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县乡村振兴局关于中央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及财政衔接资金项目的相关要求,为认真上报组织实施好三岔河镇核桃、花椒等基础产业配水设施建设项目,加快三岔河镇农村基础产业发展,推动群众收入稳步提高,实现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目标。现结合我镇实际,编制本实施方案。
一、基本情况
(一)三岔河镇概况
三岔河于2013年9月撤乡设镇,位于大姚县城西北部,与楚雄、大理两州四县八镇相邻(东与大姚县石羊镇相依、南与姚安县左门镇、祥云县米甸镇、东山镇相邻、西与宾川县拉乌镇、平川镇接壤、北与大姚县三台镇、铁锁镇毗邻),区位优势明显,素有大姚西大门之称。境内四条河流交融,在集镇汇入渔泡江穿境而过,全镇国土面积306平方公里,辖9个行政村,92个村民小组,13055人,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半山区乡镇,有彝、苗、傈僳、傣、藏等6个少数民族。镇党委下设9个村(社区)党总支,1个机关支部、80个农村党支部662名党员。三岔河境内海拔落差较大,光热充足,属温热河谷山区,平均海拔1800米,适宜发展农、林、牧、渔业生产,镇内烟叶、核桃、花椒、板栗、畜牧水产业等主导产业初具规模,至目前,全镇种植核桃21.3万亩、花椒6.5万亩、板栗3.2万亩。三岔河镇生态多样,物产丰富,森林覆盖率高达68.2%,原始生态纯正,植被种类丰富,境内盛产中药材,仅天然中药材就有300余种,是珍稀植物的“基因库”。境内交通便捷,大祥线、三三线、三石线、幸铁线横贯境内,9个行政村公路全部实现硬化。基础设施日臻完善,集镇主干道实现硬化、美化、亮化,渔泡江小流域综合治理、活动广场等项目均已完工投入使用。近年来,三岔河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立足核桃、花椒、烟草三个特色优势产业,突出合作组织牵引、技术培训支撑、基础设施保障、科技示范带动和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五个要素,积极探索合作社(协会)+基地+农户+企业+电商的模式,促进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健康持续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全镇农业生产总值完成3.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17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204万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4004元;招商引资协议投资3.55亿元。全镇现有脱贫户138户379人,有已出列贫困村提升工程村5个,分别是背阴地、荞苴、白泥田、格谷、新田。有边缘易致贫户23户89人,有脱贫不稳定户6户15人。
格谷村委会地处三岔河镇东南部,距离三岔河镇8公里,交通方便,距大姚县城60公里,有阿基苴、旧地基、利西么、下村、中村、何家田、龙潭田、三家8个村民小组。全村有239户农户940人,其中,劳动力658人。主要居住着汉族、彝族和傈僳族三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占78%。国土面积29.3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700米,年平均气温19℃,年降水量760毫米,森林覆盖率72%,有耕地面积1311亩,人均耕地1.34亩,林地36949.30亩,主要种植烤烟、玉米、花椒、等农作物;经济林果主要以核桃、板栗为主。格谷村委会有脱贫户16户49人。近年来,由于天气干旱,降雨量逐年减少,三家村小组水源点逐年减少,导致产业用水锐减。
(三)短板原因分析
附属设施匮乏,产业发展落后。三岔河镇受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条件约束,产业附属设施落后;实施整乡推进后,直至2017年6月前无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产业发展等项目实施极少,核桃、花椒等经济林果虽有规模种植,但由于水源条件有限,配水设施不佳,导致产量不好;同时镇财政收支压力大,建设资金来源渠道较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缓慢,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的需求。
二、发展思路
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三岔河镇格谷村委会三家村核桃产业配套建设项目,规划实施方案如下:
2.新建M7.5浆砌石挡墙100m³;
3.沟槽土石方开挖(土方70%,石方30%)2102.87m³;
4.新建三面光沟全长5642m,其中:C20砼浇筑底板573.51m³,新建C20砼浇筑沟帮655.44m³;
5.新建DN500混凝土管40m;
项目计划共投入资金136万元。
四、项目实施进度计划
项目建设具体实施计划如下:
1.计划2023年2月,完成项目规划编制上报,等待上级部门批复;
2.计划2023年3月下旬,完成项目招投标工作。
3.计划2023年4月底,完成产业配套项目建设工作。
4.计划2023年5月上旬,完成项目初步验收。
5.计划2023年5月中旬,完成项目镇级验收。
M7.5浆砌石砌筑
浆砌体采用人工铺筑法砌筑,砂浆稠度为30~50mm,在浆体转角处和交接处应同时砌筑,对不能同时砌筑的面,必须留置临时间断处,并应砌成斜槎。应做到:
1.块状石砌体的灰缝厚度不大于20mm。
2.砌筑块状石砌体时,应放置平稳,砂浆铺设厚度应略高于规定的灰缝厚度6~8mm。
3.砌块的砌缝相互错开,砌缝饱满。
4.砌筑挡墙应按要求设置伸缩缝和排水孔。
5.石料强度必须满足要求,水泥砂浆强度为M7.5。
(一)职能职责
镇乡村振兴办:负责项目的规划,项目日常监督管理、项目公开公示、项目验收和项目审核。
镇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负责项目的招标工作。
镇财政所:负责项目资金的日常管理,监督项目资金使用。
镇社会事务办:全面贯彻落实“一金六制”(农民工实名制管理制度、工资支付担保制度、人工费用与工程款分帐管理制度、工资专用账户制度、总包代发制度、按月足额支付制度、农民工工资保证金)
项目村:项目的上报、宣传、协调和工程质量监督,项目公开公示。
村民小组:项目日常管理工作、监督工作和项目中遇到困难的协调工作,项目公开公示。
(二)项目管理措施
1.严格招投标程序。严格按照工程建设项目招标管理办法,由招标代理服务公司代理招标,项目合同预算价在100万元以下(不含),邀请三家资质条件符合的施工单位进行投标确定承包单位,项目合同预算价在100万元(含100万)至400万元(不含),邀请五家资质条件符合的施工单位进行投标确定承包单位,项目合同预算价在400万元(含400万)以上的项目,以公开招投标的方式进入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按程序进行招标。
2.项目公告公示。项目采取严格的透明化和规范化公告公示制度。项目实施前,在项目实施村民小组公告,并召开村民大会,根据脱贫攻坚需求和村民意愿进行项目规划。项目批复后,制作好相关招标文件和招标公告,通过镇公共资源交易公示栏进行为期3天的招标公示,面向全社会进行公开招标,在政务公示栏、实施项目村组张贴公示,告知群众项目实施的具体情况,主动接受群众监督。项目建设前及时公示项目名称、资金规模、项目开工竣工时间、项目建设地点、项目实施内容、施工单位及责任人、监督电话,公告公示持续时间不少于7天。项目竣工验收后及时公示项目竣工验收结果及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公告公示持续时间不少于7天。项目公告公示实行镇、项目所在村、项目所在小组三级公示。
3.项目监管。为保证项目的有序实施,镇级加强项目施工监管,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专人负责项目监管工作,严把项目质量关。村委会主任、村民小组长要定期到施工现场开展质量检查,发现质量问题及时报告镇级,由镇政府督促施工方进行整改,确保项目质量达标。驻村工作队要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协助村两委组织实施扶贫项目,加强对扶贫项目和资金的管理、监督、检查。在项目实施村委会和村民小组,由村委会牵头,到项目实施村组召开村民会议,成立村民监督小组,选举一定数量的村民作为项目的廉政监督员,由村委会书记、主任、副主任担任廉政监督员,对整个项目进行全面监督。
4.发动群众投工投劳。项目的实施,要始终坚持以发动群众投工投劳为主,国家补助为辅,正面教育和引导群众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本着节俭、高效的原则,力求小的投入干出大的项目,通过管道架设前的土石方开挖,充分发动项目村组织群众实施,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参与项目建设。
(三)项目资金管理
严格执行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管理办法,严肃财经纪律,做到专户储存、封闭运行,专人管理,专款专用,使衔接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 发挥应有的效益。项目补助资金实行乡级审核制管理,资金从县财政局乡村振兴专户拨付至镇财政所乡村振兴专户后,镇政府按照施工合同第一次拨付施工方项目总资金的50%作为启动资金,第二次根据项目进度完成情况拨30%,工程完工由镇村组验收合格后完成乡级审核后拨付20%。项目资金申请拨款必须经过村委会、项目站所、分管领导审核确认签字后报请镇级审核签字,审核人和审批人对进度和资金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负责。承包工程项目资金直接拨付到施工单位。
(四)项目考核验收标准
1.项目竣工后,由施工方自检自查,组织施工单位相关人员进行初验,对工程质量和工程量进行检查,并由施工方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待初验合格后上报申请镇人民政府开展验收。
2.初验合格后,由镇人民政府组织乡村振兴、水务、财政等相关站所工作人员进行实地验收,主要对项目工程的质量和具体施工工程量进行细致检查,并对存在的质量问题和工程量问题提出整改意见书,施工单位整改结束后方可问题销号,验收合格收集相关工程材进行项目审核。
(五)项目后续管理措施
项目工程完成后,要迅速建立健全项目建后管理制度,完善村规民约,建立相应制度,做到“三分建设,七分管理”,使项目发挥预期的效益。
1.健全工作机制,建立项目后续管理制度克服重建轻管思想,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后续管理制度,确保后续管理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一是健全领导机构。建立镇村组三级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负责项目后续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工作部署、督促检查等工作。切实落实责任,完善考核奖惩,健全包村挂点干部指导监督、村党总支书记主任负总责、村两委班子成员分工负责、村民小组长具体负责的后续管理组织体系。二是完善制度。各项目实施村组推行“四议两公开”制度,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针对性强、可操作、好执行的村规民约,逐一健全公共设施管护、村庄环境卫生保洁等后续管理制度。
2.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加强到户设施和公共设施后续管理。一是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坚持群众在项目后续管理工作中的主体地位,调动群众参与项目后续管理的积极性,通过召开户长会、村民代表大会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增强群众主体意识,动员群众管好到户项目,积极参与公益性项目管理。
(一)经济效益
项目实施后有望带动周边村民积极踊跃的参与到乡村振兴工作中,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建设项目中。通过对产业配水设施的建设,极大的提高核桃、花椒等经济林果的产量,增强产业发展,促进村民增收致富,提高村民生产积极性,使村民的幸福感显著增强。
(二)社会效益
通过项目的实施,群众有更多的时间从事生产管理,提高农业产出率,降低劳动强度和劳动成本。同时提高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对促进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三)巩固脱贫效益
通过该项目的建设,改善了产业基础设施现状,为农业增产增收提供了有力保证,同时通过项目、资金的集中,有效瞄准了弱势群体,最大范围的覆盖了脱贫人口,提高了乡村振兴成效。
八、要素保障
(一)必要性。现渠道为群众自开农毛渠,渠道老化,水土流失严重,灌溉用水紧张,今年来灌区群众对水的需求量大,灌区群众迫切要求对灌区渠系工程进行续建配套。
(二)项目建成后的影响。通过环评,本项目的实施增强了灌区的抗旱能力,灌溉保证率得以提升,促进灌区农业增长;有效的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保持土壤的水环境平衡,能有效的用水、节水。
(三)加强组织领导。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乡村振兴工作的领导,健全党组织管乡村治理的领导体制机制,发挥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导作用,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四)加强宣传引导。切实加强舆论引导力度,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主流媒体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激发人民群众主体作用,营造全村上下全面支持,全民参与,积极投身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认真总结、及时推广示范点的成功经验、好做法和先进典型、先进事迹,推动乡村振兴工作深入开展。
九、利益联结机制
(1)强化顶层设计。谋划实施一批产业项目,推动我镇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对达到一定条件的市场主体,通过贷款贴息、项目扶持、以奖代补三种方式予以扶持。引导脱贫群众发展“短平快”项目,解决农业生产难题,助力产业振兴。
(2)强化典型带动。以格谷村为重点,打造一批产业示范村,以大带小、以强扶弱,辐射带动周边脱贫群众增收脱贫。将格谷三家村作为试点村,安排资金136万元支持产业配水设施建设项目,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不同实现形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经验。
(3)强化资金保障。持续加大对产业发展的投入,为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保障。每年大力争取产业建设项目,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脱贫户”等模式,建立带贫利益联结机制,促进脱贫人口持续稳定增收。
(4)强化业态创新。在推进传统产业发展的同时,不断创新产业扶贫新模式、新业态。坚持抓产业带就业,以“村集体+企业+农户”方式,建立“旅游基地+农户工人+农户农产品”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支持懂经营、善管理的本地及返乡能人投资农业,以吸纳就业、带动创业的方式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能人带户”模式,提高农户种植积极性,保证农户的根本利益。
主办单位:大姚县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大姚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地图
地址:大姚县金碧镇金平路政务中心 联系电话:0878-6222279
滇ICP备05001067号 网站标识码:5323260002 滇公网安备 532326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