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大姚县人民政府
首页 >> 公开信息内容

大姚县“十四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2021-2025)

索 引 号:dyx002-/2022-0525004 公文目录:规划信息 发文机构:大姚县发展改革局 主 题 词: 发布日期:2022年05月25日 文  号: 标  题:大姚县“十四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2021-2025)

前 言

工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工业稳则经济稳,工业兴则经济兴。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发展,做大工业经济总量,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选择,是应对当前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变化的客观需要,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十三五”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县委、县政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和中央、省、州党委的系列决策部署,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按照新型工业化发展导向,加快工业产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大对重点工业企业扶持,着力培强冶金矿产、绿色食品加工、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清洁能源、轻纺加工“六大产业”,政策体系、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十三五”预期目标全面完成,有力地推动了全县新型工业化发展进程,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大姚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抢抓重大发展机遇,打牢发展基础,加快转变产业发展方式,破解产业发展难题,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姚县将迎来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新阶段。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只有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围绕“工业强县”发展战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才能推动工业跨越发展。

为统筹谋划“十四五”工业转型升级发展,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县工业信息化商务科技局组建工作专班,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深入分析,编制完成了《大姚县“十四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规划》围绕在新的发展阶段,全面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阐明全县工业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发展的战略意图,进一步理清转型升级思路、确定发展目标、明确工作重点和主要任务,是发挥我县新优势,构建现代工业体系,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工业强县”进程的宏伟蓝图。是县人民政府及工业经济管理部门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行业管理和综合服务职能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实现全县工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行动纲领。本规划以2020年为基期,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面临的形势

第一节 “十三五”发展情况

“十三五”时期是大姚县抢抓重大历史战略机遇,夯实发展基础,破解发展难题,加快工业转型升级,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进一步以调整优化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为主线,坚持两化融合,强化运行协调,优化工业布局,加快产业园区建设,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初步形成了以冶金矿产、绿色食品加工、装备制造、清洁能源、生物医药、轻纺工业“六大产业”为主的工业产业体系。

一、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十三五”以来,全面落实《经济运行“五个主题”制度》,到2020年末,全县工业总产值增长2.7%左右,达108.4亿元,是2015年64.93亿元的1.67倍,年均增速为11%左右。在宏观经济下行、县域经济发展压力增大的严峻形势下,全县工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大关;到2020年末,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2.7亿元,是2015年12.22亿元的1.86倍,工业占GDP的比重达21%;到2020年末,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34户。主要工业产品日趋丰富,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主要支撑,对促进居民收入增长、稳定社会就业、保障人民物质生活、促进社会文明及全县县域经济增长的贡献起到了重要作用,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市场竞争的主体。

二、重大项目建设成效显著

“十三五”以来,始终把抓实抓紧工业项目建设放在首位,加快推进省、州、县“四个一百”重大项目实施,为全县工业经济发展增加新动力。五年来,广东慈云堂收购重组金碧制药有限公司建设项目、云南森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物质成型燃料生产项目、大姚璐辉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电子元件组装项目、大姚麻王科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大麻二酚萃取项目等一批重大招商引资项目竣工投产,云南大姚机械配件厂退城入园整体技改搬迁项目、大姚彩印有限责任公司柔印凹印烫金模切生产线项目、大姚华盛饮料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年产500吨新食品生产线项目、云南七彩丝绸有限公司80万米弹力真丝面料生产线项目、大姚齐和牧业开发有限公司肉牛屠宰线建设等一批重大技改扩能项目建成投产,为我县工业经济稳定增长夯实了产业发展基础。实施“构二破三”,祥华工业技改(三期)、精迈科技电子产品组装、星禹水利技改搬迁等一批重大项目绘入“十四五”储备,全县形成大项目带动大产业发展的良好态势,工业发展基础蒸蒸日上。

三、园区基础设施初显成效

“十三五”以来,牢固树立“抓工业就是抓经济发展,抓园区就是抓工业突破”的理念,夯基础、强招商、优服务、抓协调,园区发展迎来新高潮。大姚工业园区总规划面积7.43平方公里,按“一园两片区”规划布局(即金碧片区和南山坝片区),先后获评云南省农业科技园区、云南省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和云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姚工业园区以大姚县工业投资有限公司为主体,多方筹集建设资金,极力改善园区基础设施,累计投入2.3亿元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金碧工业片区完成一期开发,实现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完善,启动二期基础设施,完成工业大道延长线建设项目、海心片次干道路建设项目,完成土地收储642亩。南山坝工业片区完成三期场平共90公顷,建成35千伏变电站一座,建成日处理5000 m3自来水厂一座,配套1000m3高位水池一座,原水输水管网2公里,供水管网6公里,建成日处理1000 m3污水处理厂一座,配套污水管网5公里,建成园区次干道7.5公里,建成10KV输电线路和网络通信光缆5.1公里,实现给水、排水、电力、通信、道路和场地平整等“五通一平”的可供工业用地1200亩。五年来,园区工业固定资投资累计达47.26亿元,是2015年的1.5倍,累计入园企业49户。园区经济发展呈现速度快、质量好、后劲足的良好局面,工业园区逐步成为工业发展的主平台、新型工业化的主战场、产业培植发展的集聚区。

四、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十三五”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两型三化”“一突出两打造”产业发展要求,以产业转型升级为核心,以扩大开放、创新驱动为动力,以产业园区建设和龙头企业培育为抓手,突出主导产业,坚持全产业链打造和集群化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成。绿色食品、装备制造两大重点产业快速发展壮大,产值分别达55.5亿元、15.5亿元,比2015年分别增长271.5%、355.2%;生物医药、清洁能源两大新兴产业势头强劲,产值分别达2.26亿元、11.17亿元,比2015年分别增长353.1%、209.6%;冶金矿产、纺织工业、林木加工等辅助产业稳步推进。到2020年末,全县七大重点产业产值预计达90.38亿元,比2015年增长162.44%。到“十三五”末,全县共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户、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1户、国家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户,有省级成长型中小企业12户、省级民营小巨人企业1户、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28户、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2户、省级技术中心3户,省级老字号1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逐步凸显。

五、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十三五”以来,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和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着力实施民营经济发展攻坚工程和民营经济发展“十大工程”。建立健全县处级领导挂点联系企业工作机制,按照“一企一策”精准结对帮扶。强化精准服务,深入推进“三进企业”和“四个服务团队”工作,努力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推动“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祥华工业、利英特色食品2户企业在全州率先完成股份制改造工作。州绿色产业发展基金分期注入,祥华工业“股份混改”工作有序推进,企业融资途径取得新突破。扎实开展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工作,全面完成清欠工作任务。2020年末,全县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达47.79亿元,比2015年增长167.58%,非公经济增加值在GDP中占比达48%左右。

六、两化融合效应逐步显现

“十三五”以来,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等重要指示精神,抢抓数字经济机遇,夯实网络基础设施,推进工业和信息化深度融合,逐步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发展,全县完成“两化”融合评估企业1户。持续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宽带大姚工程,启动5G建设,全县光纤宽带网络和4G高速移动通信网络实现20户以上自然村全覆盖。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积极推进大数据中心建设。支持企业“上云上平台”,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和降本增效,提升企业竞争力,参与“上云上”企业平台服务企业10户,取得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证书企业1户。

第二节 存在问题

一、工业综合实力较为薄弱。我县经济总量规模较小、重点产业基础薄弱、龙头企业实力不强,缺乏大产业、大园区、大企业、大品牌支撑,产业抵御风险能力低。第二产业中的传统工业产业占比较大,新兴产业刚刚起步。产业低端化,资源利用率不高。

二、产业转型升级效果不佳。我县重点产业产品单一,发展粗放,企业之间的产品缺乏并联性和配套性,企业自我造血功能严重不足,产城融合转型步伐不快,未形成与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相配套的产业集群,因而制约产业链的延伸和产业转型升级。

三、园区基础设施依然滞后。受区位、资源禀赋、园区基础设施、要素保障、政府服务环境、项目策划水平、专业人才、全面招商氛围及各地招商引资竞争加剧等方面的影响,园区基础设施发展依然滞后,招商入园企业项目小、散、弱的现象较为突出。缺乏科技含量高、带动力强的大项目落地,无法支撑和推动工业化快速发展。

四、企业创新能力动力不强。我县工业企业技术水平普遍偏低,创新动力不足,自主研发经费投入少,重技术引进,轻消化吸收再创新。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滞后,产学研合作不密切,企业难以及时获取所需要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技术创新能力弱,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少,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制约了产业结构调整进度,影响了经济增长的速度和产业竞争能力。

五、高端技术人才储备紧缺。我县多数产业属于低端产业,对高端技术创新人才重视不够,引进高端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到我县创业和就业动力不足,严重制约了企业的技术改造升级。科技创新能力弱,品牌培育滞后,市场核心竞争力不强。企业对现代企业管理理念认知度不高,企业管理方式粗放,缺乏做强做大的综合素质和资本运作的能力。

第三节 “十四五”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当前的中国,正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即将迈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我国的主要矛盾也已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生活方式、消费观念日新月异的变化,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发展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一、面临的机遇

(一)宏观战略层面

1.在国家发展战略中,云南将整体实现从“末梢”变为前沿的战略性转变。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着眼新的时代背景和全国发展大局,进一步明确了我省在全国区域发展中的定位,要求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发展的路子来,努力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给云南确定了新路子、明确了新定位、提出了新要求,云南将实现从“末梢”变为前沿的战略性转变。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启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圈、长江经济带建设、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奠定了云南主动服务和全面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的坚实基础。

2.在云南发展战略中,楚雄作为滇中崛起增长极发展的重要性将更加凸显。国务院批复设立云南滇中新区,明确提出“滇中兴则云南兴,滇中强则云南强”,要求滇中地区率先发展、引领发展,成为带动全省发展的新引擎和火车头,楚雄作为滇中经济圈四州市的“短板”,楚雄的快速崛起,对支撑全省经济发展火车头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昆瑞经济带、成昆经济带云南“北大门”、滇中引水工程、滇西边境片区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规划等重大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和金沙江经济带建设,楚雄都是主战场、主阵地,是全省重大战略规划实施的最大受益地区之一。

3.在楚雄的发展战略中,大姚的区位优势将比历史任何时候都显得突出。州委、州政府作出加快两江(金沙江和元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部署,积极推动两姚(大姚和姚安)城镇组团发展。按照省委、省政府综合交通五年大会战的部署,州委、州政府提出“十四五”期间全面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与周边区域全面实现高等级路互联互通目标,楚(雄)姚(大姚)高速已建成通车,永(仁)大(姚)高速即将建成通车,元(谋)宾(川)高速公路以及大(理)攀(枝花)、华(坪)永(胜)沿江(金沙江)高速公路有望启动建设,金沙江中游航运基础设施(湾碧码头)加快建设,制约大姚发展的交通瓶颈将会逐步缓解。大姚位于川滇结合部,昆瑞经济带滇中、滇西两个增长极的节点上,属于云南北大门(永仁)的辐射区,大姚与周边攀枝花、大理、丽江、楚雄等中等城市的融合互动必将强化,大姚的发展将迎来新的历史性机遇。

4.在大姚的发展进程中,实现跨越发展的基础变得更加坚实。经过多年来的发展,我县交通、水利、能源、信息、城镇等基础设施持续改善;以核桃、蚕桑、花椒、中药材为重点的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潜力逐步显现;产业园区更趋完善,绿色食品、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工业产业发展基础更加坚实;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科技教育、文体旅游、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干部作风明显转变,全县上下盼发展、思发展、谋发展愿望强烈,各级干部发展信心日益倍增,干事创业热情高涨,大姚跨越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

(二)行业发展层面

1.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国有企业从效率、质量、动力三大方面推动发展模式的转型,通过聚焦主业、创新发展、深化改革以及开放发展,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自身发展质量,进而带动国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入,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转型深化,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不断出现,经济发展新旧动能加速转换,高质量发展态势日益显著,全面开放的新格局正在形成。企业要全面推行高质量发展,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2.推动世界一流企业打造,逐步提升国际竞争能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化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十四五”时期,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一步加快,以及自由贸易区试点的推广,我国形成了更加开放的发展格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企业应该积极把握机遇,实现资源、市场、创新能力等全球配置与获取,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主导资源配置,在自主创新能力、关键核心技术和技术经济效益引领行业技术,在产业链、价值链引导产业发展,使之成为我国参与全球产业竞争的桥头堡。

3.推动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引导企业发展方式转变。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十四五”时期,国有企业将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要求国有经济发挥国民经济中坚力量作用,通过自身产业升级转型和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带动我国经济与产业的全面转型升级。要把握国有资本布局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方向,了解国有资本优化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法和成功模式,从能力培育、资源获取以及产业体系构建等三大方面推进自身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

4.推动信息化转型升级,两化融合优势进一步凸显。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及加快数字中国、网络强国和智慧社会的建设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等任务要求,政府工作报告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拓展“智能+”和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我国信息化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将与工业经济加速融合,智能工厂、数字化工厂、智能制造、工业区块链等“两化融合”新技术在工业领域全面推广,新型工业信息化体系逐步形成。

二、面临的挑战

(一)世界经济格局的转变。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回流、中美贸易摩擦以及“一带一路”倡议推进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世界产业分工格局加快变革,以中国为核心的新产业分工体系正在形成,并将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

(二)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求对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和具体任务安排,如城乡不平衡、公共服务短板、社会保障不完善等等。

(三)经济发展主题的转变。经过“十二五”经济增速的换挡“十三五”时期我国逐步完成经济动能的转换,经济发展主题完成了稳增长到调结构的转变,并在十九大明确了“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转变,从动力、效率、质量三方面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变革。

(四)产业发展动能的转变。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等已经初步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动能,在“十三五”经济调结构的基础上,“十四五”将进一步推进“增量崛起”与“存量变革”并举,加快传统产业培育,实现现代产业体系构建。

(五)资源配置模式的转变。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区域发展的总体格局已经形成。十四五期间,我国的区域发展已从过去的单个区域发展转向推进多区域或跨区域协调发展,通过深化区域合作,进一步激发区域发展活力。

第二章 “十四五”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围绕县委“11233”发展目标和“12345”发展思路,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按照构建具有大姚特色的“3+3+1”(巩固提升绿色食品、装备制造、绿色能源三大优势产业,发展壮大生物医药、轻纺加工、新材料产业(冶金)三大支柱产业,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产业体系部署,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工业强县”战略,实现工业产业精深化、链条化、集群化发展,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主动服务和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大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一、坚持绿色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作为基本方针,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坚持把绿色发展作为产业选择、路径抉择的根本遵循,继续推进传统行业的绿色低碳化改造升级,加快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技术设备和产品,积极开发和引进绿色、高效的加工工艺和生产设备,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实现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的转变。通过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生态有机产品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转化为经济。通过多措并举、多管齐下,使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推进绿色城镇化、建设美丽乡村、美丽社区,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坚持在资源环境可承载限度内布局和发展产业,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的有机统一、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和谐共赢。

二、坚持创新驱动

以创新引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业结构、推动转型发展,实现供给需求平衡。实施自主创新为核心的创新驱动战略、建立创新驱动战略的保障制度、完善创新驱动的统筹协调机制。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和市场导向作用,利用现有的产学研融合机制,借助高校科研能力为科技创新提供帮助。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企业自己的科技创新能力。同时完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引导和组织各类主体进行自我创新。加快建立技术创新体系,激发创新活力。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破除无效供给,培育创新动能,降低运营成本,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推动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进协同创新,加速信息化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引领产业跨越发展。制定科学的人才机制,加大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创新发展理念、思路和路径,创新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努力开创跨越发展新局面。

三、坚持结构优化

在确保第一产业持续稳定增长的同时,不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走工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子,结构优化、产业升级、品牌创建,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推动大姚高质量发展。贯彻高质量发展理念,坚决端正发展观念,以高质量发展论成效,推动发展质量变革,加快向升级增效转变,加快向创新驱动转变,效益优先,以调结构、促升级、提品质、创品牌为着力点,加快推动工业发展由速度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迈向价值链中高端;遵循市场导向、完善产业政策,提高政策精准性和精细度,引导地方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强化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对制造业供给体系质量的提升带动作用,全链式培育、集群化发展的路子。注重运用市场化法制化手段,开展去产能调结构工作,从总量性去产能转向结构性优产能,从以退为主转向进退并举,向创新引领,结构优化,提高劳动生产率找出路,有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发展效率变革,彻底摆脱要素投入的经济依托,依靠科学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有效激发工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推动发展动力变革突出产业链缺失环节、薄弱环节、创新提升关键环节,突出产业导向、区域导向,坚持全产业链条打造、抱团式发展。

四、坚持开放发展

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并重,强化内外开放合作,充分发挥大姚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发挥优势、主动融入,形成产业发展新动能,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扩大区域间在技术、生产、劳务、旅游等方面的互帮互助及交流联系,优化开放的深度和结构。积极引进各类人才,充分发挥人才作用,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响应国家对外开放政策,以开放发展理念为指导,进一步加强吸引外资工作,加大力度、拓展深度,积极扩展对外贸易,扬长避短,利用其它国家或地区的科学技术,增强生产能力,加大力度、拓展深度,提高大姚开放发展水平,推动大姚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三节 总体目标

到2025年,工业和信息化深度融合,转型升级取得新突破,产业园区基础进一步夯实,两化融合全面发力,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链全面延长,产业集群化明显提高,产业配套体系逐步健全,工业结构更为合理,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现代工业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全县形成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协同发展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

工业经济:到2025年,力争规上工业产值达165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1%以上,工业经济增加值达36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0%以上;每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户以上,规模以上企业库存量达到40户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以上;

认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户、州级企业技术中心5户以上;力争股改上市企业1户以上。工业经济在县域经济发展的比率和贡献率逐年增长。

信息化:到2025年,信息基础建设进一步加强,云计算大数据应用更加广泛,工业区块链初步构建,呈现出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融入大姚发展的新格局。全县家庭宽带覆盖率达90%以上、无线宽带网络覆盖率达100%、城区及乡镇政府所在地5G覆盖率达100%、家庭(端到端)平均有线网络接入带宽达100M、城市无线网络接入带宽达200M、农村无线网络接入带宽达100M。取得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证书企业不少于2户,“上云上”平台服务企业不少于20户,力争工业产品互联网销售占比超过30%以上。

第三章 构建现代工业产业体系

“十四五”期间,随着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等重大发展战略的推进实施,紧紧围绕省委打造“三张牌”、发展八大重点产业布局和“两型三化”“一突出两打造”发展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县委“11233”发展目标和“12345”发展思路,狠抓工业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南山坝装备制造产业园区、金碧绿色食品产业园区和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园区三个工业产业核心集聚区。进一步把握龙头企业、产业链条、产业集群园三个关键环节,抓实技改优化存量、招商扩大增量、铸链培育集群、创新增强动能四项措施,集中力量发展绿色能源产业、绿色食品加工和先进装备制造三大特色产业,培育成为支撑大姚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培强基础发展壮大轻纺加工业、生物医药制造、新材料产业(冶金)等辅助产业,继续发挥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全面形成“3+3+x”工业产业体系。

第一节 工业产业园区布局

一、金碧绿色食品产业园区

紧紧围绕全县核桃、花椒、蚕茧等特色优势产业及生物制药、蜂蜜饮品研发等科技转换成果,主要发展以核桃加工为主的绿色食品加工业、以轻工业(生物医药、轻纺、印刷等)为辅的县城西部经济增长极。同时,拓展覆盖全县12个乡镇的种、养殖产业示范基地,打造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轻工业产业集群,构建以绿色食品加工为主导的农特产品加工区和轻纺工业区。

二、南山坝装备制造产业园区

发展以装备制造产业为主导产业,逐步成为楚雄州乃至云南省重要的装备制造业产业基地。构建以铸造、汽车零部件加工、机床配套产业等为主的装备制造业发展体系。重点培育壮大绿色铸造产业、精密零部件加工产业、水利机械制造产业、机床光机制造产业4大装备制造产业。

三、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园区

依托楚雄矿冶、桂花铜矿等丰富的铜矿储量资源,培强壮大新材料产业。依托丰富的风能、水能、太阳能等资源,重点发展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新型能源资源,把大姚建成全州重要的绿色能源产业基地。

第二节 高端发展主导产业

一、培强引领,重点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产业

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打造“绿色食品牌”部署,按照“立足特色,细分市场,提升品位,打造品牌”发展思路,依托我县高原特色现代产业和绿色食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大姚核桃、野坝子蜂蜜、小把粉丝等为主的特色食品加工,围绕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统筹推进特色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深入实施“农业+”。引进和培植一批有实力的龙头加工企业升级发展,研发高端产品,积极创建国家、省、州名牌产品。努力将绿色食品加工业培育成为我县重点支柱产业。到2025年,力争实现绿色食品加工业产值达到110亿元以上。

(一)核桃加工。抓住我县被列入“全国100个经济林产业示范县”“全省一县一业特色县”机遇,围绕“中国核桃之乡”建设,创新核桃产业发展思路,在规模、品牌、科技上下功夫,走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经营集约化、产品高端化的发展路子。充分发挥现有核桃加工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实行内联外引,加大招商引资,引进精深加工先进企业,从产品开发、技术创新、规范管理等方面充分发挥优势;按照“扶优、扶强”原则,培强做大广益、华盛等一批有实力的核桃加工大型企业,抓实企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工程,加大科技研发,生产高端系列产品,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专心、专注、专业做好、做强、做大企业,努力使大姚的核桃加工企业在全省绿色食品业发展中起到龙头作用。在“十四五”期间,对全县种植的164万亩核桃进行提质增效,到2025年核桃年产量达4.5万吨以上,实现产值达到40亿元左右。

(二)林果蔬菜加工。鼓励支持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提高力果蔬菜加工深度,大力发展林、蔬、果种植,显著提升产品产量和质量,重点抓好花椒、魔芋、白芸豆、板栗、树葱、桑果等绿色食品加工,加大产品研发,走新食品和养生产品发展趋势。加大市场开发力度,争取主打产品上市场、进商超,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提高群众收入。到2025年,全县花椒种植面积达40万亩左右,板栗种植面积达15万亩左右,魔芋种植面积达3万亩左右,辣椒种植面积达2万亩左右,蔬菜种植面积达12万亩左右,实现林果蔬菜加工产值达到15亿元左右。

(三)畜禽加工。依托我县丰富的黑山羊、生猪、肉牛、鸡等畜禽资源优势,支持发展一批特色养殖业和精深加工项目,大力发展畜禽产品精深加工,加大技术改造提升和市场推广,形成“畜禽养殖—精深加工—市场营销”产业链,进一步提高畜产品加工率、肉制品达标率,丰富系列产品、提升产品档次、延长产业链条,扩大产业规模。逐步推进畜产品出口外销,推向国外市场。到2025年,生猪、肉牛、黑山羊出栏分别达34万头、5万头和26万头左右,家禽出栏达到150万羽左右。依托正邦集团、金沙牧业、生猪屠宰加工厂等龙头企业,力争到2025年实现畜禽加工产值达20亿元左右。

(四)蜂蜜饮品。依托我县丰富的山区生态资源优势,继续打响“野坝子蜂蜜”品牌,提高生产能力,不断培植以石羊、龙街、赵家店为重点的新蜜源及蜂业养殖区,实现养蜂规模化、专业化,建立新的养蜂价值链。加大科研力度,进一步研究开发蜂王浆、蜂花粉、蜂胶、蜂蜡、蜂蜜饮片等蜂蜜系列产品及蜂蜜饮料制品,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以汇源蜂业龙头企业为主体,开展蜂蜜含片等保健品的开发。到2025年,力争年加工蜂蜜5000吨,实现工业产值达到5亿元左右。

(五)粉丝食品。依托我县农业广泛种植蚕豆、红薯的产业优势,继续发挥“映塔牌”“88型”小把粉丝“云南老字号”招牌效应,以利英特色食品为龙头,进一步整合县内小把粉丝生产企业,抱团发展。在加大新产品科技研发的同时,加大“大姚小把粉丝”市场营销力度,抢占市场份额。加快技改建设力度,力争1万吨水晶粉丝生产线、年产3500吨粉皮生产线建成投产、达规达产。到2025年,全县蚕豆种植面积稳定在5.5万亩左右,实现粉丝食品加工产值达到7亿元左右。

(六)食用菌加工。依托我州丰富的食用野生菌优势和我县食用菌种植经验,以开发和引进保鲜、营养液提取、速冻、脱水、盐渍等食用菌加工技术和加工设备,着力开发膨化菌类食品、调味菌类、休闲食品、多糖提取、保健食品等品牌产品,走出口欧洲、美洲路线,提高高端产品的比重和产业整体效应。到2025年,实现食用菌加工产值达到8亿元左右。

(七)饮料制造。依托我县核桃产业发展优势和金沙江沿岸特色农产品优势,依托华盛食品有限公司,继续发挥“滇星”核桃汁品牌优势,大力开发核桃汁、核桃乳、酸角汁、芒果汁等果汁类饮料。鼓励通过科技研发,发展低热量饮料、健康营养饮料、冷藏果汁饮料、活菌性含乳饮料等系列产品。到2025年,实现饮料加工产值达到5亿元左右。

(八)保健和营养食品制造。充分利用我县产业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孵化和培植创新型企业,引进新技术、新设备,研制新食品,积极开发以魔芋、葛根、食用花卉、食用菌、粮油等为原料的营养食品、保健食品。依托麻王科华、云南源麻农业开发、大姚健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生物质提取等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为突破口,以满足市场消费对保健食品、人体食欲和调节人体机能的需求。到2025年,保健和营养食品加工业产值达到20亿元左右。

二、内引外联,发展装备制造产业

充分发挥我县区位、资源及产业优势,抢抓东部产能转移的历史机遇,以做大产业规模和提质增效为目标,以深化改革和技术创新为动力,秉承我县机械配件、水利设施加工制造的良好基础,大力发展汽车配件制造、通用设备制造、水利设备制造和环保设施制造等为主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全面完成大姚机械厂退城入园整体技改搬迁工作、大姚祥华工业制造股份公司与省二监国有资产划转搬迁工作,有序推进州绿色产业发展基金投资入股,全面推进“混合所有制企业”股份改革,力争实现股权上市交易。抓实循环经济,有序推进“报废汽车拆解”“农机具加工”等上下游产业链延伸,充分释放产能,扩大生产;逐步启动星禹水利机械设备有限公司退城入园整体技改搬迁,实施技术设备更新提质,进一步扩大产能,逐步延伸产业链。

通过招商引资承接东部产能转移,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云南台正集团进驻大姚与云南大姚祥华工业制造股份公司强强联手,成立新公司。引进新能源汽车、数控机床、电子设备生产、电子产品组装等智能制造企业,把大姚南山坝产业园区打造成为滇中“装备制造产业新区”。到2025年,实现装备制造工业产值30亿元左右。

三、稳妥推进,优先培育以水能、风能、太阳能开发为主的绿色能源产业

紧紧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论述,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全力打造“绿色能源牌”,形成完整产业链,做优绿色能源产业,巩固“绿色能源示范县”和光伏、风电、水电等新能源开发利用成果,把绿色能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稳妥推进绿色能源产业开发。到2025年,力争实现产值15亿元左右。

(一)油气发展。“十四五”期间,将建设天然气开发利用专用储气设施工程,发展用户3万户,利用天然气发展城市公交、出租车等;将加快推进中国石油楚雄-攀枝花天然气管道5号阀室至大姚天然气供应支线管道、中缅油气管道大姚支线段姚安至大姚天然气管道支线35公里项目建设,补充我县能源消费市场,助推我县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二)风能开发。“十四五”期间,将重点开发涧水梁子风电场、茅稗田风电场(二期)、叭腊么风电场、凉风坳风电场(三期)等建设项目,有侧重地引入抗风险能力强的央企、国企开发建设板栗山风电场、涧水梁子风电场、泗溪大箐风电场和菜西拉、李家地、月拍山区域风电场建设项目,为工业经济增添动力。

(三)太阳能开发。“十四五”期间,将完成大古衙太阳能光伏电站二期、三期共6万千瓦装机的开发建设,利用农业大棚发展并网光伏发电10万千瓦,利用屋顶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10万千瓦。在国家政策支持的情况下,对小黑箐、花果山、黄羊岭、小红山区域进行光伏项目开发,对规划的其余6个太阳能并网光伏项目有序开发利用。

第三节 培育壮大辅助产业

一、提质增效,重点培育以印刷、纺织等为主的轻工产业

我县轻工业发展历史悠久,农机具制造、印刷、木材加工、缫丝、墙材等行业企业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成为我县工业经济必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紧紧依托原有优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走智能化、品牌化、集群化产业发展思路。到2025年,力争实现轻工工业产值20亿元左右。

(一)印刷包装。紧紧抓住卷烟生产行业整合和大姚彩印公司、楚雄鹿城彩印公司联合收购楚雄吉兴彩印公司,共同成立楚雄宏鑫印刷(集团)有限公司机遇,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加快技改提升,提升烟用商标印刷业务,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同时,面向全省市场拓展出版、娱乐、医药、食品、日用品等中高档印刷领域,引进更能适应高档商标加工的短流程、低物耗的工艺技术,满足多品种、高质量及特殊要求的彩印产品市场需求。

(二)纺织工业。依托我县近500年蚕桑产业发展历史,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力争“十四五”期间蚕桑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左右,产茧产量稳定3000吨左右。依托七彩丝绸有限公司,盘活现有缫丝厂,大力发展缫丝、织绸产业,鼓励开展技改扩能,提高产值。逐步引进集缫丝、织绸、制衣一体化的大中型加工企业,大力发展“种植-缫丝—织绸-制衣”全产业链体系,打造蚕桑全产业链条。

(三)林木加工。依托我县丰富森林资源优势,有序推进林木加工产业。加大林木废料、植物秸秆等为主体的生物质成型燃料、机制炭推广利用,推广节能型、环保型新型燃料,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四)墙材工业。围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总体任务,切实落实低碳、绿色发展要求。加大墙材企业刚性约束,加快节能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改造,有序推动墙材产业优化提升。

二、抢抓机遇,快速发展生物医药产业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生活环境改善、健康观念转变及人口老龄化进程等有利因素,生物医药产业迎来快速发展期。充分发挥我县天然药物资源优势,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的生物医药产业体系,打造种植、生产、流通、研发体系和中(彝)医药将康服务体系,重点发展中成药产品、中药饮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彝药产业化发展战略,在“彝”字上作好文章,着力打造“彝族药业之乡”。

以云南金碧制药有限公司为主体,继续打造“金碧制药”品牌,大力发展彝族药物研究,加快“中药配方颗粒”、中药饮片、中药制剂研发,培育新品牌、提升新产能、打造新产品;继续加大对大姚恒元饮片等一批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实现中药材种植养殖的规范化、规模化;以大姚利英健康产业有限公司天然健康产品和植物提取物生产为依托,加快开发生产天然保健食品等健康产品,使之成为我县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以大姚麻王科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主体,加快工业大麻萃取在我县的全面发展,加快研发,力争开发出系列工业大麻二酚系列保健产品,积极推进工业大麻产业化发展。

坚持外引内培、一企一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瞄准国内医药百强企业,力求取得新的突破,寻求新的增量。引进与生物医药关联度强的高端服务业,走医疗康养健康发展新模式。到2025年,力争实现生物医药工业产值15亿元左右。

三、深挖潜能,稳定培育以铜矿采选为主的新材料产业

新材料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我县有着悠久的铜矿采选历史基础,也是全省有色金属的主要原材料厂区。抓住我县丰富的铜矿资源优势,重点以铜矿资源开发、利用和产业链延伸为主,继续发挥产业优势。

继续依托楚雄矿冶股份有限公司,进一步整合县内铜资源,加大开发与保护力度,加快持续接替工程建设步伐,有序推进深度探矿、开采、技改工作。大力支持大姚桂花铜选冶有限公司破产重组,通过招商引资,尽快恢复生产、达规达产。有序、适度推进龙街青厂洼、秀水河、三台未俄、铁锁拉巴、昙华菜西拉等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力度,科学合理地开采县内铜资源。

大力延伸以铜产业为主的通信电缆、空调、电子电器制造等下游产业链,实现精细化、高端化发展,提升产品附加值。到2025年,以铜矿采选为主的新材料产业产值稳定在10亿元左右。

第四章 激发数字牵引活力

“十四五”期间,以信息技术深度全面应用为特征的技术革命迅猛发展,大数据成为新的关键生产要素,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5G、区块链以及移动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以交叉融合,带动各领域技术突破,显示出旺盛的发展生命力。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和州委州政府工作要求,坚决打赢打好三大攻坚战,加快数字化发展,深入实施数字经济、新基建三年行动计划。要紧紧抓住机遇,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求,以激发大姚工业创新活力、发展潜力和转型动力为主线,加速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大力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着力打造支撑传统工业转型的创业创新平台,积极培育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加快构建支撑融合发展的基础设施体系,发掘数据价值,增强传统工业转型升级新动能,构筑精细、柔性、智能、绿色的新型工业体系,打造大姚县工业竞争新优势,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挖掘经济增长新动能。到2025年,建成较为完善的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进一步提高工业网络覆盖范围,建成自主可控的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体系,企业普遍融合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绩。

第一节 完善基础设施体系

推动工业软硬件与工业大数据平台、工业互联网、工业信息安全系统和智能装备的集成应用,提升工业云与大数据服务能力。围绕智能装备接入工业云的数据采集、网络连接和调度管理等重点环节,突破通信协议、数据接口、数据分析等关键技术,提升工业云平台系统解决方案供给能力。创新工业云服务内容与模式,推动工业设计模型、数字化模具、产品和装备维护知识库等制造资源集聚、开放和共享,鼓励培育基于工业云的新型生产组织模式。加快基于接口协议开放、数据全面集成、行业应用模型和开发工具共享的工业数据服务平台研发和推广应用,推动大数据在工业设计、生产制造、售后服务等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应用,形成一批工业大数据解决方案,构建以新型工业操作系统和工业APP架构为核心的智能服务生态。升级改造现有通信基础设施,加快新一代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为工业信息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加快“宽带中国”工程建设,加快实施IPv6规模部署行动计划,构建高速率、广普及、全覆盖、智能化的下一代互联网;组织实施5G规模组网建设及应用示范工程,推进产业链主要环节达到商用水平;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工程建设,提高互联网、电信网、广电网和宽带能力,促进城市和农村数字电视使用;加快“大数据服务中心”工程建设,整合共享各行业领域信息资源;加强互联网基础资源管理,更大力度保护个人信息和网络数据安全。

第二节 推动信息技术运用

加大5G标准下物联网建设力度,按需新建物联网基站,加快在高标准农田、产业园区、城市路网、社区街道、水库、湖泊、发电站、自然保护区等布设低成本、低功耗、高精度、高可靠的智能传感器,实现县城主城区全覆盖、重点区域深度覆盖。加快信息化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大力发展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互联网+”等新兴特色产业,通过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产城融合,推动智慧产业集聚,形成新的产业格局,打造支撑信息产业跨越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建设智慧产业发展创新高地。重点实施智慧农林、智慧旅游、智慧园区专项,促进新兴产业融合增效、转型升级。

第三节 提升融合创新能力

提升研发设计技术创新能力,引导和支持制造业企业借助云计算、大数据、VR/AR等信息技术,利用数字化、智能化设计系统,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在虚拟仿真的信息化环境中并行、协同地实现产品的全数字化设计,以及结构、性能、功能的模拟与仿真优化,通过借助信息技术有效提高产品研发成功率和产品设计质量;提升生产制造技术创新能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设备,实施大规模技术改造,推动制造业加快技术设备更新改造和工艺优化升级,引导企业开展“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为核心的技术改造,推进制造业生产过程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提升企业组织管理创新能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针对人、财、物等现代化管理需求,着力开发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物流管理、生产现场管理、市场营销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化产品和应用服务。

第四节 培育融合发展模式

加快发展个性化定制,支持制造业企业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VR/AR、电子商务等服务平台,积极发展“多品种、中小批量、准时化”个性化定制生产方式,将用户需求直接转化为生产排单,开展以终端消费者用户为中心的个性化定制和按需生产,促进企业生产与消费需求对接,有效解决制造业长期存在的库存和产能过剩问题,实现产销动态平衡;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支持制造业企业充分利用互联网、智能传感、大数据挖掘分析等信息技术,发展在线实时监测、远程诊断、远程维护、远程全产业链追溯、客户满意度及产品改进方向大数据分析等增值服务,提高企业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能力,推动企业由制造向“制造+服务”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网络协同制造,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各类信息技术服务平台,积极开展产品研发、生产、采购、销售和物流等信息化协作,实现企业间的协同和各个环节资源的共享,快速响应终端市场需求,有效缩短产品研发生产周期,提高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的柔性,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第五节 加大示范引领作用

实施信息化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专项工程,重点在绿色食品、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传统优势行业以及信息化基础较好的行业领域开展试点示范,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加强信息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推广应用,实施工业大数据平台、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试点,提升企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水平;突出龙头企业示范带动,重点选择基础条件好、成长性强的行业龙头企业开展试点示范,集中要素资源,培育一批创新应用信息技术能力强、信息化水平高的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率先在局部领域实现信息技术攻坚和深度融合发展,通过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实现行业信息化发展水平全面提升。

第六节 强化基本要素保障

强化融合发展载体建设,围绕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以行业龙头骨干企业为依托,加快智能工厂、智慧园区以及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双创”基地等载体建设;强化科技资金支持,加大财政资金引导支持力度,充分利用国家、省、州财政专项资金和引导基金,重点支持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关键技术研发、产业化应用和试点示范企业创新发展等项目建设;大力培养专业化技术人才,针对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需求,加快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着力引进、培育一支高层次、复合型人才队伍;探索建立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专家库服务平台,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的问题研究、政策咨询、行业诊断、人才培训等专业化服务,为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第五章 实施途径

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优化存量、做大增量,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数字经济发展,形成传统工业提质增效、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辅助产业培育发展的新格局。建立结构优化、功能完善、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的现代工业体系,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逐步形成新的经济结构和增长格局。

第一节 实施工业经济提质增效攻坚工程

工业是强县之基、兴县之本,推动现有产业转型升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实现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推动工业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坚持盘活存量与拓展增量双向发力,积极改造巩固提升旧动能,引进培育打造新动能,积极稳妥推进去产能,始终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一、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构建技术创新体系

(一)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加大国家及省州科技成果转换政策执行落实,争取建设我县科技成果转化线上线下平台。实施创新主体培育工程,持续加大科技创新龙头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力度。充实壮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力争新培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户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10户以上。积极培育和提升产业园区、产业孵化中心等区域创新平台,大力引进“大院名校”设立研发机构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引导和推进各类创新要素集聚。引导和支持创业投资、银行信贷、多层次资本市场等参与和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加速形成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科技投融资体系。深入开展四板、新三板、中小板、科创板等股权交易的政策宣传和推广,持续推动创新型、创业型、成长型、科技型中小企业到四板、新三板等挂牌上市。

(二)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升级工程,抓实省、州工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和州、县“四个一百”工业重点项目实施。加大企业技改支持力度,对民营企业实施的技改项目,优先推荐申报国家、省级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和重大装备国产化项目。采取直接补助、贷款贴息、事后奖补、股权投资等方式支持企业进行新一轮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培育骨干企业转型发展。积极争取省、州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对龙头骨干民营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科研成果转化项目等给予重点支持。全面提升企业设计、制造、工艺、装备、管理水平。推进冶金、墙材等传统企业实施设备更新和升级换代,支持企业淘汰老旧设备,引进和购置先进装置。支持企业发展中高端产品,优化产品结构,加大新产品研发,增加产品新功能,培育新的市场增长点。

(三)强化企业创新平台建设。持续加大普惠性财税政策落实力度,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积极组织认定国家、省、州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一批高水平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技术研究中心等技术创新平台,支持企业设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和科研工作站等政产学研合作机构,支持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创新联盟。加大对企业技术平台建设发展支持力度,强化组织协调,整合各方资源,加强服务支持,优化发展环境,打造一批定位明确、载体多元、人才集聚、生态优良的发展创新创业平台,为企业的发展壮大、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支撑。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动态管理和绩效评价,对已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进行跟踪服务,掌握企业技术中心运行情况,对作用发挥差,不能实现技术创新引领作用的进行“摘牌”。

(四)实施质量品牌提升工程。实施质量品牌强企工程,坚持把质量强县和品牌建设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支持企业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引导企业增强以质量、标准和信誉为核心的品牌意识,瞄准行业标杆,通过技术改造提升品牌附加值,打造知名品牌和名牌产品,实施重点质量品牌建设项目。举办品牌宣传推广,培育一批大姚知名品牌。对以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改造项目,优先列入省、州重点转型升级项目计划予以大力推进、重点支持。鼓励企业导入并实施卓越绩效管理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对获得中国质量奖、政府质量奖,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知名商标、云南名牌以及绿色食品认证和有机食品认企业进行奖励。在产业培育打造中,构建政府、高校、产业组织、企业等在内的多元利益主体参与的人才管理“公私合作模式”,推动我县经济社会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内涵发展。

二、淘汰落后过剩产能,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要以铜金矿采选业、建材加工业等为重点,进一步推动工业从资源型、原料型、低附加值型向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和转型,增强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要重点推进桂花铜矿重组工作,争取早日恢复生产。要重点推进墙材行业进行技术升级改造,优化工艺流程。要适当开展传统产业合并重组,节约资源,提升环保质量。

(二)构建特色产业集群。要以金碧绿色食品产业园区和南山坝装备制造产业园区为着力点,通过引进规模大、附加值高、对优势产业带动和税收贡献大的项目,打造和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区域竞争力和占有力。对产业政策不支持、节能环保要求不达标、产品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散小弱企业,帮促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加快技术转让、技术培训、科研成果转化和自主创新以及企业间的兼并重组,促进落后产能的技术更新,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建立健全落后产能监督检查机制,要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促使企业向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三)推进传统产业实施绿色化改造。加快工业产业园区循环化升级改造,以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园区为目标。要有序推进燃煤锅炉的淘汰或升级改造,达到环保标准。要全面摸底排查重点工业企业使用淘汰类生产工艺技术与装备产能,坚持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利用综合标准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为新型工业化发展腾出环境、土地、能耗指标等空间。

三、强化产业招商引领,延链补链增强发展后劲

(一)突出重点招商。紧跟县委“11233”发展目标,围绕全县重点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按照“两型三化”“一突出两打造”产业发展要求,以抓招商、抓投入、增投资为重点,促进新增长点的形成。要围绕装备制造、绿色食品、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链延伸和产业集群招商,坚持把延伸产业链、打造产业集群作为招商引资的方向,以高端产业为引领,招大引强。

(二)创新理念招商。要落实县级各招商团和乡镇招商引资主体责任,把招商引资工作放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大局中考虑和谋划。认真贯彻执行驻点招商工作机制,选派业务能力较强的干部投身驻点招商工作,力求在引进大项目、好项目上实现新突破。要通过平台整合政府和龙头企业资源、要素,使政府资源和龙头企业优势成为招商引资的共同资源,让龙头企业成为招商引资的主角,企业直接与投资商、合作者谈项目、谈市场,求共赢谋发展。

(三)转变方式招商。要围绕重点产业开展产业链招商,延链补链强链,有针对性地引进与之相关联、相配套的项目,促进相同或相近产业项目向产业园区集中,提高产业的聚集度。要瞄准高端要素、高新技术、高效业态、高净值群体方向招商,实现可用土地资源利用最大化。要拓宽招商引资的视野和路子,化整为零,利用标准厂房、原材料资源、企业生产线、行业资质、环境容量、产业集聚度、市场竞争力、市场资源等硬件资源和软实力开展招商。

第二节 实施园区经济优化提升攻坚工程

坚持把工业产业园区作为全县经济转型升级的主阵地,以科学合理规划产业园区、优化产业园区布局为抓手,以提升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及配套能力为重点,以推进产业园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产业培育和转型升级为目标,优化产业布局,加大产业培育力度,精准定位产业园区发展主攻方向,带动上下游产业企业聚集和全产业链延伸打造,形成特色产业集群。

一、坚持规划引领,优化产业园区空间布局定位

(一)高标准规划工业产业园区。坚持规划引领,按照科学合理、统筹协调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工业产业园区规划,同《大姚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规划精准衔接。按照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五化”同步的要求和建设现代产业园区的理念,立足我县实际,围绕资源、交通、区位、产业、环境等方面的基础和潜在优势,在全省、全州的发展大局中找准定位,准确定位产业园区的功能和发展方向,科学合理划分各片区产业分工,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和空间布局,科学选择和确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将可持续发展、产城融合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理念贯穿其中,突出规划的战略性和前瞻性,科学合理规划园区。

(二)加快形成特色产业发展集群。围绕我县特色优势产业,明确工业产业园区主导产业定位,以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和关联配套为方向,抓好特色产业培育,增强持续发展后劲。要围绕绿色工业发展方向,集中有效资源,以精深加工为目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根据我县的资源条件和产业发展基础,综合考虑我县产业发展情况以及发展潜力、产业链、带动力等因素,按照一个工业产业园区至少有一个主导产业、一个辅助产业的定位原则,突出打造金碧绿色食品产业园区和南山坝装备制造产业园区两个核心产业园区。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创新资源开发理念和思路,以发展精深加工产品、终端产品,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为根本目标,坚持高端引领、产业聚集,着力打造具有大姚特色的工业产业园区。

二、坚持创新发展,推进产业园区管理体制创新

(一)创新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中小企业服务平台职能,按照“政府委托、平台办理、部门备案”的模式,充分授予中小企业服务平台行政审批和经济管理权限,健全完善机制,积极推动产业园区独立运行。支持中小企业服务平台自主设置内设机构,推行聘任制和以岗定酬、按绩定酬的薪酬分配机制,做到岗酬相适、能进能出、能上能下。以实体化管理为方向,推动产业园区管理从单一行政管理向市场化、公司化管理转变,进一步落实规划、建设、融资、运营、服务职责,逐步建立起融、建、投、管、营的“扁平化”运行模式。采取“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办理,全过程服务”的方式为投资者提供高效、优质服务,加强金融、科技、人才、劳动用工、信息、市场等方面的服务体系建设。

(二)推行市场化建园模式。坚持“适度超前、整体配套、滚动开发”思路,高标准推进产业园区“七通一平”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主干路网、区域路网的构建,畅通产业园区各功能板块间的有机联络,增强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循环经济和产业项目的承载力,带动和加快产业园区土地的有序开发。鼓励有实力的大型企业(集团)、社会组织和其它投资机构参与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探索建设“园中园”,突出园区特色,避免同质化的重复投资。积极推行市场化方式经营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以土地使用权、基础设施项目所有权和特许经营权出让为突破口,吸引民营企业参与产业园区项目建设与运营。加快物流、金融、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设施以及学校、医疗卫生等生活服务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产业园区吃住行娱购及就医就学等生活配套功能,创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和投资环境。

(三)创新投融资体系建设。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方式,推动工业产业园区投融资模式改革创新,增强产业园区造血功能。积极主动加强与省、州各大商业银行的联系和沟通,争取更多项目资金支持。要积极鼓励外资和民间资本参与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鼓励企业积极入股,采取市场化运作、银政企合作等投融资模式,充分吸收金融、非金融、民间资本或企业集团共建产业投融资平台,解决建设缺资金和入园企业融资难问题。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以土地使用权、基础设施项目所有权和经营权出让为条件,实施特许经营,大力引进各类资本投入,不断拓宽筹资渠道。

三、坚持绿色发展,夯实产业园区发展基础后劲

(一)严格产业园区项目准入标准。要依法依规、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工业产业园区土地,强化项目建设用地监管,园区单位面积投入强度需达到200万元/亩以上,产出率达到400万元/亩以上。产业园区用地自供出之日起2年未建项目的,依法依规退出用地。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所有新入园的项目要符合规划要求,决不允许项目乱摆乱放。要严把项目审查关,入园项目应符合园区产业布局和配套聚集的要求,充分考虑环境承载能力,走生态、绿色发展道路。积极推广园区“订单式”标准厂房建设模式,引导工业企业向产业园区集聚发展。

(二)着力引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要引进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的创新型人才。制定和完善产业园区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经人事部门认定,即可办理有关手续。引导企业着力引进一批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关键工艺和操作性难题的装备制造产业方面的高技能人才,大力引进机床、制造、加工、能源、环保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所需的高技能人才。鼓励企业开展院校合作,为企业培育专业、熟练的专业技术人才。

(三)探索与姚安工业产业园区抱团发展模式。要积极探索大姚工业产业园区长期发展定位,充分发挥南山坝装备制造产业园区交通、规划、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优势,探索推行与姚安工业产业园区抱团,公用基础设施,互利共赢的发展思路。按照专业化、特色化的方针建设产业园,在工业产业园区中推行差异发展战略,避免园区重复建设。要打破区域壁垒,从整体上对重点区域产业发展进行统筹规划。各地区的发展要坚决做到错位发展,避免重复建设、重复引进和恶性竞争,坚决遏制过剩产能的盲目扩张,力争打造“十四五”期间全州新的工业经济增长极。

第三节 实施民营经济培育壮大攻坚工程

民营经济是最大的市场主体,在推动就业创业、帮助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上有着明显优势。要以民营企业的发展需求为导向,以落实政策、放开放活为重点,以分激发民营经济活了和创造力为出发点,为促进全县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着力推进市场主体培育,壮大实体经济

深入推进实施市场主体培育发展攻坚工程和民营经济发展“十大工程”,坚持不懈做大总量。坚持以创新促创业,以量变促质变,努力实现高质量的总量扩张,营造浓厚创业氛围,激发大众创业热情。大力发展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主的新民营经济,加快推进民营企业新旧动能转换,努力实现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众创空间,推行“孵化+创投”模式,孵化一批民营中小企业,以政策驱动促进新的增量。以“三进企业”政策措施落实为抓手,强化“减税降费”等政策宣传和落实,凡是符合登记规定条件的,凡是有创业意愿的,实行“零缝隙”对接、“零阻碍”准入、“零间隔”服务,凡符合政策扶持和税费减免的,应扶尽扶、应免尽免,激发全民创业热情和民间投资活力。坚持“八个一批”,掀起市场主体大发展的新热潮,拓宽市场主体发展渠道。要改造升级做优存量,以特色主导产业为重点,改造提升绿色食品加工、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增加市场主体在重点产业的比重。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建立“小升规”重点企业培育库,“十四五”期间力争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户以上,做好新建项目纳规入统工作,对新纳入规模以上口径统计的工业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属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加大一次性奖励力度。建立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库,集中政策资源滚动培育重点产业、行业民营领军企业。

二、着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升发展质量

要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各类民营企业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对企业负债行为建立权责明确、制衡有效的决策执行监督机制,加强民营企业自身财务杠杆约束,合理安排债务融资规模,有效控制企业杠杆率。推进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积极引入各类投资者实现股权多元化,形成股权结构多元、股东行为规范、内部约束有效、运行高效灵活的经营机制。要强化企业现代化管理,大力推行以企业资源计划管理、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为重点信息化管理,以柔性制造、准时制生产、仓储智能化等为重点的精细化管理,不断深化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加快民营企业向产权多元、管理科学、运行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转型,培育形成一批管理模式新、管理水平高、管理绩效佳的管理创新型企业。

三、着力提升企业家素质能力,增强发展后劲

要持续实施“彝乡英才”8大工程,推进彝乡企业家培育计划,加强民营企业家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熟练劳动工人队伍建设。突出抓好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新生代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与知名院校合作,探索建立由优秀企业家、金融、法律等专业人士参加的新生代企业家创业导师团,着力培养一支实干为先、创新为魂、担当为要,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强影响力的企业家队伍。支持民营企业人才培养,积极支持民营企业申报技能大师工作室,积极推荐民营企业代表人士担任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推荐优秀民营企业家在工商联、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兼任相关职务。引导企业家把承担社会责任、服务社会、回报社会作为实现企业长远发展目标的基础,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作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动力。要引导企业家自觉诚信守法、以信立业,依法依规生产经营,提升企业诚信建设水平,共创诚信营商环境。要推动民营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加大在民营企业生产经营一线职工、专业技术骨干及经营管理人员中发展党员的工作力度,注重培养发展符合条件的企业出资人入党。依托国内高等院校、各类培训机构、职业技术学院等,加大对企业家和接班人的培训力度,搭建各类互相学习交流平台,提升企业家和接班人的素质。

四、着力加快上市企业培育,提高民营经济发展质量

(一)梯度培育中小企业。根据中小企业发展情况,坚持市场化、精准化、精细化方向,从企业认定和政策扶持、金融支撑、人才赋能、专业服务等方面着力,精准匹配要素资源,注重政策的阶梯性、连续性,灵活多变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含金量高的实质帮助。帮助初创企业解决好办公场地、启动资金等基础资源,帮助发展稳定企业解决好产业链帮扶、拓展市场、再融资、技术创新等问题,帮助领军优势企业解决好重大技术研发、品牌推广、跨区域发展、上市重组等问题。

(二)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开展中小企业质量提升帮扶、企业管理提升、企业扩产促产达规达产和增值增效专项行动,抓省级成长型培育申报,力争“十四五”期间新增省级成长型中小2企业以上。实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培育工程,抓好小升规、新建投产项目达规企业培育工作。支持民营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联合、参股等多种形式开展兼并重组及投资合作,转让企部或部分实物资产以及相关联的债权、负债和劳动力的,引进“外资、外脑、外力”实现转型升级和发展壮大。

(三)完善中小企业服务机制。完善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建设,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立一支能力强、素质高、专业精的研发队伍,引进、培训一批技术人员和员工,完成一批科研课题,研究开发一批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建立政府产业融资信息和金融咨询服务平台,促进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结合,根据本地企业、产业建设的需要和实际,为企业推荐不同的融资渠道、融资产品、融资机构,开发、开展与企业、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金融产品,更大程度发挥市场对产业融资需求和金融资源结合的促进作用。探索建立技术专利研发成果交易信息平台,引导建立促进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有效运行的良好机制,对各种科研成果、专利技术进行收集整理、分类,提供企业参考,并为双方沟通交易转让创造条件。完善政府服务平台,强化政府服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加强组织协调,加大工作力度,加强服务支持,优化发展环境,整合利用一切资源要素,打造一批定位明确、载体多元、人才集聚、生态优良的发展创新创业平台,为企业发展壮大、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创新政府管理方式,持续“放管服”改革,加大普惠性政策支持力度,改善营商环境,放宽市场准入,推进试点示范,加强文化建设,推动形成政府、企业、社会良性互动的创新创业生态。

(四)加快推进上市培育行动计划。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产业发展缺资金等困难问题为核心,加快推进培育和支持中小企业上市融资工作。进一步研究制定出台我县企业上市税费优惠及奖励政策。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上市培育信息资源库,设立企业改制上市规范性文件库、证券中介机构信息库、中小企业上市后备资源库和企业改制上市政策咨询平台。着力培养和引进金融证券专业人才,把金融证券专业人才列为我县“紧缺人才”进行有计划的培养和引进,逐步形成一支熟悉证券市场、精通证券业务、掌握相关法律法规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力争“十四五”期间我县上市企业达到1户以上。

第四节 实施绿色生态巩固发展攻坚工程

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新发展理念要求,围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切实落实工业企业低碳发展、绿色发展要求,深入推进节能降耗,持续推进环保督察项目整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我县工业企业转型升级不断取得新突破。

一、持续推进工业企业节能降耗

(一)严控项目准入审批。强化安全、环保、能耗、质量约束作用,鼓励发展低消耗、低污染的先进产能。加强投资项目审核管理,严格按照要求对淘汰落后行业建设项目进行产能置换,严禁新增产能,严把市场准入关,并利用综合标准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严控过剩行业新增产能,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持续保持高压态势,巩固取缔“地条钢”工作成效。

(二)实施节能技术改造。进一步加大节能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力度,支持先进适用技术改造落后用能工艺、设备。积极落实燃煤减量化措施,大力推进天然气、生物质能、电能、太阳能替代燃煤,加大低效燃煤锅炉改造力度,在天然气通达的重点地区积极引导支持用户使用天然气作为燃料。推动冶金矿业、建材行业等传统行业实施生产工艺绿色化改造,用能系统优化提升。

(三)开展工业企业污染防治。围绕中央、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上级通报和媒体曝光问题、“回头看”期间群众反复举报的问题,工业企业“散乱污”、固体废物利用及处置、规范有色金属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等环境问题以及河湖长制推进工作,加强对行业管理和对乡镇工作的协调指导,建立信息互通、协同配合、步调一致的工作推进格局,善于发挥政府资源配置作用,帮促企业主动履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主体责任。

二、强化工业企业绿色制造管理

(一)大力发展高效节能产业。推进节能技术和装备研发应用,鼓励研发高效节能装备(设备、产品)及其关键零部件,重点支持余热余压回收利用、电机系统节能、建筑节能、绿色照明等领域的技术研发,推进相关成套装备和产品产业化,推行“互联网+节能”行动,继续推进企业能源管控中心建设,不断提升企业能源管理信息化水平。

(二)加快发展先进环保产业。推进环保技术装备研发应用,全面推进污染防治,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快研发工业废水、土壤农药残留、水体及土壤重金属污染等一批关键治理技术。加快有色金属冶炼、建材等重点行业大气污染治理。加快环保产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强化先进环保装备制造能力。积极推广环保产品应用,大力推广应用环保材料和环保药剂等环保产品,积极推广离子交换树脂、生物滤料及填料、高效活性炭、循环冷却水处理药剂、杀菌灭藻剂、水处理消毒剂、固废处理固化剂和稳定剂等应用。

三、加强企业资源综合循环利用

(一)全面实施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加快培育高标准、规范化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做好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强化企业能源管理。加快工业产业园区循环经济建设,推动各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促进土地集约利用、能源梯级利用、废物交换利用、废水循环利用、污染集中处理,提高产业关联度,建设污染控制集中处理设施,打造高效园区、特色园区、活力园区和绿色园区。构建“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物质循环流动生产过程,推进生产过程中产生废渣、废水、废气、余热、余压的循环利用。鼓励实施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示范项目,推动矿产资源和工业“三废”综合利用,推进尾矿、有色冶炼渣等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全面形成低消耗、低排放、效益高的工业循环经济框架。

(二)推动物联网电子监管。在危险废物、电子废物利用处置等领域支持应用再生资源企业建立线上线下融合的回收网络。统筹县内外再生资源利用,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和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的衔接。建设资源循环利用第三方服务体系,鼓励通过合同管理方式,提供废弃物管理、回收、再生加工和循环利用的整体解决方案。全面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广再生产品和原料。建立健全覆盖固体废物、危险废物、技术工艺、再生产品、污染物控制等方面标准体系。

四、筑牢企业安全生产底线思维

(一)织牢织密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强化工业企业负责人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筑牢企业安全生产底线思维。细化行业主管部门监管责任,层层逐级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状,让安全安生责任担在肩上、落到实处。弘扬安全发展理念,遵循安全生产客观规律,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科学统筹工业经济发展与安全生产,坚持依法监管、源头防范、系统治理,着力完善体制机制,着力健全责任体系,着力加强法治建设,着力强化基础保障,大力提升整体安全生产水平,有效防范遏制生产安全事故,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稳定的安全生产环境。

(二)全面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严格落实“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要求,认真抓好工业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督导企业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企业内部安全生产管理,消除事故隐患,促进企业安全发展。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不断强化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三年行动计划,不断推进危险化学品企业搬迁、民用爆炸物品等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工作,确保我县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全县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更加严密,安全生产总体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

第五节 实施两化融合战略强企攻坚工程

深入贯彻国家大数据发展战略,促进工业数字化转型,激发工业数据资源要素潜力。深入推进产业研发设计信息化,加强研发设计集成应用,引导行业内龙头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数字化研发平台,提升产业链协同研发、集成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智能化产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加快产品结构优化升级,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一、推广信息化技术运用

加快信息化技术在生产过程的广泛使用,建立个性化制造与规模化生产协同的新型生产方式。提高生物医药、绿色食品、装备制造等行业的数字化生产装备的比例和联网率,推广集成制造、敏捷制造、柔性制造、精密制造等先进制造生产方式,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测、工艺优化、故障诊断和及时响应,推动生产过程与主营业务流程的信息系统资源整合和集成应用,形成迅速应对市场变化的个性化制造能力和集约高效的先进制造能力。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对主要耗能设备的智能化改造,倡导节约生产和清洁生产方式,实现对生产过程能耗物耗的精确控制和集约利用,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制造能力。把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完善两化融合政策举措,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形成促进公平竞争、激发创新活力、保障循序发展的两化融合市场环境。

二、夯实信息化发展基础

加快完善创新体系和综合标准体系,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坚持有线宽带和无线宽带建设并举,在普及光纤宽带网络基础上,大力发展5G无线通讯工程,推动“三网”融合,筑牢信息化基础。加强信息平台建设,大力发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推动大数据的应用与服务。加快工业互联网建设,推进工业数据汇聚。在工业数据资源调查基础之上,引导企业加强数据资源管理,实现数据的可视、可管、可用、可信。整合重点领域统计数据和监测数据,在原材料、装备、消费品、电子信息等行业建设国家级数据库。支持企业建设数据汇聚平台,实现多源异构数据的融合和汇聚。通过工业数据汇集支撑产业监测分析,赋能企业创新发展,提升行业安全运行水平。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聚集、整合、优化要素资源的优势,应用互联网创新理念、创新要素和创新体系,带动制造业技术、产品、模式、机制创新,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激发制造业发展新动能。发展信息消费产业,筑牢两化融合发展的应用基础。

三、突出信息化重点领域

大力引进国内外信息产业龙头企业,建立物联网、大数据中心,培育大数据产业。坚持试点先行,突出应用牵引,选择有代表性的重点企业开展两化融合试点,推动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提高企业内部业务系统集成应用水平和上下游企业间系统集成能力,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逐步扩大两化融合试点区域、行业和企业范围。重视系统对接和数据共享标准建设。培育发展电子商务和平台经济,引导企业通过互联网发掘利用全国甚至全球资源,开展产品研发、联合制造、市场营销等活动,克服技术、人才、地域等限制,最大限度地整合优质资源,促进产业链向高端环节延伸。着力打造智能生产体系和发展模式,积极培育智能制造、个性化定制、网络众包、云制造等产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推动制造业与信息产业在发展理念、技术产业、生产体系、业务模式等方面全面融合,以两化融合带动信息产业加速发展,以信息产业支撑两化深度融合。协同推进军工和民用领域的两化融合,加强成果的相互转化和共享利用。

四、支持信息化数据共享

加大工业数据采集力度,构建企业级、行业级平台,支持工业企业、工业园区实施设备数字化改造,升级各类信息系统,推动研发、生产、经营、运维等全流程的数据采集。支持重点企业研制工业数控系统,引导工业设备企业开放数据接口,实现数据全面采集。加大工业大数据的共享与应用,支持优势产业上下游企业开放数据,加强合作,共建安全可信的工业数据空间,建立互利共赢的共享机制。引导和规范公共数据资源开放流动,鼓励相关单位通过共享、交换、交易等方式,提高数据资源价值创造水平。支持开展数据流动关键技术攻关,建设可信的工业数据流通环境。构建工业大数据资产价值评估体系,研究制定公平、开放、透明的数据交易规则,加强市场监管和行业自律,开展数据资产交易试点,培育工业数据市场。把握新技术在不同环节、行业、领域的扩散规律和应用模式,针对不同企业、行业、区域两化融合发展基础、阶段和水平差异,加快形成方法科学、机制灵活、政策精准的分类推进体系。

第六章 保障措施

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根本举措,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提升产业发展层次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的战略之举,是稳增长利长远的重要抓手,是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转型升级取得新突破,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现代工业系统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的必然选择。按照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理念,把加快工业高质量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定目标不动摇,咬住项目不放松,扶强企业不松劲,通过扶持企业带动产业发展,通过产业发展支撑经济增长。

第一节 加强党的领导,确保措施有效落实

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忠诚拥护“两个确立”,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建立健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切实把党的领导落实到我县工业和信息化产业体系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强化相关保障措施落地见效,推动工业和信息化产业体系建设不断走深走实。要进一步健全大姚县工业发展领导小组,协调解决全县工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督促检查发展工业经济各项工作和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

第二节 强化规划引领,构建完善规划体系

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围绕全县“十四五”总体规划思路,全面推进我县“十四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积极对接、汇报州级工业和信息化“十四五”规划,力争全县规划内容进入州级规划范畴,指导好乡镇制定具体可行、可操作性强的工业产业实施方案和行动规划,加快构建州、县、乡三级产业发展规划体系。通过规划,确保各级各部门做到对各自要着重发展什么产业、产业园区如何布局、如何推进项目、制定什么样的保障政策等有一个完整、合理的观念,坚持规划引领发展,为全县工业产业发展把好方向、布好局。围绕加快构建我县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充分发挥重大项目、龙头企业的核心带动作用,构建起特色鲜明、技术先进、绿色安全、动态迭代的现代化工业和信息化产业体系。按照“全县一盘棋”的思路,围绕产业链延伸和配套产业发展,细化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项目支撑和政策支持。打造产业集聚、配套完善、要素齐备、环境优良、服务高效的产业生态圈,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工业和信息化产业体系。

第三节 完善政策体系,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结合我县实际情况,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以及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对我县的工作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进县委“12345”发展思路,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进一步解决产能过剩矛盾,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从资金投入、项目审批、信贷、用地等方面完善支持政策,强化政策扶持,有效解决融资、要素保障、资源配置等瓶颈,支持重点产业招商引资、技术改造、品牌建设,既有普惠性政策又有特殊性政策;认真落实差别化政策,对主导产业的重点企业给予相应税收优惠,增强产业内核心企业市场优势,推动产业集聚;要推动加快产业配套体系建设,提升物流体系对产业园区发展的服务功能;鼓励和支持企业将非核心业务外包,推动企业开展电子商务业务,引导企业依托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电子商务应用;推动产业配套信息化进程,提升区域整体产业配套能力。要积极争取上级财政转移支付、预算内专项资金、投资向我县倾斜。要设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重点产业、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为我县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第四节 强化组织保障,形成全面发展新合力

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加强对全县工业和信息化总体规划、产业优惠政策、跨县市重大项目、资源开发、利益分享的统筹,从基本思路、基础工作、发展重点、基本保障入手,突出重点领域、突出主要方向,制定具体细化方案,实行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并进一步分解目标、落实责任,确保各级、各部门部门开展工作、发挥作用,扎实推进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增强凝聚力,切实保障合力推动。各职能部门要在领导小组统一安排下,各司其职,密切协作,形成合力,实施精细化分工、项目化推进,不遗余力开展工作。围绕建设符合时代特征及大姚工业产业体系,推进各产业园区和各乡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全面开放合作、实现区域间协调发展,形成全县一盘棋、合力建产业的发展格局。

此件公开发布。


附件:大姚县“十四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项目表.xls  507K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