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大姚县人民政府
首页 >> 公开信息内容

关于举全镇之力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的实施意见

索 引 号:115323260151757350-/2021-12263548 公文目录:乡村振兴 发文机构:大姚县政府办 主 题 词: 发布日期:2016年03月08日 文  号: 标  题:关于举全镇之力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的实施意见

中共新街镇委员会   新街镇人民政府

关于举全镇之力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的实施意见

   

各村(社区)党总支,各村(居)委会,镇属各办公室、服务中心(所):

为深入贯彻《中共大姚县委 大姚县人民政府关于举全县之力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大发〔20159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凝聚全镇上下和社会各方力量,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有效的行动,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我镇到2020年与全国全省全州全县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进一步明确扶贫开发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及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省州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贫困地区跨越发展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为核心,以区域发展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路径,紧扣脱贫、摘帽、增收为重要目标,瞄准建档立卡贫困对象,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安居工程、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素质提升、金融(小额信贷、互助资金)支持六个到村到户项目。实施基础设施改善、特色产业培育、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社会事业发展、整乡整村整体推进、生态建设六大工程。健全投入增长、项目资金整合使用、“三位一体”大扶贫、考核退出激励约束机制、社会扶贫机制、“挂包帮”驻村帮扶、信息动态管理七项机制保障,确保全镇贫困人口2020年如期脱贫,与全国全省全州全县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二)主要目标。按照与全国全省全州全县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以镇村组为单位分年度制定到村到户扶贫攻坚计划,确保到2020年实现脱贫、摘帽、增收三个目标。脱贫,即全镇2601名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基本消除绝对贫困;摘帽,2016年摘掉贫困村、贫困村民组帽子,分期分批实现2个贫困行政村全部摘帽,41个贫困村民组出列,确保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到2020年达到1万元以上。

(三)具体目标。全镇实现贫困行政村摘帽,贫困发生率控制在3%以内。贫困行政村、贫困自然村和贫困户实现“988”目标。即:

1.贫困行政村实现9有:有硬化的通村公路,有特色增收产业,有较好的生产生活条件,有良好的基本公共服务,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村集体经济,有合格的办公活动场所,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有一套民主管村的好制度。

2.贫困自然村实现8有:有进村入组公路,有安全保障的生产生活用水,有稳定的增收致富项目,有硬化的村内道路,有硬化的活动场地或活动室,有广播电视宽带信号覆盖,有一批会经营懂管理的致富带头人,有优美整洁的村容村貌。

3.贫困户实现8有:1套安全适用住房,有安全卫生的人畜饮水,有1口沼气池或节能灶,有1个卫生厕和新式畜厩,人均有1亩以上保浇保灌的基本农田地,人均有1亩经济林果或经济作物,年人均有1头(只)商品畜出售,年人均有粮食300公斤以上。

二、瞄准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六个到村到户项目

瞄准建档立卡贫困户,推行精准扶贫六个到村到户项目,实现贫困户有增收的产业、有安居的住房、有发展的基础、有基本的保障、有致富的技能、有资金支持。

(一)产业扶持到村到户。因地制宜加快特色产业扶持发展,实现“镇有主导产业、村有优势产业、户有增收产业”的产业发展格局。坚持产业扶持到村到户,每个贫困村有12个产业发展项目,有条件的贫困户有1个增收项目,推进“一村一品、多村一品”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贫困农户与龙头企业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贫困农户在特色产业发展中增收致富。

(二)安居工程到村到户。2015年—2019年,平均每年实施农村(D级)危房改造380户以上,达到1893户。优先完成2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任务,逐步消除贫困村无房户、危房户。五保户实现集中安置、集中供养,无建房自筹能力的特困户住房问题分批得到解决。

(三)基础设施到村到户。确保到贫困村的公路路面硬化全覆盖,20户以上贫困自然村通公路,村内户外道路路面硬化率达85%以上,达到镇有客运站、村有招呼站。全面建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体系,确保贫困群众都能喝上方便、安全的饮用水。实施五小水利工程,实现贫困群众人均至少有1亩旱涝保收农田地。全面提升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确保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贫困村实现户户通电话、通宽带。

(四)社会保障到村到户。确保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五保供养制度和临时救助制度全面落实并进一步完善,逐步实现贫困群众户户有社保,贫困地区合作医疗参与率达98以上。健全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乡()有达标卫生院,村有卫生室。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确保乡()有文化站,村有文化室,户通广播电视。

(五)素质提升到村到户。贫困村幼儿入园率大幅提升,适龄儿童都有学上。“雨露计划”深入实施,对贫困村初中、高中毕业后未能升学,但有培训和就业愿望的贫困家庭学生实行100%的职业技能培训,并积极推荐就业,确保贫困户户均有1人接受职业教育或技能培训。农村科技培训和新型农民培养到村入户,争取每户贫困户掌握12项实用技术。

(六)金融支持到村到户。实现贫困乡镇金融机构全覆盖和金融服务覆盖贫困村,金融服务贫困村贫困户的服务更加广泛、服务水平明显提升。深入开展“信用村、信用户”创建活动,扶贫贷款条件进一步放宽,贴息贷款规模逐年增加,解决贫困户申贷满足率不高问题。针对贫困群众的扶贫金融产品更加丰富,贫困户一定期限一定额度的免抵押担保、基准利率放贷、扶贫资金贴息、风险金补偿等小额信贷政策在贫困村、贫困户实施力度加大。支持扩大贫困村发展互助资金力度。

三、聚焦贫困村委会,实施六大工程

聚焦以碧么、大古衙村委会为核心,大力实施七大工程,精准解决特困地区扶贫开发中的突出问题。

(一)实施基础改善工程。推进以水、电、路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一批与贫困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公益性项目。加快贫困村道路硬化建设。加强基本农田水利配套建设,突出“五小”水利建设和抗旱应急工程建设。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提高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构建集镇供水到村到户的饮水安全保障体系。加快推进电视电话户户通、广播村村响和宽带进家庭工程,大力提高贫困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

(二)实施产业培育工程。完善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区域规划,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的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科技示范区、优质种业基地。特别是百合、山药、魔芋种植,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引进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增产增收。加快农产品市场体系、流通网络和产地市场建设。运用“互联网”提升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大力发展旅游扶贫。

(三)实施培训转移就业工程。加大劳务输出培训力度,统筹农民工职业培训、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等,开展订单培训、定点培训、定向输送,促进贫困户新生代劳动力进城进园就业,自我发展创业,提高培训转移就业实效。

(四)实施社会事业发展工程。实施贫困地区扶贫线和低保线“两线合一”工作,逐步把低保线提高到扶贫线标准,对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的贫困人口实行应保尽保,通过社会保障实施政策性兜底扶贫。认真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保障水平。开展大病保险,实现贫困人口大病救治全覆盖。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贫困人口脱贫,使因病致贫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强化民政、工会、残联、妇联、红十字会的救助职能,完善临时救助制度,加大留守儿童、留守老人、重度残疾人生活保障力度。坚持扶贫先扶智,促进贫困地区就业均衡发展。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巩固提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加大贫困地区学校硬件建设和师资培训力度,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加快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计划生育服务站建设,加强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严格执行和落实计划生育政策,优先扶持计划生育贫困家庭脱贫。加强文化惠民扶贫工程建设,广泛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五)实施整体推进工程。以整村为单位,整体规划整体推进,实现整体脱贫。以碧么、大古衙村委会为整村整体推进的优先区域,优先安排,重点推进。采取扶贫“大会战”和结对帮扶的模式,促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整体脱贫。

(六)实施生态建设工程。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严格执行环评制度,促进贫困地区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快治理生态突出问题。加强农业污染源防治,积极引导规模化、集约化畜禽养殖,提高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推进生态村、生态乡镇建设,实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加大贫困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水土保持、公益林保护等重点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力度,加快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把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统一起来,把改善生态环境与增加贫困群众收入结合起来,持续开展造林绿化,确保山区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

四、创新八项机制,增强扶贫攻坚动力

(一)主动争取财政扶贫资金。积极争取财政扶贫资金投入稳定增长,加大扶贫信贷投入,确保每年扶贫贴息贷款稳定增长,确保每年小额信贷规模高于往年达到800万元。

(二)加大项目资金监管机制。坚持和完善扶贫项目资金使用公告公示制度,加大人大监督、审计监督、群众和社会监督,严惩任何形式的挤占挪用、虚报冒领等违纪违法行为。

(三)创新“三位一体”大扶贫工作机制。健全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加强与州县挂钩扶贫单位衔接,畅通社会帮扶资金投入渠道,多渠道、多形式吸纳社会团体、社会组织、爱心人士、企业等扶贫募捐资金。充分发挥贫困群众参与扶贫开发主体作用,坚持自力更生、投工投劳,多元化筹集资金。

(四)创新考核、激励机制。制定镇、村委会领导班子和干部职工经济社会发展考核办法,对镇、村干部实行脱贫实绩考核,提高在综合考核中的权重,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评价、领导干部任用、村委会换届选举候选人的重要依据。健全贫困村委会退出机制,从2016年开始,分年度、分批次推进贫困村委会、村民组脱贫摘帽工作。建立贫困村委会脱贫摘帽激励机制,对实绩突出的干部,给予表彰并提拔使用。坚持考核验收到村到户,明确贫困村贫困户脱贫退出标准,制定验收办法,确保脱贫成效真实可信。

(五)建立精准扶贫机制。镇村要围绕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结合镇、村实际,分别制定精准扶贫的具体措施,结合实际制定部门精准扶贫实施计划,创新精准扶贫机制,明确精准扶贫措施,做到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区别不同情况,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

(六)创新社会扶贫机制。充分发挥各类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和社会各界的作用,多渠道、全方位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构建社会扶贫体系,开展“村企联建”“村企共建”等活动,通过企业带动,开发特色优势资源,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帮助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

(七)建立“挂包帮”长效机制和驻村工作队制度。实行县、乡镇、村三级联动,建立健全扶贫攻坚“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扶”定点挂钩扶贫工作长效机制,确保每一个贫困村委会都有领导挂联,每一个贫困村都有部门挂包,每一个贫困户都有干部职工结对帮扶,做到不脱贫不脱钩。在贫困村整合包村部门及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帮扶干部和大学生村官等力量,组建驻村扶贫工作队,派任村支部第一书记,做到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都有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推动各项工作落实。扎实做好“转作风走基层走访贫困村贫困户”工作,细化完善建档立卡资料,制定务实管用的帮扶措施,帮助贫困村贫困户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八)建立扶贫信息动态管理机制。结合遍访贫困村、贫困户工作,核实精准扶贫相关内容,做到贫困人口户有卡、村有册、镇有薄、有档案和数据库,做到每个贫困户的基本情况、致贫原因、脱贫措施和帮扶责任人等一目了然,适时更新,利用信息网络平台加强扶贫对象动态管理,实现脱贫及时退出、返贫及时纳入统计,及时分析,指导调整精准扶贫政策着力点。

五、加强领导,强化责任

(一)强化领导责任。严格执行镇村抓落实的扶贫开发管理体制,镇村作为责任主体、工作主体和实施主体,负责做好进度安排、项目落地、资金使用、人力调配、推进实施和统筹组织抓落实等工作。严格落实镇党政主要领导、村委会书记负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镇党政主要领导、村委会书记是本辖区扶贫开发工作第一责任人,要切实履行领导责任,做到重大问题亲自研究,难点问题亲自协调,重要决策亲自落实。

(二)强化基层基础。认真开展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双推进”工作,以党建带扶贫,以扶贫促党建。加强贫困村委会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选好配强带头人。突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鼓励和选派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愿意为群众服务的优秀干部、退伍军人、高校毕业生到贫困村工作,选派优秀机关干部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把基层党组织建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堡垒。创新贫困地区农村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重度残疾人的关爱服务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贫困群众安居乐业。

(三)强化群众主体。充分尊重贫困群众在脱贫致富中的主体地位和意愿,保障其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加强对贫困群众的思想引导,增强改变贫困状况、过上美好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等不靠、投资投劳共建美好家园。完善乡村治理机制,认真落实村民自治、一事一议等制度和以工代赈、以奖代补等政策,强化群众监督、群众评议、群众参与,充分发挥贫困群众全过程参与扶贫攻坚、致富奔小康的主体作用。

 

 

中共新街镇委员会   新街镇人民政府

 

2015927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