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云丽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大姚红色文化、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提案很好,充分体现了您对学校教育的关心和期望,对推进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与很强的参考价值。同时也指出了目前我县教育系统在推进“红色文化、民族文化进校园”教育工作中存在的短板,感谢您对我县教育事业的关心与支持!县教育体育局作为牵头单位,主动局与县党史办、县民宗局、县财政局对接,共同研究商讨解决方案,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明确教育内容。我县历来高度重视在学校教育工作中融入红色文化和民族文化教育,坚持认真贯彻落实《大姚县委关于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和《云南省教育厅等四部门关于做好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文件精神,印发了《中共大姚县教委工作委员会关于在青少年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实施方案》、《大姚县教育系统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七进”活动实施方案》。一是把红色文化、民族文化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二是把红色文化、民族文化融入教学内容。严格按州委要求征订党史学习教材《中共楚雄历史常识读本》,征订云南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系列教材:《童眼看云南》(一年级)、《游走彩云南》(三年级)、《源远流长话云南》(四年级)、《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四年级)、《云南历史文化探究》(七年级)。把党史学习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课纳入中小学思想政治课、地方课统一安排课程,排入课表,并开足课时,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民族政策常识、民族理论常识和民族团结进步的教育。任课教师有教材、有教学计划、有教案,学生有科书、有读本,确保了全县学校党史学习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课正常开展。同时,还邀请全县实职处级及以上领导干部进中小学校讲思政课和党课,自党史学习教育启动以来,共邀请实职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进中小学讲思政课或作形势政策报告20余场次,听讲师生6400余人次。三是把七街寅阶小学打造全省标杆红色示范小学。七街红色村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为充分发挥七街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与功能,2021年9月,经县政府第6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计划用3年的时间把七街寅阶小学创建为省级红色示范标杆学校。学校按照方案,围绕“确立特色—打造特色—彰显特色”的思路确定了三步走的目标任务,以“铭记光辉历程、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爱国情怀、培育时代新人”为办学理念,传承红色基因,突出红色文化办学特色,全力打造省级红色示范标杆学校。建成后,七街寅阶小学将是全州唯一一所红色小学,将成为全省有影响的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成为宣传大姚红色文化的又一张重要名片。至今已吸引逾万名党员、干部和群众到学校参观学习,接受党史学习教育;大姚一中、金碧小学、楚雄师院附小等越来越多的县内外学校组织青少年学生前往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二、关于丰富教育方式。各学校因地制宜,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和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一是全面开展“从小学党史·永远跟党走”学习实践活动。采用唱红歌、主题演讲、青少年读书会、党史知识竞赛、专题文艺展演、组织党史志愿讲解等丰富多彩的形式,传递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最强音。二是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寓教于乐、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组织广大师生积极参加省州民族团结教育展示活动的征文、体育、摄影、绘画、舞蹈、民族文化传承、教案设计、说课等项目比赛,弘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三是推出“我们的节气”系列文化活动和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插花、赛装等传统节日民俗文化活动等,弘扬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是利用课余活动、班会、团队活动、社会实践、墙报板报等方式,营造各民族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团结友爱氛围,并定期表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先进班集体和个人。
三、关于聘请社会化师资。针对现有师资力量不能满足学校开展“红色文化、民族文化”教育的问题,我们主要是通过“两个一批”的方式进行解决。一是组织培训一批。通过“国培计划”、“省培计划”、“校本培训”等培训,鼓励、动员教师积极参与“四史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民族文化教育培训,培养一批红色文化、民族文化教学名师和学科骨干。二是面向社会聘请一批。按《大姚县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实施方案》要求,学校充分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开展红色文化、民族文化教育,课后活动一般由本校教师承担,但在学校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也可引入校外优质资源,聘请退休教师、具备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员、民间老艺人或志愿者等优质师资,共同做好课后服务,弥补域内优质教师资源不足的学校开教育活动。如昙华、桂花、三台等中小学聘请校外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民间艺人为兼职教师,定期到校开展彝族文化教育活动。
四、关于多措解决教育经费。一是关于资金来源。各学校用于红色教育、民族教育的经费主要来源为学校公用经费。县教育体育局也积极向上级争取教育经费,近3年来共争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学校创建试点学校补助资金”80万元,主要用于教师培训和民族教育特色教学仪器设备配备。二是您在提案中提出“在政府年度财政预算中编制校园开展有关活动、竞赛评选、校外感觉教育经费”,“通过李一平教育基金会等社会爱心人士和企业捐赠解决部分活动经费”的问题,经与县财政局对接,因县财政十分困难,无法将这一部分资金纳入县财政预算;李一平教育基金会资金属于优秀贫困学生奖励、资助资金,有严格支出标准,不能用于其它支出;而爱心人士和企业捐赠,主要是以书包、衣服、学习用品等物品形式捐赠。三是在以后的教育活动中,县教育体育局将引导学校,利用好现有教育经费和教师资源,最大限度开展好教育活动。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吸纳您的建议,全面加强红色文化和民族文化教育。一是进一步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加强红色文化教育和民族文化教育。加强优秀红色文化、民族文化教材建设,建议由党史办牵头,组织专家编写符合大姚县情,能反映时代特征、适合学生接收特点的教材;探索创新红色文化、民族文化教学方式方法,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趣味性。二是进一步拓展载体,提高吸引力、感染力。加大优质资源整合力度,依托新媒体技术丰富红色文化、民族文化的育人渠道,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三是进一步加强科学研究,突显实效。深入挖掘红色文化、民族文化的现代价值,发挥教育系统的科研优势,针对传承与创新、文化自信与融入世界等重大理论问题进行深入解读阐释,组织力量推出一批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成果,促进传承与弘扬工作的内涵式发展。
再次感谢您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大姚县教育体育局
2023年4月19日
上一条:对政协大姚县十届二次会议第39号提案的答复 |
下一条:对政协大姚县十届二次会议第40号提案的答复 |
主办单位:大姚县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大姚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地图
地址:大姚县金碧镇金平路政务中心 联系电话:0878-6222279
滇ICP备05001067号 网站标识码:5323260002 滇公网安备 532326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