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体思路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力保障我县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紧紧围绕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和文明乡风建设等人才需求,按照“需求导向、质量优先、突出实效,育用结合”原则,着力提升农民技术技能水平、产业发展能力和综合素质素养,大力培育粮食安全守护者、产业发展带头人和乡村振兴主力军,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特色农业强县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二、工作目标
2025年,上级下达高素质农民培育任务195人,我县计划培育产业带头人200人,培训对象参评率和满意度不低于90%。
三、重点任务
锚定加快建设特色农业强县、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目标,按照工程化、项目化方式,围绕粮油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提升、新产业新业态带头人培育、文明乡风建设素质素养提升三大工程,紧盯行业急需、人才培养短板弱项和产业发展痛点难点,培育更多农村人才服务产业发展,扎实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各项任务。
(一) 围绕“三大工程”抓好常规培训
1.实施粮油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提升工程。一是开展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主体培育。围绕水稻、玉米、大豆、油菜等主要粮油稳产保供需求,认真组织粮豆油作物的全过程全周期生产技能培训。重点围绕推进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融合”技术加大指导服务和培训力度,提高技术到位率。积极开展服务农业生产的电商营销、直播带货、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三品一标”等全产业链技能培训,因地制宜进行高端蔬菜、植物蛋白等绿色种植技术培训,切实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的技术技能水平。二是开展农产品技能提升培训。围绕我县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以畜牧、水产、蔬菜、水果、花卉等种养殖理论、生产技术、质量安全和绿色发展等知识技能为主要内容,以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返乡创业创新人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等为重点对象,分层分类开展生产加工技术、市场营销、绿色发展等知识技能培训,切实提升产业发展能力,促进产业提档升级。
2.实施新产业新业态带头人培育工程。一是开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带头人培训。以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企业、集体经济组织等带头人和返乡大学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青年群体为重点对象,围绕农业与科技、农文旅融合等“农业+”新产业,以岗位所需的技术技能为重点,通过订单式组班、定制式培训等方式,培养素质能力与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契合的带头人、促进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二是开展青年致富带头人培训。在留村青年中培养一批爱农村、懂农业、有技术的青年“土专家”“田秀才”“技术骨干”和致富带头人,提升农民就业能力。
3.文明乡风建设素质素养提升工程。一是开展农民素质素养提升培训。联合党校、各级宣讲团等,以行政村为单位,开展综合素质素养教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教学重点,融入涉农法律法规政策、绿色农业、农产品质量安全、耕地保护等知识开展培训,切实提升农民素质素养。二是开展文明乡风培训。与科协、文联、文化宣传等部门联合,围绕乡风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文明礼仪、移风易俗、农耕文化传承等领域开展培训,提升农民文明素质素养。三是开展乡村治理人才培训。与各乡镇党委、政府等部门联合,围绕乡村建设、治理、发展等人才需求开展培训,提升农民积极参与乡村建设、治理的能力水平。注重高素质农民培育与农业农村科普、安全生产教育等工作协同开展。
(二)围绕行业急需人才需求开展专题培训
1.结合实际开展数字化和智慧农业专题培训。在各个培训班中落实以粮油等重要农产品、乡村特色农产品生产经营及社会化服务主体为主,重点开展新媒体运营、农产品电商直播带货、AI工具应用等农业生产经营数字化管理及服务和智慧农业技术装备应用、农产品品牌打造等专题培训,提升学员数字化和智慧农业技术运用水平。
2.科学组织新兴产业绿色生产技术培训。围绕贡菜等乡村特色产业绿色生产、加工、营销等开展专项技术培训。
3.产业发展带头人培育。围绕我县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以家庭家场、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集体经济组织等负责人为重点对象,培育一批产业发展带头人,增强联农带农富农能力。
四、工作要求
(一)县乡配合,确保学员推荐任务落实
我县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由县乡村振兴服务中心(农广校)牵头,局属相关股室、站所参与,各乡镇遴选推荐学员,县乡配合组织培训。县级重点组织4个产业发展带头人培训班培育任务,各乡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分别组织辖区内各行政村农民综合素质素养提升培训。各乡镇要压实责任,紧扣培训主题精准遴选学员,完成产业发展带头人参训学员的组织推荐任务(详见附件2)。
(二)规范培育,提升培育质量
1.县农广校要依托全国农民教育培训信息管理系统做好培育全过程管理,组织实施粮油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提升工程、新产业新业态带头人培育工程。一是落实好“行政主管部门第一课”,强化参训学员的思想素质教育。二是要把高素质农民培育促各乡镇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紧扣培训主题精准遴选学员,分模块科学设置培训课程,不断提升培育质量。三是按照《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管理工作规程(试行)》,严格开班计划、培训内容和培训教材审核工作。原则上每个培训班人数不超过70人,以实践教学为主的,每班不超过50人,因条件限制的每班至少30人。四是严格把控培训时间,每个培训班原则上不少于40个学时(不含报到、返程时间),1学时为45分钟,每天不超过8个学时;综合素养课学时不低于总学时数的10%、专业技能课学时数不低于总学时数的70%、实践教学的比例不低于专业技能课学时数的50%、能力拓展课学时数不高于总学时数的20%、线上学习(即课堂教学-线上)学时数不超过总学时数的15%。五是利用农民教育培训信息系统真实、准确录入学员、师资、机构、课程等相关信息,开展学员跟踪监测。六是强化高素质农民培育绩效管理,分级开展培育质量总结性评价工作。实行“训前需求研判、训中过程监测、训后效果评价”全流程评估。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对培训满意度、学习成果、行为改变和综合效益等各项指标方面量化打分和成效评估。七是建立跟踪服务机制。要对培训学员开展持续跟踪服务,时间在培训结束后1年内完成,次数不少于2次、人数不少于培训班总人数的30%。跟踪服务的形式可包括技术指导、政策推介、发展帮扶、组织交流互助、组织参加与培育主体相关的展会和技能竞赛等。
2.各乡镇以行政村为单位,组织实施文明乡风建设素质素养提升工程。
五、实施步骤
(一)培训准备阶段(3月至7月)
由县农广校牵头组织各乡镇开展培育需求调研,制订实施方案,细化教学内容。完成聘请培训教师、教材,各培训班具体筹备工作。
(二)实施培训阶段(8月至11月)
1.县乡配合开展培训。围绕我县高原特色产业产前、产中、产后生产关键环节,本着以培训促技能提高带动产业发展的原则,采取农民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授课培训。采取“手把手、面对面”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现场培训,提高操作性,特别是关键技术运用要达到90%以上学员会操作、在生产中能应用。
2.建立档案跟踪服务。县农广校要根据项目绩效要求,对参训学员进行必要的考试考核,建立真实、完整和规范的培训档案和人才档案,完成项目管理相关任务。各乡镇也要按各行政村培训情况建立完善培训档案。
(三)总结和验收阶段(11月至12月)
按照项目实施工作要求,完善各种培训资料、相关资料归档,对全年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进行自检自查和总结,上报相关材料,迎接上级检查验收。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确保项目工作顺利开展,成立大姚县2025年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实施工作领导小组,组成如下:
组 长:何兴贵 局党组书记
王建禹 局长
副组长:罗丙洪 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毕以辉 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郑丽芹 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薛栋国 局党组成员
毛文培 局党组成员
成 员:郑海静 局党委办公室主任
赵海云 局办公室主任
龚靖益 局种植业与农药管理股股长
高 祥 局畜牧兽医股股长
高勇云 局财务股股长
何 劲 县农业技术机械推广中心主任
王 睿 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
杨子映 县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站长
胡云山 县乡村产业发展中心主任
陆利鹏 县乡村振兴服务中心(农广校)主任
何明志 县乡村振兴服务中心(农广校)常务副校长
12个乡镇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主任
项目实施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乡村振兴服务中心(农广校),办公室主任由罗丙洪兼任,工作人员何明志,统筹推进项目实施各项工作。
(二)加强学员推荐
各乡镇及责任单位要重视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结合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精准遴选培育对象,完成县级下达产业发展带头人参训学员的组织推荐任务。县农广校要抓实培育工作的落实,完善培训体系,创新培训方式方法,强化培训过程管理,因地制宜开设专业技能课,按需设置能力拓展课,强化培育各环节组织管理,做好培育全过程跟踪管理。
(三)加强经费管理
一是强化主体责任。按“节约高效”原则,县农广校要加强资金管理,切实担负起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管理的主体责任,全面提升项目资金使用绩效。各乡镇也要按照有关规定加强资金管理。培训资金主要用于支付需求调研、线上线下培训、实践实训、跟踪监测等与培育工作相关的费用,不得列支招投标费用、审计费用和第三方评估等费用,不得给培育培训对象发放补助。经费开支严格执行《中共大姚县委办公室大姚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大姚县县级机关会议费管理办法》(大办字[2016]23号)、《楚雄州财政局中共楚雄州委组织部关于印发<楚雄州州级机关培训费管理办法>的通知》(楚财行[2021]86号)等,严把廉政风险关,坚决防止在项目执行过程的违规违纪违法行为。二是强化资金绩效管理。按照《云南省财政厅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云南省农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云财规〔2025]2号、《农业经营主体能力提升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农业相关转移支付资金绩效管理办法》(财农[2019]48号)等有关规定,及时开展绩效目标执行情况监控和绩效评价等工作。三是强化资金使用监管。资金使用由局财务股监管,大姚县纪委监委驻农业农村局纪检组监督。项目资金按照支出服从实际效果原则总额控制,县级开支由县农业农村局统一管理、统一审批,资金划拨、支付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审核办理。各乡镇开支按照各乡镇财务制度办理。
(四)加强宣传引导
各乡镇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县农广校要及时总结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好经验好做法,注重在培育实践中挖掘和选树先进典型。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以及网络、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加大宣传报道力度,强化示范推广,充分发挥高素质农民在乡村全面振兴中的引领辐射带动作用。
主办单位:大姚县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大姚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地图
地址:大姚县金碧镇金平路政务中心 联系电话:0878-6222279
滇ICP备05001067号 网站标识码:5323260002 滇公网安备 532326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