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级有关部门: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为持续抓好农业稳产保供和农民增收,结合全县农业发展实际,提出2020年大春农业生产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目标任务
围绕全年农林牧渔总产值增长6.5%,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6.2%、农业(种植业)总产值增长6%的总体目标,稳定大春粮食种植面积,推进优势经济作物绿色供给。
(一)大春粮食生产计划:计划种植粮食作物22.2万亩,粮食产量9.7万吨。其中:种植水稻8.5万亩,产量4.42万吨;玉米11.5万亩,产量4.83万吨;杂粮2.2万亩,产量0.45万吨。
(二)大春经作生产计划:计划种植经济作物8.2万亩,产值4.82亿元。其中:种植蔬菜3.8万亩,产值1.4亿元;魔芋2.4万亩,产值1.92亿元;其它作物2万亩,产值1.5亿元。
(三)晚秋生产计划目标。计划晚秋作物种植面积13.45万亩,产值1.79亿元。其中:计划晚秋粮食6.83万亩、产量1.19万吨,计划晚秋经济作物6.62万亩、产量10.2万吨、产值1.45亿元。
二、工作重点
(一)稳定粮食生产。围绕“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的粮食生产工作要求,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考核目标,千方百计克服库塘蓄水不足和区域间不平衡对大春生产的不利影响,狠抓抗旱节水示范样板与科技增粮措施落实,确保2020年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基本稳定,粮食产量稳中有增。实施好省级粮食重点产业县和产业基地创建,健全粮食安全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农业补贴政策,落实种植业政策性保险,推进稻谷、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抓好草地贪夜蛾等重大病虫害防控,推广统防统治、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服务模式,提高粮食单产3%以上;实施优质粮食工程,以增加绿色优质米有效供给为目标,推进优质稻品种连片种植,建立优质稻米加工原料基地,打造优质粳稻产业,推广种植优质水稻6万亩,新培育种粮大户6户。
(二)发展富民乡村产业。打造提升“一县一业”(核桃)特色农产品示范县,突出抓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示范乡镇、示范村创建。立足资源优势与特色农业发展实际,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与发展布局,着力打造高产粮烟、优质蚕桑、山地牧业、特色果蔬、开放农业为主的特色产业群。压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强化责任落实,保障蔬菜等重要农产品供给。稳步扩大蚕桑、蔬菜、魔芋、中药材等高效特色优势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进一步培育壮大辣椒、百合、芒果、食用菌等新兴农业产业,大力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加工,实现全产业链发展。打造扶贫绿色产业示范园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努力建设云南省绿色食品基地,以满足市场供给需求,确保农民增收。
(三)加强现代农业设施建设。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1.78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修编建设规划,合理确定投资标准,完善工程建设、验收、监督检查机制,确保建一块成一块。加大农业节水力度,如期完成2020年0.55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和配套设施建设,提高防汛抗旱能力。加大农业机械化推广力度,继续实施好农机购置补贴项目,改善我县农机装备结构,发挥农业机械的数量优势及效能优势,提高农机化作业总量与农机化生产效益,支持生产方式转变。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加强农产品冷链物流布局规划,建设一批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供销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产地分拣包装、冷藏保鲜、仓储运输、初加工等设施。加快物联网、大数据、智慧气象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四)推进农业绿色化生产。深入实施农药化肥减量增效行动,制定农作物农药、化肥特别是蔬菜、水果年度减量措施,力争2020年亩均农药施用量在2019年基础上递减1%,化肥亩施肥强度递减1%,保持农药、化肥“负增长”。制定主要农产品绿色化生产主推技术,全面推进绿色生产基地建设。依托龙头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大力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有机肥替代化肥、水肥一体化等关键绿色生产技术,开展土肥水增效技术集成核心示范区建设,举办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绿色生产示范样板,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50万亩以上,实施耕地质量保护提升3万亩以上,示范推广旱作节水农业示范样板1万亩以上,探索开展农药肥料包装废弃物回收试点,推广绿色生产集成技术,示范带动绿色化生产。
(五)强化绿色品牌建设。以打造“绿色食品牌”产业为重点,加大农业品牌推选,加强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和管理,力争新增认证登记农产品“三品一标”10个以上。打造地方知名农产品品牌,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证制度、加强对产地、市场和加工环节农产品质量监测,实行农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质量可追溯制度,全面加快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推广运用。巩固大姚县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成果,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建设。
(六)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培植农技、农机、植保专业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年内新增种植大户60户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20个以上,家庭农场30户以上。依托新型经营主体创建一批主业突出、规模适度、设施配套、技术先进、机制完善、管理科学、效益显著的现代农业示范样板,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引领我县农业产业改造提升。充分应用农村土地确权颁证成果,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创新农业经营方式,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建或参与到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业示范区、新业态农业示范园和农产品原料基地、加工基地、集散基地的建设之中,打造农业产业集群。通过订单农业、入股分红、托管服务等方式,将小散农户融入农业产业链,推动全县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逐步形成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实现农业多重复合效益。
(七)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以大春农业生产需求为核心,突出区域主导品种,重点抓好新品种及新技术集成示范、加大优质粮食、特色经济作物绿色生产模式与高产高效集成技术示范推广。水稻生产重点推广楚粳28、37、39、40号等优新品种,力争覆盖率达70%以上;魔芋生产重点推广“楚魔花1、2号”等良种;加大抗病优质的大白菜、甘蓝、百合等蔬菜品种的引进、示范、推广力度,为蔬菜产业培植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积极推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新型经营主体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加速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八)推进产业扶贫。围绕2020年产业扶贫目标任务,把大春生产与产业精准扶贫紧密结合,认真贯彻落实产业扶贫巩固提升实施方案要求,坚持一手抓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一手抓产业扶贫成果巩固提升,坚定实施脱贫户“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的摘帽“四不摘”要求,健全完善产业扶贫稳定增收长效机制,稳定产业扶贫政策,加大扶贫资金的整合投入力度,确保不少于30%的扶贫资金投入产业扶贫,巩固脱贫成果,提升脱贫质量。抓实产业扶贫“五个全覆盖”,以优质粮食、特色养殖、绿色蔬菜、鲜食水果、经济林果、食用菌、烟草、乡村旅游为重点,强化农业产业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支撑,推进实施消费扶贫,激发贫困地区及群众的脱贫攻坚主动性和能动性,加快脱贫攻坚步伐,确保完成产业扶贫目标任务。
(九)超前谋划落实晚秋生产。充分发挥我县立体气候等自然资源条件,充分利用烤烟地、玉米地、果园、桑园,根据不同海拔区域特点、前作茬口和市场需求,认真总结近年晚秋生产的成功经验,抓好13.45万亩晚秋作物面积的落实,重点抓好晚秋作物规模连片示范样板建设。因地制宜选择作物种类和品种,合理布局,优化结构,积极培育区域特色产业,确保晚秋作物生产品种适销对路。在品种选择上,粮食作物以秋玉米、秋豆、秋马铃薯、荞子为重点,经济作物以萝卜、瓜菜、菜用豆等其他作物为主。在区域布局上,坝区主要发展蔬菜、秋玉米、秋豌豆、秋蚕豆等;山区半山区实行多作物、多品种布局,发展秋马铃薯、秋荞、秋青贮饲料玉米、秋荞子、绿肥等,努力扩大晚秋作物种植面积。抓好产销对接,努力提升晚秋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空间,打造晚秋特色农产品品牌,促进群众增收。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各部门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标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目标任务,按照“关键季节抓粮食,一年四季抓特色”的思路,切实增强抓好大春生产的主动性。要认真落实粮食生产行政首长负责制,及早做好面积规划,压实种植任务,及时研究解决影响大春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的突出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千方百计增加资金投入,确保种植面积和各项科技措施落到实处,力争在最佳节令实现大春作物满栽满插,确保高质量完成大春生产任务。
(二)强化为农服务。各乡镇要积极组织、引导辖区内农资经营企业抓好农资调供、贮备,切实抓好种子、种苗、肥料、农药等农用物资的购销工作,做到不误农时,保证生产需要。要统筹协调农业、市场监管等部门,切实抓好农资市场监管、整顿,确保放心农资市场供应,杜绝坑农害农事件发生,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县乡两级农业部门要组织干部、科技人员深入村组广泛开展农业适用技术培训,充分利用电视、网络、信息媒体及“三农通”等平台开展技术服务,深入田间地头,深入生产第一线指导农户科学化种植、规范化栽培、标准化生产,农机化作业,提高农业生产水平。要抓好营销服务,规模发展优质特色农产品,广泛开拓营销市场,落实订单生产、粮食保护价收购政策,抓好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要积极创建品牌,加强宣传推广,扩大影响,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落实惠农政策。全县各级各部门要争取资金投入,管好用好绿色高产创建、晚秋套种等增粮项目资金和农技推广等相关项目资金,充分发挥国家政策导向作用与财政资金的引领作用,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好中央和省州县各项扶农强农惠农政策措施,要广泛把国家对农民的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及粮食价格、农业保险等各项政策措施宣传到农民群众中,要及时将补贴资金兑现到农户手中,以进一步激发和调动广大农户搞好大春生产的积极性。
(四)抓实防灾减灾。要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思想,切实做好各项农业生产防灾减灾工作。农业农村、气象、水务等部门要切实加强联系、沟通和信息交流,密切关注重要农业生产阶段的气候变化,及时会商旱情、水情、灾情,评估灾情影响,加强监测预警,更好地指导农民科学防灾减灾。同时,要超前做好应对草地贪夜蛾等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和旱灾、水灾为重点的各种农业自然灾害的物资、队伍、技术等方面的准备,及时指导做好各种灾后农业生产的自救恢复工作,努力将各种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农业农村部门着力抓好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及时准确发布病虫发展信息,发动和指导农户搞好统防统治,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将病虫害损失控制在5%以内。农业农村、财政、农业保险承保机构要认真抓好救灾备荒农资和种植业保险工作,为农业灾后恢复生产和最大限度地减少农民因灾损失提供有力保障。
(五)严格督查考核。县人民政府将把大春生产目标任务、重点措施纳入年度综合目标绩效考核与“三农”工作考核,各乡镇也要制定大春生产具体考核措施,严格考核。在大春生产的关键季节,县委、县人民政府将及时派出督查组到生产一线检查督促,对大春生产目标任务、重点措施进行督查。及时通报情况、总结典型经验,确保高质量完成大春生产目标任务。
附件:1.大姚县2020年大春生产种植计划表
2.大姚县2020年粮食生产科技措施计划表
3.大姚县2020年晚秋作物种植计划表
大姚县人民政府
2020年2月22日
(此件公开发布)
上一条:大姚县人民政府2020年森林草原防火命令 |
下一条:大姚县人民政府关于做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的通知 |
主办单位:大姚县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大姚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地图
地址:大姚县金碧镇金平路政务中心 联系电话:0878-6222279
滇ICP备05001067号 网站标识码:5323260002 滇公网安备 532326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