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节气到,仓谷丰廪时。清晨的山腰雾气还未散尽,大村的百亩稻田已铺满金光。稻穗垂首,秋风过处荡起层层金浪,空气中弥漫着新稻的清香。古村落塔苞谷么村静静伫立山腰,宛如母亲守望着这片滋养世代的土地。
“大村的汉子们,放水捉鱼割稻了!”村书记邹学聪的吆喝声划破晨雾,家家户户应声而出。男女老少提着网兜、水桶、扛着镰刀,说说笑笑走向田间。
稻花香里说丰年。稻花鱼在浅浅的水中欢快游弋。村民们赤脚蹚入泥泞,弯腰俯身,双手在水中仔细摸索。鱼儿灵动,不时从指缝溜走,溅起朵朵水花,引起一片嬉笑惊叫。村民高高举起还在摆尾的稻花鱼,脸上写满自豪。稻花鱼经过两个多月的稻田滋养,肉质紧实、味道鲜美,已成为大村“稻+”生态种养模式中最生动的一笔。
稻浪千重收割忙。稻田另一边,收割正忙。这里没有机器的轰鸣,只有镰刀划过稻秆的唰唰声,和人们轻快的交谈声。妇女们头戴遮阳帽,弯腰俯身,一手揽过稻束,一手挥动镰刀,动作熟练而轻柔。她们小心地将割下的稻谷整齐放倒,生怕碰落一粒饱满的谷穗。眉色间是掩不住的喜悦。男子们紧随其后,将晾晒片刻的稻把抱起,在打谷机上有节奏地拍打脱粒。金黄饱满的谷粒欢跳着落入机器中,很快便被装袋、扎口,一袋袋沉甸甸的稻谷扛上肩头,用摩托车载回家中。他们扛起的不仅是丰收的成果,更是一家人来年的希望与踏实。
金风玉露相逢时。日落西山,炊烟升起。油炸稻花鱼的滋滋声诱人垂涎。最简单的烹饪方式,却最是人间至味。自家冬日酿造的醇香早已斟满,彝家人唱起豪迈的祝酒歌,围着火堆,跟随三弦的明快节奏,手拉手、肩并肩,跳起左脚舞,脚步欢快,笑声朗朗,心跳与火焰同频,共同庆祝今年的丰收喜悦。
在这幅传统农耕画卷的背后,是科技赋能与政策引领带来的现代农业变革。镇长李建华说道:“粮食,国之大者。农业立镇是我们遵循的根本方向。今年全镇大力推广实施稻鱼综合种养项目,实现了资源高效利用、一水两用、一田双收。”今年桂花镇在大村建成320亩水稻种植科技示范展示基地,覆盖7个村民小组154户种植户。通过推广优质品种楚粳54号,实施无人机飞防、病虫害综合防治,并实行统一育秧、统一移栽、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统一水浆管理,实现了种植成本的显著降低。“每亩成本较之前节省565元,”,“而‘稻鱼共生’模式更使每亩额外增收1200余元,真正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月亮爬过山梁时,火堆仍旺。稻谷的清香混着烤鱼的焦香,醉了桂花的秋夜。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这稻与鱼的相逢,人与地的相守,传统与创新的相融,共同酿成了这个秋天最醉人的美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