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大姚县人民政府
首页 >> 公开信息内容

大姚县“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2021—2025年)

索 引 号:dyx017-/2022-1228002 公文目录:公共文化体育服务 发文机构:大姚县文化和旅游局 主 题 词: 发布日期:2022年02月28日 文  号: 标  题:大姚县“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2021—2025年)

目录

前言

大姚县“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

(2021—2025年)

第一章 十三五完成情况及存在问题

第一节十三五完成情况

第二节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十四五面临的发机遇

一、国家层面

二、云南省层面

三、楚雄州层面

四、大姚县层面

第三章 总体思路

第一节指导思想

第二节基本原则

第三节发展目标

第四节空间布局

第四章 十四五工作任务及措施

第一节 巩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后续创建

一、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三、激发文化创造活力

第二节 加强文化服务供给

第三节 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一、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二、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

三、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第四节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第五节以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为抓手

第六节 培育文化旅游业态和产品

打造大滇西旅游环线精品线路

第七节 提升数字化文化旅游水平

第八节 开展文旅市场秩序整治

第九节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第十节 强化宣传营销

第十一节 加强文化和旅游人才建设

第五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体制机制保障

第二节 政策保障

第三节 资金保障

第四节 用地保障

第五节 人才保障

前 言

2021-2025年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计划时期,作为重要的历史性窗口期,“十四五”时期是“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是中国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攻坚期,也是大姚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

为贯彻落实《中共大姚县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和《大姚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依据相关规划和政策文件,在全面梳理分析大姚文化旅游发展状况、面临的机遇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大视野、高起点、多角度编制《大姚县“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主要围绕大姚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重点对“十四五”期间文化旅游业发展做出相关计划安排,对“十四五”指导思想与目标战略、重点任务、实施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工作目标与路径。

《大姚县“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是指导大姚县文化和旅游“十四五”期间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指引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强化文化旅游行业管理、规范文化旅游市场运行和完善文化旅游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依据,也是各乡镇文化旅游“十四五”规划的上位规划。

大姚县“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

(2021—2025年)

第一章 十三五完成情况及存在问题

第一节 十三五完成情况

一、文化和旅游业经济指标按预期完成。

1.文化企业营业收入:2016至2020年,我县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分别完成2176.7万元、2873.2万元、3821.36万元、5086.23万元、5747.44万元,增速分别为32%、33%、33%、33%、13%,年均增速达28.8%,均达到或超过州下达的年度增长目标,“十三五”规划确定的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5%以上的目标如期实现。

2.娱乐业营业收入:2016至2020年,我县娱乐业营业收入分别完成566.1万元、747.25万元、986.37万元、1312.86万元、1444.15万元,增速分别为32%、32%、32%、33.1%、10%,年均增速达27.8%,均达到或超过州下达的年度增长目标,“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娱乐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5%以上的目标如期实现。

3.按统计部门口径:2016年至2020年,我县文化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5573万元、6568万元、8321万元、9175万元、10092.5万元,增速分别为16%、17.8%、17.9%、10.3%、10%,年均增速达14.4%,均达到或超过州下达的年度增长目标,“十三五”规划确定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的目标如期实现。

4.接待国内外游客数:2016至2020年,我县接待国内外游客数分别完成62.9万人次、107.21万人次、213.49万人次、287.44万人次、316万人次,增速分别为9.97%、31%、99.13%、34.64%、10%,年均增速达36.95%,均达到或超过州下达的年度增长目标,“十三五”规划确定的接待国内外游客数年均增长30%以上的目标如期实现。

5.旅游总收入:2016至2020年,我县旅游总收入分别完成6.26亿元、12.97亿元、27.69亿元、34.7亿元、38.15亿元,增速分别为75.89%、76%、113.49%、25.1%、10%,年均增速达60%,均达到或超过州下达的年度增长目标,“十三五”规划确定的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30%以上的目标如期实现。

二、重点项目投资完成情况。2016-2020年,我县共规划文化艺术类项目18个,投资2.4亿元,已实施项目15个,完成投资1.17亿元;规划旅游类投资项目26个,总投资26.3亿元,已实施项目10个,完成投资4.02亿元。

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惠民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县共建成运行县级图书馆、县文化馆、核桃博物馆、体育馆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2个,行政村农家书屋129个,覆盖率达100%。每年投入100万元保障了县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免费开放;持续投入200余万元配备乡镇文化站音响、高清投影仪、照相机、服装道具等设备,新建金碧文化广场、白塔文化广场、核桃文化广场、蜻蛉湖文化广场和14个村级文化体育活动广场;县图书馆、文化馆申报成为国家一级馆,县核桃博物馆通过绩效考核,2019年起,省州每年配备10万元免费开放经费;按照“一乡一站,一村一室”的目标,持续推进全县12个乡镇文化站“四室一厅”和村级多功能文化活动室改造工程,巩固提升示范创建成果,确保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农文网培学校等基层文化阵地和设施配置率、达标率持续保持100%。

四、群众性文体活动蓬勃开展。县城区十大节日活动形成制度化、常态化;乡镇传统节日活动巩固提升,办节水平不断提高;开展送文化下乡、送戏下乡400余场次;举办全民阅读活动近20场次,服务读者42.67万人次;城乡业余文艺队增加至87支,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空前活跃;组队参加云南省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活动,《山乡乐汇》器乐节目代表楚雄州参加省级展演获得“彩云奖”金奖,大姚彝剧《放羊人》荣获“云南省首届传统戏剧曲艺汇演示范奖”,精心筹备组织了大姚县第七届农民文艺汇演和第八届农民体育运动会,围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编排大型革命题材情景剧《赵祚传》和反映脱贫攻坚英雄人物形象的大型彝剧《马樱花又开》,大型彝剧《马樱花又开》参加全州新剧节目展演获综合奖一等奖、综合表演一等奖,属全州唯一一个同时获得两项集体一等奖的县。

五、文化遗产保护不断加强。修复大姚白塔、妙峰德云寺、石羊孔庙、锁水塔、文笔塔、石羊南塔、龙山祖师墓、古盐井、昙华石刻等文物保护单位。完成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实施石羊文庙(文庙东厢房)抢险加固、观音寺大殿维修、永金线永仁至大姚高速公路文物调查评估、20项文物建筑防雷检测和89项县文物保护单位开放情况13项革命文物调查上报,重点完成大姚烈士纪念碑、盐丰烈士纪念塔,赵祚传烈士墓和七街席以祥烈士墓4个文保单位的调查。建立健全文物安全管理应急预案等安全制度,坚持按月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活动,配合县消防大队、县民宗局等部门开展文物保护单位安全检查,制定了32项文物保护单位“一项一策”方案。编辑出版《大姚文物》《白塔杯全国诗词楹联大赛作品集》《蜻蛉匠心》,石羊庆丰盐井遗址作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申报国家文物局;昙华山省级彝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项目规划通过省级评审,徐霞客游线标志地成功申报认证。目前,全县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7项,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项(大姚白塔),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项(妙峰德云寺、石羊文庙、庆丰盐井遗址、赵祚传烈士墓),州级文物保护单位6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6项。有馆藏文物410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件、国家二级文物3件、国家三级文物7件,文物门类齐全,数量较多,居全州前列。全县共有非遗保护项目58个,其中国家级2项(大姚彝剧、梅葛),省级3项(昙华彝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插花节》、石羊筒子锅煎盐技艺),州级16项。非遗传承人211人,其中国家级1人,省级9人,州级28人,县级173人,2019年新增省级非遗传承人4人,州级传承人7人,非遗项目7项。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库,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

六、文旅融合宣传推介不断提升。认真举办大姚昙华彝族插花节、百草岭登山大会、三台赛装节、赵家店火把节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和旅游精品赛事;组织了“中国彝乡*文化名邦*大美大姚”——房车自驾游大姚宣传推荐活动,对我县文化和旅游资源开发、促进文旅融合发展进行深度挖掘和宣传推荐;组织我县非遗传承人参加2019年楚雄州火把节文化周禄丰分会场活动,进一步推进大姚“文化走出去”工作,不断培育和壮大文化和旅游市场主体;认真运营《文旅大姚》微信公众宣传平台,文旅大姚旅游品牌在全省全域旅游品牌影响力排行第7位,全州排行第2位。

七、旅游业转型升级持续推进。石羊古镇分别创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和省级旅游名镇,昙华山分别创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和旅游扶贫示范乡,县城西河印象创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三台天籁民宿、赵家店紫照庄园等一批民宿客栈评定为星级特色精品旅游民宿客栈,旅游业态得到拓展;推进“一部手机游云南”建设,实施了石羊古镇、昙华山景区智慧化建设;对全县12个乡镇360家(其中餐饮住宿350家、租赁车10家)涉旅经营单位、公司、个体经营户开展了诚信评价;结合大姚县将县城打造为AAAA级旅游景区的思路,结合“美丽县城”建设,出台了实施方案推进创建工作,蜻蛉湖已创建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成功申报徐霞客游线标志地。县城旅游产品线路正在构建,特色街区正在打造,永丰湖纳入核桃康养特色小镇规划招商。

八、推进“一部手机游云南”智慧旅游建设。一是投入250万元资金完成了石羊古镇、昙华山、西河印象景区“一部手机游云南”智慧化建设一至三批建设,实现了景区导览、扫码识景、智慧停车场、智慧旅游厕所、景区WIFI全覆盖。二是通过“一部手机游云南”完成县内380余家酒店住宿、餐饮和零售企业诚信评价;强化旅游投诉平台建设,专人监管,投诉处置5分钟之内响应;三是建设石羊古镇景区慢直播5路,昙华山景区慢直播8路,对石羊孔子文化节、昙华插花节、三台赛装节等进行了线上直播。

九、文化旅游市场监管秩序良好。联合公安、消防、交通、市场监管等部门,加强对文化和旅游市场的监管。认真开展文化市场执法检查,对2起外地到我县开展临时性演出的单位进行执法检查,规范临时性演出经营行为,净化文化市场;加强高考期间文化市场整治,对校园周边5家网吧、9家歌舞娱乐场所等进行巡查,确保高考安全。对4家旅行社门市部定期、不定期开展检查,整合市场监管等部门力量,重点在县内景区景点及周边地区开展旅游购物场所集中整治工作,坚决查处商业贿赂、无照经营、虚假宣传、强制购物、不明码标价等违法违规行为,创建旅游购物“诚信经营放心消费”承诺景区(店),加大对县内旅行社门市部、旅游从业人员的监督管理,实施旅游业“22条”措施和“八不准”规定,认真组织“净网”、“秋风”、“护苗”、“固边”等专项行动,有力推进全县文化旅游市场秩序健康有序发展。

十、抓实人才培养促进队伍建设。注重公共文化人才培训工作,制定培训计划,集中组织村级农家书屋管理员、农文网培管理员、社会(农村)体育指导员、三馆一站工作人员、非遗中心工作人员开展文化工作业务培训,并对花灯、梅葛、彝剧表演文艺骨干进行技能培训,各乡镇结合自身特点积极开展文化培训活动;建立基层文化人才培训机制,配备全县12个乡镇文化站专兼职人员27人,为全县129个村(居)委会文化辅导员解决了待遇问题,并落实县级非遗传承人补助经费;健全业余文艺队伍发展机制,在组建74支业余文艺队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和培育文艺队伍,全县行政村(社区)、自然村各建起1支文艺队伍。全县文化事业发展人才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

第二节 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不高。主要表现:一是虽然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已经全覆盖,但普遍存在房屋和设备老化,陈列布局陈旧;二是县乡村三级文化信息化、数字化建设滞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低;三是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单一,组织形式、服务方式单一,吸引力和影响力不足,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功能彰显不够,文化传播力、影响力与我县文化大县地位还不匹配。

二、文化企业小散弱。文化企业数量不足,规模小,实力不强,缺乏有影响力、带动性强的文化企业。

三、文化遗产保护任重道远。一是文物保护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不足,文物保护需进一步引起重视,责任制还需进一步落实;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传承和保护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

四、旅游业硬实力和软实力不强。一是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服务能力低下。部分景区景点通达条件较低,不能衔接主干道,还没有形成旅游交通网格化;二是景区景点周边必要的基础设施不完善,与旅游相关的住宿、餐饮、娱乐、救援等基础服务设施及配套服务水平也比较落后,处于起步阶段且都属于观光旅游,文化型、享受型极少。大多属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型旅游活动,而修学、健身、寻根、考察、探奇、了解风土人情的专项特色旅游欠缺。

五、文化旅游重点项目投入不足。一是对石羊古镇文化内涵挖掘不深、投入不足,当地居民的利益没有实现最大化,参与保护古镇的积极性不高。二是对赵家店三潭瀑布景观打造投入不足,主要依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来完善周边基础设施建设,其余资金投入较少。三是景区的开发、建设、运营和维护困难,景区管理人员的工资、福利等都计划由运营方来支付,造成门票价格“肩负”的使命过多。四是投融资机制不活,缺乏融资平台和市场化运作资金的手段,旅游品牌没有形成,招商引资项目对接成功难。五是乡集镇所在地需完善的后续配套基础设施太多,投入资金无固定来源、缺口较大,导致集镇功能不完善,承载能力有限。

六、旅游产业发展滞后,对经济发展支撑不足。一是文化旅游项目策划缺乏创意,对大姚文化底蕴挖掘不深,与大姚文化特色结合不够。比如石羊古镇以接待观光游客为主,几乎都是走的同一条路线,走同一条街,单纯的依靠孔庙门票收入来拉动古镇的保护和发展,没有形成古镇旅游以外的其他消费;二是旅游景区景点建设与其他地区雷同程度高,缺乏大姚特色,没有带动性强、引爆式的景区景点,市场吸引力不强。如西河印象景区人文景观和建筑风格都缺乏大姚特色、全县无国家级5A级旅游景区;三是文化旅游产业商品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缺乏差异化、体验化、个性化。比如传统彝绣产品实用性不强、时尚创意不足且价格高,没有形成支柱型产业;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以及蔓延,首先阻断了游客的来源,旅游业连接着旅游业与游客,其中涉及众多行业,尤为重要的就是旅游要素产业,即吃、住、行、游、购、娱等,这些产业彼此联系紧密,即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旅游业作为地域产业链的聚集效应十分明显。其次,新冠病毒的易感性和传染性使人口流动趋于停滞,旅游景点景区、民宿、酒店、乡村旅游、旅行社被纷纷叫停,全行业瞬间处于瘫痪状态,进而使旅游业发展受到影响;五是旅游产业发展与市场需求的多样性之间矛盾凸显,现有的旅游商品、路线等已不能满足需要。文化旅游企业数量不足,规模小,实力不强,缺乏有影响力、带动性强的文化旅游企业;六是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康体休”旅游要素构建方面不同程度存在短板,比如:县城无高星级酒店、乡镇无高品质名宿;七是旅游业态培养不足,资源分散,还没有串成线、集成团、连成片,缺乏带动性强、引爆式的景区景点;八是服务供给能力和质量不高,旅游企业小、散、弱,要素产品供给不足,特别是缺乏参与性、体验性强的旅游产品,旅游从业人员的营销能力和服务水平都有待提高。

第二章 十四五面临的发展机遇

一、国家层面

(一)文化旅游步入深度融合新时代。“十四五”是文化和旅游部组建以来的第一个五年,自文旅部正式挂牌以来,出台了首个促进旅游演艺发展的文件《关于促进旅游演艺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文化产业促进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联合科技部等六部门共同出台《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相关政策,不断推动文旅融合向纵深发展,为大姚县进一步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国家全力推动全域旅游发展。自《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以来,全域旅游上升为国家战略。2020年5月8日,文化和旅游部修订印发《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认定和管理实施办法(试行)》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标准(试行)》进一步规范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全域旅游的大发展为大姚县全域旅游发展带来机遇,提供了方向指引,为大姚打造省州知名的全域旅游目的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乡村振兴战略助力城乡融合。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体要求,推动农业农村旅游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国家相继发布《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农业农村部印发了《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提出乡村振兴的具体举措,保持对脱贫县文化帮扶政策稳定,对脱贫县持续给予扶持。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乡村旅游,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为我县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产业振兴指明方向。

(四)旅游业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深化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大众旅游、智慧旅游和“旅游+”“+旅游”,提供更多优质旅游产品和服务,加强区域旅游品牌和服务整合,完善综合效益高、带动能力强的现代旅游业体系,努力实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推出“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举办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组织红色研学旅行活动。创新红色旅游展陈方式,开展红色旅游宣传推广,提升红色旅游发展活力。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推出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和精品线路。发展专项旅游和定制旅游产品。完善自驾游服务体系,推动自驾车旅居车营地和线路建设,优化旅游公共设施布局,增强旅游集散中心、游客服务中心、咨询中心的公共服务功能,完善旅游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推进旅游景区、度假区、休闲街区、游客服务中心等标识体系建设。持续深入开展旅游厕所革命,建设一批示范性旅游厕所。文化和旅游产业成为促进消费的重要领域,文旅消费进入快速增长时期,《关于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计划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等文件的发布进一步刺激和旅游消费,为大姚县文旅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能够有效提振大姚县旅游消费。

(五)国家对文化事业和市场发展的高度重视。党的十九大以来,是楚雄州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关键时期,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文化事业发展、文化市场繁荣发展的方针政策。“十四五”期间实施社会文明促进和提升工程、构建新时代艺术创作体系、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体系、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措施,使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竞争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撑。

二、云南省层面

(一)积极融入国家战略,打开区域发展新空间坚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有机衔接,抓住《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生效机遇,做好内外统筹、双向开放文章,努力成为强大国内市场与南亚东南亚市场之间的战略纽带、“大循环、双循环”的重要支撑。提升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的国际化、专业化水平。支持滇中城市群成为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沿边地区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合作的前沿窗口、滇东北地区成为云南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和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支撑、大滇西旅游环线和滇西地区成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努力形成“滇中崛起、沿边开放、滇东北开发、滇西一体化”的发展格局。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境地区、生态退化地区,持续增强内生发展动力。赋予县级更大发展自主权,做强做优县域特色经济。

(二)强力推进“旅游革命”。云南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从全省经济社会的大局统筹谋划,决定以更大的决心、更硬的措施、更严的标准,来一场全新的“旅游革命”,对传统的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和发展模式进行根本变革和创新,破解长期积累下来的问题和深层次矛盾,重点从深化旅游市场秩序整治、构建云南旅游诚信体系、提升旅游供给能力、重构旅游管理机制四大板块推进“旅游革命”,彻底整治旅游市场,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实现云南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把云南打造成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云南省“旅游革命”的强力推进,将为大姚县增加旅游产品供给数量、提升旅游供给品质,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带来革命性变化机遇。

(三)全产业链优化升级传统产业。深化全域旅游,推进旅游“十大工程”,优化“一部手机游云南”平台的应用,加快旅游产品业态创新,延伸旅游产业链、价值链,全面提升旅游服务品质,守护好云南旅游这块金字招牌。培育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的金融业态,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发展平台经济。加强消费城市建设,创建一批国家级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试点)城市和夜间文旅消费聚集区,提升县城和沿边口岸城市消费水平。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乡村田园综合体,培育壮大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拓展农业多样性功能,全产业链拓展农业增值增效空间。引导大姚新产品新业态的发展,倒逼大姚旅游服务设施升级,有效推动大姚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四)“健康生活目的地”成为云南省发展新动能。“健康生活目的地”是云南省全力打造的三张牌之一,注重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推动健康产业与旅游、体育、文化、教育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国际康养旅游示范区,推动云南成为人人向往的健康生活目的地。按照“世界一流”的标准,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吸引省内外、国内外追求健康生活的人到云南来,使云南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转化为发展优势、经济优势,使云南成为大健康生活的向往之地。

(五)加快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农村基层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脱贫地区、边境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支持力度。实施“文化润滇”行动,推进千里边疆文化长廊、数字媒体、实体书店、国门文化等建设。深入实施“云岭文化名家工程”、“云南文化精品工程”。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云南段)、国家植物博物馆等重大文化基础设施,推进革命遗址遗存、文物保护利用,文献收集整理研究和博物馆群建设,加强历史文化名城(镇、村)保护。优化文化产业发展布局,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培育壮大文化旅游产业。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繁荣发展云南舞台艺术,推动艺术创作出人才出精品出效益。推进新闻出版、版权产业发展。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机制,加快国有文化企业发展。推进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实施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工程、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工程和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推动优秀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保护、创新交融、代代相传。

三、楚雄州层面

(一)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楚雄州紧抓全省全力打造“三张牌”、深入实施 “旅游革命”和“一部手机游云南”建设的契机,围绕把楚雄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四季生态和特色文化旅游目的地目标,按照“建设一个目的地、打造二条产业链条、突出三张世界级名片、推动‘四化’同步发展、努力实现五个突破”的发展思路,加快推进旅游转型升级,编制《楚雄州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构建和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充分发挥文化旅游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效应,推动大姚旅游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二)以全域旅游理念统领全州旅游产业。楚雄州坚持以全域旅游为统领,谋划推动全州旅游业发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切入点,改变传统单一以景区景点为主的思路和模式,强化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和方式,将全州作为一个功能完整的旅游目的地进行整体规划布局,充分发挥楚雄州的区位交通优势和旅游资源禀赋,以旅游消费需求为导向,以旅游项目建设为重点,推进全域化布局,做强“三核”、做大“三区”、做特“两带”、做精“四廊”、做优“一环”优化全州旅游生产力布局,引领大姚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

(三)交通格局改变对楚雄的积极作用。楚雄州全力建设综合交通枢纽,州内以楚雄市为中心连接各县市的立体交通不断完善,楚雄州与昆明、玉溪、曲靖、大理、攀枝花等周边城市及四川、重庆、贵州、广西等大西南的交通更加方便快捷,未来将形成东进昆明通粤港、西出滇西达印缅、北连成渝进中原、南接两廊出两洋的东西南北大通道,使得楚雄的交通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内外旅游交通条件明显改善,这将进一步扩展大姚县的旅游客源市场半径,增强旅游市场更具发展潜力。

(四)“民族文化强州”战略深入实施带来机遇。州委、州人民政府将着力实施一极、一枢纽、三高地、三区的“1133”战略, 着力打好“三大攻坚战”、打造“三张牌”,确保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建设好“中国彝乡•滇中翡翠•红火楚雄”,开发利用好文化旅游资源。这些重大政策措施将有力促进大姚县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五)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巩固提升取得丰富经验。楚雄州成功创建成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并且持续巩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公共文化政策措施、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文化管理、文化品牌打造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经验,这些将有力促进大姚“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果巩固。

四、大姚县层面

(一)政策有机遇。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到云南考察,指出:“云南旅游资源丰富,要大力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云南生态旅游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守护好云南旅游这块金字招牌,推动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对创建国际康养旅游示范区、打造大滇西旅游环线、推进半山酒店建设、“美丽县城”建设、特色小镇建设等作出部署,出台了系列政策措施。县委、县政府把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列入“十四五”重点发展产业之一,形成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共识,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央和省州县发展康养旅游产业重大决策部署的出台,我县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面临重大机遇。

(二)资源有优势。一是生态良好。大姚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森林覆盖率达71.83%,立体气候明显,具备不同海拔段、丰富多样的立体生态资源,年平均日照2526小时,年平均气温15.6℃,相对湿度65%,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温差较小,负氧离子浓度较高,对发展文化旅游十分有利;二是物产丰富全县核桃种植达164万亩、中药材种植4万亩、花椒40万亩、蚕桑8万亩、板栗10万亩,以野生菌、中药材为主的林下资源丰富,生物医药、健康养生食品原料优质,绿色康养旅游产业综合开发具有较好的基础条件;三是文化多元。境内有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做工最精湛的孔子铜像和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唐代白塔,是儒家文化、佛教文化和彝族文化的交汇地。世居汉、彝、傣、傈僳、回等22个民族,是以昙华“十八月历”为标志的彝族文化发祥地,有插花节、赛装节、火把节、窝巴节等风情浓郁的民族传统节日,有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和服饰,是名副其实的彝族文化大观园;四是旅游文化资源类型齐全。现已查明的旅游文化资源有7个种类129个景观,比较典型的有滇国盐都——石羊古镇、祭孔圣地——石羊孔庙、唐代佛塔——大姚白塔、西南第一高瀑——三潭瀑布、彝州第一高峰——百草岭、红色文化旅游——革命烈士赵祚传故居和烈士陵园等资源。

(三)区位有改善。楚雄作为全省“8字形”大滇西旅游环线的西北环线与西南环线交汇点,是昆明到西北环线和西南环线的必经之地,大姚位于楚雄州的西北部,东接元谋连成昆线、西进大理祥云通广大线,北接永仁进四川攀枝花,处在楚攀、昆楚经济圈交汇区内,是滇中对外开放的北大门。随着楚大高速公路通车、永大高速公路即将通车以及元宾高速、大攀高速在“十四五”期间规划建设,大姚的发展将由末梢变前端,必将为全县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主动融入大滇西旅游环线和川滇旅游环线带来新的发展优势。

(四)发展有支撑。近年来,大姚县相继获得“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国家实践创新基地、“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县”“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县”“云南省美丽县城”“省级文明县城”“省级生态文明县”“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等多项殊荣,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十四五”期间大姚“五网”建设的深入推进,交通、水利、能源、大数据、物流五大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绿色食品、生物医药等关联绿色健康原料和产品将更加丰富,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一批农旅融合、休闲度假、健康养老等乡村旅游业态和产品将不断呈现,必将为我县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提供强力支撑。

第三章 总体思路

紧紧围绕到二○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本世纪中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确保到二○三五年与全国全省全州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把握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立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基本县情,始终保持“打基础、利长远”的战略定力,全面开创大姚文化旅游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局面。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及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州第十次党代会、县第十五次党代会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提出的“一个跨越、三个定位、五个着力”要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紧抓国家高度重视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推动乡村振兴等战略契机,大力推动楚雄旅游环线的内联与外融发展,积极主动融入云南省打造世界一流的“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及高标准建设全省“大滇西旅游环线”的区域大势。围绕“四大走廊”打造精品古镇文化走廊、彝族文化走廊、奇山异水走廊,丰富彰显大姚气质的复合型旅游新产品有效供给,完善国际化、人本化、智慧化的基础设施及服务要素配套系统,向世界展示“核桃之乡、文化之邦、秀美蜻蛉、幸福大姚”的品牌形象魅力,全面推动大姚文化和旅游产业向美景观光、文化体验、康养度假、运动休闲转型升级,使之成为大滇西旅游环线重要支撑示范区,将大姚建设成为知名特色文化旅游目的地。围绕县委“11233”发展目标和“12345”发展思路,以市场为导向加快推动大姚文化和旅游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大姚全面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和谐稳定,瞄准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旅游发展目标,依托“两新一重”项目建设,使文化和旅游产业成为驱动大姚县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及增强人民美好生活的新动能、新引擎,谱写富民强县新篇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一、整体布局,重点突破。“十四五”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一以整体布局、重点突破为基本原则,以整体战略发展目标为导向,从全局出发,重视全面性,重视协调推进和整体推进,全面推进全县旅游服务体系建设、旅游要素提升、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建设等系统性工程。对具有巨大带动性和影响力的项目进行重点优先安排和打造,形成一批引领性项目,带动大姚文化旅游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

二、优化存量,培育增量。对全县现有景区景点、旅游接待服务设施进行全面优化提升,丰富旅游产品内容,优化旅游服务品质。重点培育半山酒店、精品旅游民宿、旅游营地、户外旅游产品、康养旅居等新产品新业态。全面优化提升全县旅游综合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培植出符合高端旅游市场需求,具有显著影响力的旅游新产品供给。

三、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发挥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引导作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出台优惠政策,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着力引进高水平、实力强的战略合作伙伴,以市场新需求为导向,创新开发精品化、复合型的优质文旅产品,完善旅游产品及要素体系,加快驱动大姚文化和旅游产业的供给侧改革。加快招商引资,推动标杆型文旅大项目落地建设,提升大姚旅游核心竞争力及品牌美誉度,构筑强辐射驱动效能,带动周边乡村、田园等资源的整体开发,优化大姚文化和旅游产业空间布局及产业格局,孵化及拓展多元的产品消费空间,推动大姚全域旅游高质量共荣发展。

四、突出特色,项目支撑。深挖大姚县旅游资源核心内涵和核心价值,寻找新思路新路径,将资源充分转化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旅游产品。以项目为抓手,通过大批重点项目的落地建设,形成实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强力支撑。

五、文旅融合、塑造品牌。深入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推动彝族风情、古镇文化等资源的旅游化开发,成为推动大姚文旅品牌塑造、传播大姚魅力气质的核心载体,向世界展示大姚县城气质。同时积极推进“产业+文旅”融合工程,创新孵化及培育多元的新型体验业态,激活产业发展动力,丰富旅游体大姚多元产业共荣共兴共赢发展。

六、智慧旅游、精准服务。以最大化便捷服务游客为导向,充分依托现代科技进步及数字化发展,加大科技应用力度,推动智慧旅游服务设施的更新及布局,借助“一部手机游云南”平台,为游客提供精准的门票预订、智慧导览、酒店及餐饮推荐、景区景点客流引导等多元智慧服务,全面提升大姚旅游服务品质及水平,为游客提供更便捷、更人性化的精准服务。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围绕“一极、一大门、二走廊、三基地、三区”的“11233”的发展目标取得实质性突破,开启大姚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依托大姚优越的生态环境、浓郁的民族文化、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按照“山水联动、文旅融合、康旅一体”的理念,主动融入楚雄州“四大走廊”,打造大滇西旅游环线新亮点,把大姚县建设成集“民族文化展示地、生态休闲度假地、清凉盛夏避暑地、自驾旅游体验地、绿色美食品尝地、健康养生幸福地”为一体的全省康养旅游目的地重要节点。到2025年,力争实现文化旅游业产值达25亿元以上,旅游总收入达94亿元以上,文化旅游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以上,文化旅游产业成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第四节 空间布局

——建设旅游龙头景区。紧紧围绕打造大滇西旅游环线新亮点,培龙头、创品牌、强支撑,打造奇山异水之旅、古镇文化之旅、民族文化之旅、康养休闲度假之旅。一是开发建设三潭康养旅游度假区。突出三潭瀑布“奇、险、秀”自然禀赋,以极致体验、文化品读、休闲度假、康养旅居为主题,打造“火把彝乡,奇秀三潭”品牌,把三潭瀑布旅游景区建设成为国家AAAA级以上旅游景区,带动形成蜻蛉河谷南永线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省级康养旅游度假区,使之成为全州奇山异水走廊、优秀彝族文化走廊的重要节点。二是实施石羊古镇景区品质提升建设工程。突出石羊古镇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文物较多、景观独特的底蕴,以特色小镇建设为契机,全面提升古镇旅游环境,建设具有古镇特色气息的香水河、国学体验馆、盐浴康体中心、古盐井群、盐马古道,全面提升“吃住行、游购娱、康体休”要素,讲好古镇文化、孔子文化、古盐茶马文化、红色文化故事,巩固提升古镇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品质,重塑历史文化名镇形象,焕发古镇生机,使之成为全州记述中原文化、古滇文化、民族文化、边陲文化交相辉映的古镇文化走廊的重要节点,打造国际知名的“千年盐都,祭孔圣地”品牌。三是打造大姚仓西红色文化公园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突出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以红六军团长征过大姚和云南省早期革命领导人、中共云南省临委书记赵祚传烈士为主线,深度挖掘一居(赵祚传故居)、一陵(赵祚传烈士陵园)、一园(白塔山主题公园)、一馆(红色纪念馆)、一路(红军长征过大姚线路)等红色文化资源,建好七街仓西红色文化公园,精心设计推出大姚红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讲好长征故事和革命英烈赵祚传烈士故事,打造国内知名的“红色仓西,英雄故里”红色康养旅游品牌,把七街仓西建设成全州乃至全省干部教育培训基地、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培训基地。

——建设文化旅游康养基地。以龙街、石羊、三岔河和环百草岭区域的三台、铁锁、桂花、昙华、湾碧为重点,融入民族文化元素,重点发展文化旅游、特色种植、生态养殖、经济林果等产业,依托石羊古镇、永丰湖、昙华山、百草岭等旅游资源,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融入大滇西旅游环线,把该区域打造成为“生态屏障保护带、绿色食品供应地、民族风情体验区”,努力将东西生态廊道建设成为全县生态最美、最宜旅游康养的生态廊道。

巩固提升美丽县城建设成果,以大姚核桃康养小镇为重点,开发旅游、彝药等健康资源,推进医养结合,发展健康旅居、健康养老等产业,打造健康产业园。

——建设一批特色小镇和特色村。按照“彰显特色、打造产业、创新智慧、追求卓越”的要求,聚焦特色、产业、生态、易达、宜居、智慧、成网七大要素,高质量推进石羊文化旅游特色小镇、大姚核桃康养小镇建设。积极推进特色小镇创建,围绕文化旅游、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创建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人文底蕴深厚、服务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的特色小镇。加强仓街、七街、小红山、多底河、茨拉等中心村建设,打造一批特色人居环境示范村。传统村落、特色资源村、特色产业村和民族特色村,要延续和保护好村庄的空间形态、传统民居、文化遗产,强化特色村落保护与开发。

——建设文化旅游特色县城。紧扣“生态自然美、人文特色美、经济活力美、社会和谐美、政治清明美、生活幸福美”的六美愿景,围绕“区域中心城、核桃产业城、民族文化城、生态宜居城”的发展定位,以构建“山、水、湖、塔、坊”等多要素景观,形成“一心一群一区两轴、一古七特”新型城镇空间布局。一是持续建设“群山环抱、城水相依、三河抱城、河湖一体、碧水灵动”的自然景观,把西河印象、东塔湖、白塔山三个片区创建为高A级旅游景区;二是提升改造图书馆、文化馆、核桃博物馆、白塔山红色文化广场,积极争取建设彝族文化大剧院、城市规划馆,丰富县城文化内涵,打造文化高地;三是加强县城风景带、风景线和景观小品建设,打造一批以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特色饮食文化、文创产品展销等为主题的富有大姚文化特色的主题街区;四是全面提升县城“吃住行、游购娱、康体休”要素产品,建设3家以上高星级酒店(饭店)或精品旅游饭店,提升餐饮业服务水平,全面改善吃住品质。通过突破县城新型城镇化发展重点,巩固提升“美丽县城”品质,把县城创建为省级特色旅游县城,带动全县创建为旅游强县。

第四章 十四五工作任务及措施

第一节 巩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后续创建

以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目标,以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为抓手,以基层为重点,加快构建体现时代发展趋势、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符合文化发展规律、具有大姚特色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优化“中心城区-小城镇-新 型农村社区”公共文化设施梯次布局,建立健全覆盖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网络。均衡资源配置,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服务供给、队伍建设、资金保障。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全民阅读”、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文化活动。深入实施“文化惠民、服务群众”实事工程,巩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创建成果,继续做好公共图书馆、博物馆、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等免费开放工作。

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发展,以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培育打造一批公共文化服务科技创新示范项目,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数字化、技术智能化、传播网络化。抓好县级“三馆”提升,新建和改扩建一批具有彝族特色的文化站、文化传习所。抓住国家建设长征文化公园的重大机遇,依托一居(赵祚传故居)、一陵(赵祚传烈士陵园)、一园(白塔山主题公园)、一馆(红色纪念馆)、一路(红军长征过大姚线路)等红色文化资源,建设长征文化长廊。实施大姚县红色广场提质改造一批群众性、普惠性、基础性惠民工程,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增强人民美好生活获得感。

三、激发文化创造活力

培育和促进文化消费,兼顾广大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和多样化文化需求,实现标准化与个性化服务的有机统一。在广泛开展公益性公共文化活动的同时,立足本地资源,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支持“三农”题材文艺创作生产,不断推出反映大姚农村生产生活尤其是移风易俗方面的优秀文艺作品,持续提升“大姚作家群”的影响力。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以兴办实体、捐赠物品、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备等途径,通过政府购买、票价补贴、演出补贴、运营补贴等方式,支持艺术表演团体公益性演出,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第二节 加强文化服务供给

提高文化产业生产装备水平和文化管理的科技服务水平,加强彝族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知识产权保护、文化研究及成果转化,进一步整理研究、传承保护“梅葛”、彝绣、彝族经典古籍等民族文化资源,运用现代科技打造彝族民族节庆文化品牌和支撑民族文艺精品工程开发,提高艺术生产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

一、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实施县文化馆改扩建、县图书馆改扩建、县彝族文化大剧院基础设施建设、12个乡镇文化服务中心业务用房提升改造、12个乡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设备建设提升、129个村级文化活动室业务用房提升改造、129个村级文化活动室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设备建设提升、县“四级”文化人才队伍培养建设、县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共享工程建设项目、石羊古镇民俗文化传习所建设。

二、群众性文化惠民工程。实施县红色文化广场提质改造、红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旅游补短板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服务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县“三馆”文旅融合基础设施建设、三台古树核桃庄园建设、A级景区智慧化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大姚彝族文化旅游廊道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实施铁锁乡集镇东门休闲公园建设、大姚暗夜公园建设、大姚“乡野公园”建设、新街镇五虎山公园建设、新街镇小庙山公园建设、龙街镇狮子山森林公园建设等项目。

第三节 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

一、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完善现代文化市场基本管理制度,努力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诚信守法、监管有力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强市场主体建设,推进国有文化企业向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改造,鼓励和支持民营文化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支持各种形式的小微文化企业发展,促进文化资源合理流动。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业态,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扩大优质数字文化产品供给,促进文化消费升级。进一步放宽准入政策,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积极性,培育和规范文化类社会组织,制定完善文化类社会组织管理规范,明确功能定位,扶持其规范有序发展。支持成立各类公共文化服务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行业管理和行业交流。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加大非法出版物打击力度,规范新闻出版市场秩序。

二、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

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方针,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传承,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支撑作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遗存情况进行全面普查,通过文字、图片、音像、实物等方式记录、存档,并积极申报。对民间艺人和项目传承人,进行登记、建档、命名。定期举行国家、省、州传承人考核,组织非遗文化展演,普及“非遗”保护知识,增强全社会的保护意识。加大对各级文物保护修缮和文化景观建设的投入力度,强化文物安全管理、文物维修和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安全监管,及时排查安全隐患并督促整改落实。

三、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充分发挥我县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以振兴乡村旅游为统领,深耕彝剧文化、彝绣文化,大力发展民族工艺、民族服饰、彝族歌舞等产业,不断壮大产业规模,提高彝族文化产业海内外知名度。深入挖掘儒家文化、盐文化、核桃文化等一批富有特色的文化资源,办好孔子文化节、核桃文化美食节、彝绣文化节、农民丰收节等重大节庆活动,举办好插花节、赛装节、火把节、太子会等传统民族节日活动。盘活我县丰富红色文化资源,建好用好赵祚传故居、陵园,建设红色文化公园,发展乡村精品旅游,加快特色小镇创建、田园综合体建设,不断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实施咪依噜彝绣文化园建设、昙华彝寨风情园建设、石羊古镇国学文化体验、大姚咪依噜彝族文化大观园建设、石羊镇儒家六艺传习综合体验馆等项目。实施一批与科技、旅游、金融等融合互动发展的民族文化创意产业项目。积极搭建群众性文化活动平台,丰富群众业余生活,增强乡村旅游等民族特色。

第四节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一是强化文物安全管理,落实各级文物安全保护责任,定期开展安全巡查检查,及时排查安全隐患并督促整改到位。加大投入,认真开展各级文物保护修缮和文化景观建设;二是认真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暨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定期举行国家、省、州传承人考核,组织非遗文化展演,组织国家、省、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文艺骨干、民间艺人培训,并参加节日展演活动。文物保护重大工程项目:实施石羊文庙、石羊古镇古盐井群、妙峰山德云寺、赵家店李家大院、三塔、赵祚传陵园故居等文物保护修缮项目;实施石羊古镇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利用示范、龙街镇古生物遗址发掘项目。

第五节 以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为抓手

加快全域旅游目的地建设

坚持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发展方向,以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为突破口,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全力提升“中国核桃之乡、西部祭孔圣地、咪依噜的故乡、金马碧鸡发祥地”旅游形象知名度和影响力。积极融入大滇西旅游环线楚雄“四大走廊”建设,推进以三潭、百草岭旅游区自然风光为重点的“奇山异水走廊”建设,以石羊古镇儒家文化为重点的“古镇文化走廊”建设,以昙华彝剧诞生地、三台十月太阳历为主的“彝族文化走廊”建设。大力发展旅游新业态,打造精品旅游小环线,按照“两轴两心三区三线”的旅游发展布局,做大南永旅游走廊大姚发展轴、元宾旅游走廊大姚发展轴,做强县城核心旅游集散中心、石羊古镇次级旅游集散中心,做特三台、三岔河、铁锁、昙华等周边区域的生态旅游区,昙华、石羊、桂花、三台、湾碧等周边区域的民族风情旅游区,金碧、新街、赵家店、龙街等周边区域的康体休闲旅游区,做精千里金沙观光游、千里彝山核桃康养深度游、千年古镇文化游三条特色旅游线。发展乡村精品旅游,加快特色镇、旅游特色村、田园综合体和半山酒店建设。推进“秩序整治、智慧旅游、品质提升”旅游革命,突出品牌引领,强化项目支撑,开发旅游产品,培养导游队伍,完善管理服务,构建诚信体系,提升旅游形象,把大姚建成集生态旅游、民族风情旅游、康体休闲旅游为一体的新兴旅游目的地、大滇西旅游环线重 要支撑示范区、省级旅游特色城市和省级旅游强县。

第六节 培育文化旅游业态和产品

打造大滇西旅游环线精品线路

推动科技与旅游服务深度融合,加强旅游服务的技术集成创新和模式创新,推动观光型旅游向休闲度假、互动体验式转变,提升旅游业市场吸引力和运营管理水平。以大姚核桃康养小镇(永丰湖)为核心,以石羊文化旅游特色小镇为支撑,建设中彝医药康体保健旅游示范基地和健康体验园,大力发展“健康+旅游”项目、康体健身产业,推进高原体育训练基地建设,规范发展徒步、马拉松、自行车、漂流、定向运动等产品业态,推动体育运动、生态休闲观光、文化体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打造健康旅游目的地、健康养生之地。到2025年,力争健康养生业产值达25亿元以上。

大滇西旅游环线重点建设项目

融入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围绕大滇西旅游旅游环线楚雄“四大走廊”建设,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文化和旅游发展新格局,提升楚雄文化引领力和旅游知名度,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打造滇中旅游中环线,打造一批行程3-5天的旅游小环线。实施徒步旅游线路、精品自驾游旅游线路、赵家店三潭瀑布自驾服务营地、奇山异水文化旅游廊道、彝族文化旅游廊道、石羊古镇文化旅游廊道等项目建设。

半山酒店建设:以不破坏生态、不过度开发、不影响原住居民生产生活为原则,突出民族文化元素和自然资源禀赋,把半山酒店打造成为藏在山间、隐没林中、外观古朴、内部高端、设施现代、服务一流的精品酒店。严格审批、控制规模,实行点状用地供给,加强财政、金融等方面政策支持,大力引进有实力、有情怀的投资主体积极参与建设。实施湾碧乡碧水庄园、三潭瀑布景区半山酒店、三台核桃庄园半山酒店、赵家店姚湾河精品民宿半山酒店、桂花十里核桃谷半山酒店、昙华森林康养半山酒店、七街红色文化民宿半山酒店、永丰湖康养半山酒店等建设项目。

田园综合体建设:以田园为基础,集成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综合功能,吸引创新人才和企业集聚。促进中小城市、县城、中心镇、特色小镇、特色村、旅游基地有机生长和延伸,营造优良的生态景观,打造依托现代交通与城镇传统中心区高效连接的城乡一体化新空间,高标准建设20个田园综合体。

旅游集镇建设:实施湾碧乡咖啡厂美丽家园集镇旅游,、南永公路沿线乡村旅游示范带,湾碧傣族傈僳族风情旅游集镇和赵家店镇、石羊古镇、新街镇、龙街镇、昙华乡彝族生态旅游集镇建设。

旅游扶贫示范村创建:石羊镇文联村、桂花镇自必苴村、桂花大村、三台乡三台社区、三岔河镇荃马箐、龙街镇美泗村等旅游扶贫示范村创建项目。

生态主题营地等建设:实施昙华山彝族风情主题营地,永丰湖、石羊古镇、西河印象景区微营地和百草岭生态主题营地等建设项目。

A级旅游景区创建:实施“旅游+”“美丽县城”融合项目,打造智慧化旅游景区,加强彝族文化大剧院、三潭景区旅游开发、昙华山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巩固提升和西河印象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的巩固提升,推进仓西红色文化公园和白塔公园创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等等项目的建设。

康养旅游基地建设:实施核桃康养小镇、东塔湖健康养老养生度假文旅康养、健康养生机构等建设项目。

红色旅游基地建设:实施金碧镇七街仓西红色旅游村、石羊古镇红军长征过大姚红色旅游基地等建设项目。

第七节 提升数字化文化旅游水平

一、加快数字资源的整合开发利用。以“一部手机游云南”为抓手,大力发展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游特色小镇,围绕石羊古镇、三潭、昙华山等景区,加快推进智慧停车场、智慧厕所、“刷脸工程”、智能导游、电子讲解等智慧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在线直播、导游导览、“刷脸进园”、扫码实景等平台功能在景区全覆盖,全面提升智慧化水平。积极推进“文旅大姚”平台建设,推动全县名景、名店、名馆等资源全要素上线,全面提升景区智能化管理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

二、加快数字文化发展。整合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项目资源,依托楚雄州文化惠民消费信息平台,搭建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实施文化共享工程,加强数字图书馆、数字档案馆等公益性文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支持融媒体中心建设。依托“楚雄彝绣作品版权服务云平台”,促进民族文化非遗文创知识产权交易。依托“云南文化云·楚雄”平台建设,为广大群众提供“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

第八节 开展文旅市场秩序整治

按照省、州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工作的有关要求,结合“一部手机游云南”相关工作要求,持续深入开展“整治乱象、智慧旅游、无理由退货”旅游革命三部曲,构建我县旅游购物退货监理中心,落实“30天无理由退货”,不断健全完善旅游诚信评价体系,实施“红黑榜”制度。通过整合市场监督管理等部门力量,重点在县内景区景点及周边地区开展旅游购物场所集中整治工作,坚决查处商业贿赂,无照经营、虚假宣传、强制购物、不明码标价等违法违规行为,大力创建旅游购物“诚信经营放心消费”承诺景区(店),加大对县内旅行社门市部、旅游从业人员的监督管理,实施旅游业“22条”措施和“八不准”规定,推进全县旅游市场秩序健康有序发展。

第九节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政府职能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建立互联网领导管理、正能量传播、网络内容管控、社会性协调治理、网络法治、技术治网六大体系。以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重点,以流动文化设施和数字文化设施为补充,不断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实施“文化+互联网”融合发展战略。健全新闻工作者资格制度和新闻发布制度,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建立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激励机制。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完善舆论监督制度,健全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

第十节 强化宣传营销

以营销为突破,加大工作力度,构建立体式、全方位的宣传推广体系,扩大知名度和美誉度,培树大姚文化旅游形象品牌;进一步加大“文旅大姚”微信平台建设运营维护力度,丰富宣传内容,提升宣传质量;探索建立专业化的营销渠道,在巩固拓展周边重点客源市场的同时,继续加大对攀枝花、四川等省外客源市场的宣传促销力度;发挥互联网+旅游和旅游+互联网的优势,积极推进大智慧旅游建设,构建“资源共享、客源互送、信息互通、要素流动、互利互惠”的区域旅游合作发展格局,全力融入大滇西旅游环线,将大姚打造成为大滇西旅游环线上亮丽的节点。

第十一节 加强文化和旅游人才建设

树立科学发展观,实施人才兴旅战略,以培养旅游人才能力为核心,强化高层次、高技能、紧缺人才的培养,紧紧抓住培养人、吸引人、合理使用人这三个环节,重点提升旅游人力资源的市场化、资本化、社会化水平,为大姚县旅游业的发展构造出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充分调动旅游行政部门、培训中心、旅游院校、旅游行业协会和旅游企业等多方面参与人才培养与开发的积极性,建立各方参与、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人才培训机制。制定旅游人才培养开发的相关政策、配套措施和工作目标任务,出台有利于各类旅游人才成长创业的奖励办法,开展旅游人才等级评价、职称评定工作和各类旅游人才表彰奖励,给旅游人才提供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减少旅游人才的流失。在文化和旅游创新创业的各个方面,给予更大的优惠、更多的支持、更强的激励,使其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第五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体制机制保障

健全完善相应的领导机制、工作机制、考核机制、通报机制,以健全的体制机制来保证规划顺利有效实施,加强规划实施督察,保证规划变为现实,高位强势推进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同时,注重规划动态调整和评估,努力提升规划实施的可操作性。

第二节 政策保障

强化政策支撑,保障规划有效实施。围绕全县文化旅游建设发展目标,切实用好、用活、用足现有文化旅游政策和相关政策,并结合大姚县实际,制定出台有关财政金融、建设用地、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等方面的促进政策。

第三节 资金保障

在财政扶持、金融支持、税费优惠等方面对旅游发展重点项目给予倾斜,形成立体多维的政策新优势。要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贷款贴息、专项债券等支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县财政要把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列入年度预算。加强金融扶持,积极探索县级政府建立旅游产业发展基金,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旅游业。探索建立“省州县”合作模式,积极推动省州级文化旅游投融资平台与我县合作,投资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和重点项目建设。鼓励支持各类市场主体通过投资、租赁、承包、拍卖等多种形式开发文化旅游资源,支持企业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投资、建设、运营旅游项目。加强与金融部门的沟通协调,开展旅游项目银企对接,提升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质量,提供针对旅游企业的综合授信及其他金融服务。

第四节 用地保障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优先布局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建设用地,在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中,优先保障文化旅游项目建设用地,对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点文化旅游建设项目,在不占用基本农田的前提下可依法优先予以申报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与旅游配套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用地,以划拨方式提供,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非耕地,在不改变土地性质的前提下采取作价入股、土地合作等方式参与旅游开发。

第五节 人才保障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构建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体系。与国内著名高等科研院校、先进发达地区建立深层次、常态化的人才培养合作机制。实施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加大非遗传承人、文化和旅游产业创业人才、文艺创作人才、职业经理人等人才培养。努力营造有利于文化旅游领域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培养支持机制,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广阔平台,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

附件:大姚县“十四五”文化和旅游规划项目表


附件:(县文旅局)大姚县“十四五”文化和旅游规划项目表(109个).xlsx  55K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