,网采也能上,但最后因配送企业配送不出来而导致撤单爽约。是不是因为儿童用药因在制造工艺和原材料上要求甚高,导致儿童用药价格普遍偏高,制药企业效能下降,从而导致市场供应短缺?

二是儿童用药临床病例积累少导致药品说明不完善

我院2020年门诊就诊人数约24582人次,其中儿童约7856人次,基层卫生院对儿童临床病例上不仅在数量较少,病种也较单一,主要集中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荨麻疹、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等常见病例上,从而也导致医生对儿童用药上缺乏经验,导致儿童用药的规范不够。因为品种少,医生只能根据儿童体重、药品说明书提示、用药指南等情况,将能用于儿童的成人药品计算后酌情减量给儿童服用。因为没有儿童专用剂型,很多药品都需要用剪刀或手掰,这不仅不卫生,也很难做到剂量准确。

通过“掰猜减”的方式解决儿童用药需求,这样不仅难以保证儿童用药安全,还因随意掰药改变了一些药物的原有剂型,导致药效降低、毒副作用增加,从而质疑药物疗效。

三是“病急乱投医”导致滥用药物

儿童滥用药物情况也较多。为使儿童尽早解除病痛,一些孩子家长会带病急乱投医,有时可以听到条件好的家庭一天之内带着孩子看了中医看西医,看了卫生室、卫生院、私人诊所、县医院、甚至州医院,最后药物多得都不知该吃啥药,孩子病情也未见好转。

家长因心里着急而强烈要求医生给孩子多用药、用“好药”,甚至绑架医生进行输液、超规范使用抗生素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有的父母为了追求“放心”心理,而让孩子重复做着各种不必要的检查。

每年就诊的孩子中有1/2的家庭存在把抗生素当成所谓的“消炎药”“万能药”的“习惯”。孩子头疼脑热就给孩子使用抗生素。这也是导致抗生素耐药的产生。

结合以上情况,在儿童用药方面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1、建议国家应鼓励儿童药品的研制并保证实现国家基本儿童药品的持续性供应。

这样既能保证儿童药品不断向着高安全性、副作用少的方面发展,也能让保证生产厂家实现可持续性发展,让儿童药品至少实现不断供。

2.建议医保不断拓宽、规范儿童用药品规,引导儿童用药品种不走商业化。

儿童药品这几年出现一种现象,换了产家换了名称价格就成倍增长,网采零差率的价格比药店贵的现象,如云南白药生产的“参苓健脾胃颗粒”,公立医疗机构常使用疗效好、价格便宜、能走医保报销的基本药物,医保的规范化也会引导药品的商业化趋势。

3.理性增加儿科医生数量,规范儿童用药

自2015年1月起,国家为了扩充院前急救和儿科医生的空缺,实行了加试,但在基层卫生单位无法做到儿科医生的配置,更无专门儿科的设置。我院至今也仅只有1名注册儿科的医师。只有经过儿科的专业学习,才能更为规范对儿童的使用药物进行诊疗。

3.加强大众的儿童合理用药宣传

对儿童家长及社会各界普及儿童用药知识,开展儿童用药安全讲座等方式,告诉父母懂医懂药、规范用药、合理用药,尽可能的减少因家长错误指导儿童用药造成的问题。

  1. 加强儿童药品监管力度

为保证儿童药品的质量问题,应加强儿童类药品监管力度,针对儿童药品来源渠道进行规范,生产产家应检尽检,取消免检程序,及时更新儿童药品使用说明书。如:2012年及时更新尼美舒利颗粒使用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