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滇中腹地的大姚县桂花镇,一幅“彩线交织绘振兴”的画卷正徐徐展开:“桂花表妹”彝绣工坊里,绣娘们怀抱幼儿围坐,指尖翻飞间,一缕缕彩色丝线来回跳动,渐渐形成一幅幅颇具民族特色的图案;电商直播间中,非遗传承人手持绣品,向网友讲述千年彝绣焕新的故事。
近年来,桂花镇以党建引领为抓手,构建“党组织+企业+合作社+绣娘”联结模式,将“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走出了一条“守着娃、绣着花,幸福生活进万家”的乡村振兴特色路径。
一、党建引领赋动能,织密产业发展“组织网”
桂花镇党委深知,传统彝绣要从“家庭副业”升级为“富民产业”,必须破解组织松散、市场薄弱等难题。为此,镇党委于2020年率先成立“彝绣产业发展联合党支部”,由镇党委书记担任链长,串联起龙头企业、合作社、个体工商户等9家市场主体,形成“组织共建、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协作机制。
党委牵头强组织。镇党委组建刺绣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全镇彝绣产业发展工作。逐一摸排统计各村(居)委会绣女基本信息、刺绣技艺,建立全镇绣女资料档案库。截止目前,组建镇级绣女组织架构1个,负责全镇绣女信息采集及管理,村级绣女组织架构9个,分别明确1名党员绣女负责本村绣女信息采集与管理。
利益联结稳增收。先后引进大姚县咪依噜民族服饰有限公司、大姚纳喜文化创意开发有限公司、“桂花表妹”彝绣工坊等企业,创新“三保一分红”机制:企业保底价收购、合作社保技术指导、党支部保销售渠道,利润按“企业30%+合作社20%+绣娘50%”分配。2024年全镇彝绣总产值达259.22万元,带动绣娘人均增收6000余元。
阵地前延拓覆盖。在9个行政村设立“党员彝绣服务站”,每个村由1名党员绣女担任联络员,为各村绣娘提供订单对接、物料配送、质检回收“一条龙”服务,把分散的绣女集中组织起来,共同应对市场风险、打造品牌。
二、党员先锋作示范,绣出共同富裕“同心结”
在彝绣产业发展中,党员始终是挺立潮头的“领头雁”。桂花镇桂花社区党员李桂兰,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这位“80后”彝族党员,从一个爱绣花的彝族小姑娘成长为中国民族服饰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州级彝绣非遗传承人,从事彝绣事业近30年,书写了“一根绣针带富一方”的动人篇章。
“破冰者”的担当。彝山有大美,布上绽山花。李桂兰和很多彝家女子一样,从小“一学剪二学裁、三学挑花绣布鞋”,将真挚浓烈的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绣在布上、缝在服饰上。凭着过人的天赋和刻苦的钻研,李桂兰的刺绣技艺在大姚绣娘中出类拔萃,多次担任州级、县级彝绣技能培训授课教师、绣娘评选活动和民族服饰展演比赛评委。作为党员,李桂兰的心中一直有一个带动家乡妇女同胞增收致富的信念。2023年,李桂兰回到家乡桂花镇,创办了“桂花表妹”彝绣工坊。工坊创办初期无人问津,她就挨家挨户动员,首创“带娃上班、按件计酬”弹性工作制,设立“妈妈工坊”,成功吸引首批32名留守妇女加入,至今已有200余名绣娘。
“传承者”的突破。作为彝绣非遗传承人,李桂兰对家乡桂花独有的“帖布绣”情有独钟。可帖布绣的绣制过程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精确度,还需要绣娘具备一定的创作灵感和技巧,因为每一个小细节的变化都会影响到最终的效果。但桂花的绣女常年生活在山区,与外界接触较少,大多数靠传统的经验和技艺缝制绣品,在绣品上呈现思维不活、构思不细、配色单一,缺乏创意,绣品难以接轨现代审美潮流。于是,李桂兰自费带领骨干绣女到昆明、大理等地的绣品店参观,为绣女们开阔眼界、寻找灵感。
“播种者”的情怀。作为一名党员,李桂兰始终不忘“传帮带”使命。她通过1名师傅带5名徒弟的方式,对失传已久的和濒临失传的彝绣工艺进行研究、抢救和保护,使桂花镇彝绣的帖布绣、锁边绣得以全面系统地传承;她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彝绣骨干参加县级、州级的培训班,联合云南纳喜文化创意开发有限公司等专业机构到马茨、大村、桂花社区自必左小组等绣娘较多的村组开展培训,2024年和2025年已培训绣娘100余人次。
三、创新攻坚谋发展,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
面对市场竞争加剧、消费升级等挑战,桂花镇彝绣产业以“守正创新”为内核,打出高质量发展“组合拳”。
技能提升筑根基。针对传统彝绣色彩单一、应用场景有限等问题,“桂花表妹”彝绣工坊依托大姚县咪依噜民族服饰有限公司、云南纳喜文化创意开发有限公司组建技术攻坚小组,开发出“三新”工艺——植物染色新技法,使绣线色牢度提升60%;“双面异色绣”“动态光影绣”新针法,提高绣品的美观度;可拆卸彝绣配饰新模块,让传统纹样走进现代服饰。
设计创新拓市场。在一次次的技能培训、彝绣比赛和年复一年的实践中,桂花的绣娘们发扬工匠精神、原创精神,挖掘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符号,同时将彝绣元素与现代时尚元素糅合,让彝绣产品成为大众更易接受的新时尚。彝绣工坊还结合市场需求,推出“彝绣+”跨界产品,从最初的服饰、鞋子、包头、围腰、马甲、枕头、挎包、荷包、钱夹,到如今的彝绣封面笔记本、头饰、耳饰、蓝牙耳机套、车载香囊等潮流单品,大大丰富了绣品种类,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渠道融合增效益。构建“线下体验+线上触达”立体网络。县级层面,积极组织推动彝绣企业“走出去”,依托南博会、文博会、慈博会等大型展会,让带有彝绣元素的服饰走进上海时装周、北京时装周、纽约时装周。镇级层面,“桂花表妹”彝绣工坊与云南艺术基金、楚雄州民族艺术剧院以及省外绣品销售企业签订了订单合作协议,2025年已获得2000余份订单支持。新媒体层面,借助中智集团帮扶,搭建彝绣直播间,依托抖音、快手等知名电商平台和“网红”直播带货,多渠道宣传展示桂花彝绣品牌。
四、绣品生金映初心,织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飞针走线织锦绣,指尖技艺促增收。如今的桂花镇,彝绣产业已实现“三个转变”,成为促进全镇经济发展和留守妇女增收的“家门口”产业。
从分散生产到集群发展转变。引进彝绣龙头企业2家,彝族刺绣协会1家、创立彝绣工坊1个,有彝绣个体工商户6户,吸引全镇800余名绣女加入,实现抱团发展、订单变现。
从“单打独斗”到品牌输出转变。绣娘合作的“纳苏”彝绣品牌通过“非遗+科技”“非遗+时尚”模式,与国际奢侈品牌合作,产品远销海外,2024年营业收入突破3500万元,带动品牌旗下绣娘人均年收入达3万元以上。
从单一卖产品到旅游文化赋能转变。把彝绣展厅和彝绣特色民宿建在百草岭山脚下,依托省级体育旅游精品赛事——百草岭登山大会,向各地游客推介彝绣产品,将赛事活动带来的“流量”转化为彝绣产业发展的“增量”,今年来,百草岭文体主题旅游线路年均接待游客10万人次。
结语
“阿姐,你今天绣的新花样真好看!教教我呗!”“阿妈,今天绣完花给我做小炒肉吃!”如今的“桂花表妹”彝绣工坊里,每天都充满了欢声笑语,热闹非凡。望着围坐在火塘边飞针走线的妇女和院子里追逐嬉戏的娃娃,李桂兰常想起入党时心中默默许下的誓言:“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一根绣针,连起了千年文脉与当代生活;十指春风,绘就了乡村振兴的锦绣画卷。在桂花这片孕育神奇彝绣的土地上,朵朵“幸福花”正迎着新时代的朝阳,绚丽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