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大姚县人民政府
首页 >> 新闻信息 >> 部门动态 >> 正文

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大姚实践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机制

日期:2023/12/11   作者:华成敬   来源:大姚县民族宗教事务局    点击:

近年来,大姚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从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州委工作安排,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创新“作出五大示范、夯实五大基础,全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创建思路,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定位,集全县之智、举全县之力扎实推进。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的全域创建格局基本形成,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基本情况

截至2022年末,全县获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个,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2个、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个、省级少数民族特色小镇1个、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4个、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22个、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9所,省州和谐寺观教堂16个,州级示范单位160个,各级示范家庭2708户、示范岗5681个。2017年创建为州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2021年成功创建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大姚实践

(一)共塑政治信念凝神聚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大姚这片4146平方公里的热土,是28万汉、彝、傣、傈僳、回等22个民族团结一心、和睦相处的家园。大姚县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完整准确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着力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坚持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往实里抓、往细里做,做到有形、有感、有效,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

(二)共筑文化认同凝心铸魂。大姚县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要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重要指示,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相继建成大姚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展室、赵祚传烈士故居陵园、白塔山红色文化广场、石羊红色纪念馆、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公园等一批主题实践、宣传教育基地。建立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学习教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强化社会宣传教育,深入实施文明创建、公民道德建设、时代新人培育等工程,采取干部培训、党员学习、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主题宣传等方式,引导全县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

(三)共创美好生活加快发展。大姚县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要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殷殷嘱托,坚持把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奋斗目标,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确保全县各族人民与全国全省全州一道昂首阔步迈上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全县经济总量持续较快增长,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30亿元,同比增长1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6.23亿元,同比增长3.2%;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2620元和14069元,同比增长10.7%12.7%。如今的蜻蛉大地,一批批乡村振兴项目落地生根,一件件惠民利民工程开花结果,一桩桩民生实事深入人心,一张张幸福笑脸绽放城乡,正是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生动体现。

(四)共促民族“三交”团结奋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五十六个民族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大姚县认真组织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促进各族青少年相互理解尊重、相互包容欣赏、相互学习帮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组织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推动各民族实现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组织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扎实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中打造出一批批类型多样、各具特色的交往交流交融典型。赵家店镇紫丘村就是大姚各民族全面交往、广泛交流、深度交融的示范。2013年,原金沙江畔七棵树村316名彝族傈僳族村民,抓住水电移民机遇,从祖祖辈辈居住的茅草房、土坯房中搬迁到了这里,住进了漂亮舒适的现代小洋房,该村围绕特色旅游小镇建设,通过乡村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增光添彩。群众收入从搬迁前的人均不足1000元增加到了现在的13000多元,彻底告别了贫穷、落后的历史,从原始、封闭的生活状态直接迈入了富裕、文明的现代新生活,奇迹般地实现日月换新天,一步跨千年的历史性跨越。如今的紫丘村,是大姚县境内直过民族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典型代表,是全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常态化的小小缩影,更是全县上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真实写照。

(五)共护人民安宁平安和谐。大姚县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示,坚持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依法妥善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案事件,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持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持续擦亮核桃之乡、文化之邦、秀美蜻蛉、幸福大姚四张名片。全县上下把维护民族团结进步视为重要的政治责任,深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今天的大姚,社会平安有序,各族群众相互尊重、和谐共处、亲如一家的民族关系成为大姚各族群众最满意的发展指标,各族群众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显著增强。多年来没有发生影响民族团结稳定的纠纷,获评全国信访工作三无县和省、州先进平安县,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连续多年保持全省先进行列。

三、存在问题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不够深入。各族干部群众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不能做到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和贯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内容的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政策话语体系还未充分建立,各民族充分交往交流交融而形成的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还未真正形成。

(二)对党的民族工作创新发展“四个关系”把握不够精准。各级领导干部、各族群众不能精准把握和正确看待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比如:对少数民族学生加分政策调整、殡葬制度改革政策、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理解有偏差、落实有阻力等。

(三)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存在短板。民宗部门小马拉大车,工作力量薄弱;群众创建主体意识不强,示范点和精品点位少,典型示范带动能力弱。

四、对策和建议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制度保障、政策执行、主体协同、实践成效等诸多方面,需要建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机制,以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绩效。针对大姚县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建议从宣传教育、话语表达、工作格局三个方面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机制。

(一)要积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要切实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到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针对不同对象实施精准灌溉,把爱我中华、加强民族团结的种子深深埋入广大青少年、干部职工、各族群众和党外人士的心灵深处,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彰显到各族干部群众的生产生活当中,切实增强五个认同意识。一是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教书育人全过程。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小抓起,加强学校政治思想教育,全县各中小学(幼儿园)始终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作为开展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坚决做到有读本、进课堂、定课时、入头脑,并建立完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课堂长效机制,广泛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把爱我中华、加强民族团结的种子埋入青少年的心灵深处,切实增强广大青少年五个认同意识。二是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干部教育全过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纳入党员教育,不断提升各族干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坚持把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学习纳入党校培训内容,纳入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内容,纳入机关干部学习、培训和考核计划,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等途径,精准灌溉,提高机关党员干部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法律法规的能力和水平,引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向深层次推进和高质量发展。三是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社会教育全过程。全县上下要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等活动,持续加强发展成就、党的惠民政策和大姚各民族之间交流交往交融的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事迹和典型人物的宣传教育,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不断增强“四个与共”五个认同意识,使全县各民族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切实把思想和行动凝聚到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共建美好家园上来,全面营造大姚各民族水乳交融、血浓于水的民族团结进步氛围。

(二)要尽快转变和构建以正确把握“四个关系”为核心内容的话语表达机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正确把握四个关系,有助于纠正和厘清当前存在的一些错误观念和模糊认识,以更加坚定的历史自信和历史主动性,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一是要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则。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阶段特征,把增强各族人民五个认同以及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法治意识作为核心任务,掌握和遵循共同体建设规律,稳中求进、循序渐进,科学扩展共同性的范畴和领域,建设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要深刻认识到,共同性是主导,是方向、前提和根本,要以增进共同性为方向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差异性将长期存在,要在增进共同性的过程中尊重和包容差异性,同时要坚决防范差异性削弱和危害共同性。二是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处理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牵涉到处理好中华民族共同体与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两个方面。对于前者,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引导各民族增强五个认同,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国家安全、社会稳定。要在实现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利益的进程中实现好各民族具体利益。对于后者,必须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原则,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里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三是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集大成。传承和弘扬包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构筑经得起历史检验、各族人民认可、具有强大感召力和凝聚力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时代精神激活各民族文化活力,推动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各民族文化创新交融,丰富中华文化内涵,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四是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实践中,要重视物质的作用,将发展作为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把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推动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逐步缩小发展差距,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同时要深刻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并不自然而然带来民族团结,并不自然而然带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重视精神的作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

(三)要加快构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保障民族工作体制机制运行高效。我们党在长期民族工作实践中,推动建立并不断发展完善了一整套彰显鲜明中国特色、具有显著优势的民族工作体制机制。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要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有关部门协同配合、全社会通力合作的民族工作格局。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进一步指出,要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这些重要部署,体现了党中央加强对民族工作全面集中统一领导的明确要求。各级党委要进一步担起主体责任,切实提高在民族工作中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建立健全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要完善党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民族工作的体制机制,完善党委统战部领导民族工作部门的体制机制。统战部门要发挥牵头协调作用,加强政策研究、综合协调和监督检查。民族工作部门要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切实履职尽责。坚持和完善民族工作委员会制和民族宗教工作协调机制,理顺党委统战部统一领导和政府分工负责的关系。围绕工作主线推动民族工作部门的职能优化和职责调整。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大力支持民族工作部门加强自身建设,落实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工作保障,推动民族工作社会化、法治化、人文化、数字化。民族工作政治性、政策性、群众性强,覆盖面广,涉及方方面面,不是一域之事、一家之责,做好民族工作意义重大,全县各级各部门都要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紧密结合主责主业,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