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全县上下牢记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的精神,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工作提出的 “一个跨越、三个定位、五个着力”重要指示,大力弘扬“跨越发展、争创一流;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精神,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各项工作扎实有力、成效明显,1-11月,全县经济呈现平稳发展、总体趋紧的态势。
一、1-11月主要经济行业运行情况
1.工业经济平稳增长。1-11月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2.2亿元,同比增长19.6%,比全州平均水平11.3%高8.3个百分点。(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841048万元,同比增加170394万元,增长25.4%。(2)规模以下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43516万元,同比负增长21.4%。12类主要工业产品中,呈现出“九增三减”的情况,多色印刷品、纸制品、自来水生产、砖、商品混凝土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41.1%、31.3%、20%、34%、50.1%;精矿含铜、棉纱、蚕丝同比分别下降10.9%、7.4%、95.1%。
2.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1-11月,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同比负增长23.3%,比全州平均水平1.9%低25.2个百分点;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完成11.7亿元,同比负增长65.3%;5000万元以下项目投资完成45亿元,同比负增长12.1%;房地产投资完成6.3亿元,同比增长65.1%。
3.市场消费持续活跃。1-11月,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5816.8万元,同比增长11.5%,比全州平均水平10.8%高0.7个百分点;其中批发业同比增长14.8%,零售业同比增长12.1%,住宿业同比增长13%,餐饮业同比增长17.4%。
4. 市场物价保持平稳。1-11月,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累计上涨2.3%,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累计上涨1.7%,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累计上涨1.5%,保持了市场繁荣的合理涨幅。八大类商品均呈现六升二降态势,其中:食品烟酒类上涨3.8%,衣着类上涨3.5%,居住类上涨2.5%,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5%,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0.5%,医疗保健类上涨4.9%,交通和通讯类下降0.7%,其他用品和服务下降0.1%。
5.财政金融运行平稳。1-11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53171万元,完成预算数58594万元的90.7%,同比减收342万元,下降0.64%。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233459万元,完成预算数253195万元的92.2%,同比增支9315万元,增长4.16%。1-11月,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878718万元,同比负增长1.69%;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660124万元,同比增长6.88%。
6.招商引资成效显著。1-11月,全县纳入统计的在建项目共170个,实际到位州外资金147.04亿元,完成州政府下达我县全年责任目标146.68亿元的100.2%,比上年同期122.23亿元增长20.3%;省外到位资金98.07亿元,完成州政府下达我县全年责任目标97.12亿元的100.98%,比上年同期80.93亿元增长21.2%;产业类项目到位资金112.46亿元,占实际到位州外资金的76.5%。
二、经济运行中显现的困难
1.固定资产投资支撑不足。全县重大项目储备少,新开工项目支撑不足,存量小,完成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任务压力大。与去年同期相比,2019年全县在库项目302个,比去年同期383个减少81个,其中5000万元以上减少18个,5000万元以下减少62个,房地产项目减少1个。
2.财政刚性支出需求大。因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落地实施,全县1-11月税收税入持续下降,特别是重点税源行业电力、建筑、房地产、制造、采矿、卷烟批发、电信业税收收入均处下降趋势,而全县民生支出配套及重点项目建设资金需求量较大,新增支出迅猛,现有财力与社会发展需求矛盾突出。
3.第三产业对县域经济的支撑作用不明显。服务业发展水平低,企业整体规模小,新兴服务业发展滞后,限上服务业企业成长不足,对全县经济引领作用较弱,第三产业过度依赖“财政八项支出”拉动的状况未能得到根本性好转。
4.自然灾害对农业农村经济影响深远。今年初春到仲夏我县遇严重干旱,对大春农作物、核桃、花椒、蚕桑、水果等产业发展都带来了较大影响,进而影响相关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自去年三季度后发生“非洲猪瘟”以来,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异常严峻,规模养殖比重下降,畜禽养殖增产增收压力倍增。
三、下步工作建议
1.抓项目要素保障,补齐发展短板。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引擎,抓住项目前期、审批、建设、服务四个关键环节,以重点在建项目、重点新开工项目和重点前期工作项目为抓手,充分发挥投资拉动的带领作用。充分挖掘县内现有资源,特别是要谋划一批长短结合事关全县发展的项目,重点做好项目的规划、包装工作,千方百计吸引民间投资参与项目建设,尤其要加大美丽县城、特色小镇、文化旅游业(红色旅游)等重点行业的多种合作和开发;县内要素保障部门要积极主动研究项目审批、推进过程中的存在问题,切实解决重点项目建设保障难问题,吸引社会民间资本投资意愿,为2020年的工作开好局起好步。
2.抓特色农产业效益提升,促进农民增收。围绕“稳粮烟、创品牌、促增收”的发展思路,以创建核桃产业示范县为契机,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三品一标”认证管理,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农业综合效益,要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3.抓稳增长政策贯彻落实,促进工业经济良性发展。按“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要求,把工业发展落实到产业链、园区、企业和项目上。贯彻落实好减税降费、“过桥资金”、阶段性降低“五险一金”缴费比例、“放管服”改革等政策措施,突出绿色食品加工、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和健康产业等重点,围绕解决企业融资难与银行贷款难、就业难与用工难、供地难与用地难并存问题,解决政策含金量和可操作性,实实在在体现政策的刺激和“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4.抓现代物流产业建设,促进消费市场健康发展。以贯彻落实省降低企业物流成本、鼓励物流和快递企业加快发展的契机,深入实施“互联网+”, 建立农产品销售网络和信息服务网络,加快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项目,扶持、培育、壮大一批农村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形成“企业+合作社+农户”的销售模式,同时做好产销对接及快递物流相关补贴政策落实。
5.抓统计基层基础,准确反映发展成果。统计工作是各级党委、政府科学决策与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和工具,要进一步贯彻执行我县《关于深化统计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统计数据真实性的实施意见》,建立起政府综合统计为主,乡镇、部门统计全力参与的“大统计”格局。部门要加强对所属行业统计工作的指导,督促本行业所属统计对象加强统计基础工作,充实统计力量,规范统计行为,保障数据真实准确,确保综合统计数据和部门统计数据的衔接,准确、真实、及时地反映县域经济发展成果。
文章附件(点击下载):
上一条:大姚县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城乡居民收入影响情况分析 |
下一条:大姚县1-10月经济运行总体平衡 |
主办单位:大姚县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大姚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地图
地址:大姚县金碧镇金平路政务中心 联系电话:0878-6222279
滇ICP备05001067号 网站标识码:5323260002 滇公网安备 532326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