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地震应急预案》(2012)中,将地震灾害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四级。
1.特别重大地震灾害:是指造成300人以上死亡(含失踪),或者直接经济损失占地震发生地省(区、市)上年国内生产总值1%以上的地震灾害。
当人口较密集地区发生7.0级以上地震,人口密集地区发生6.0级以上地震,初判为特别重大地震灾害。
2.重大地震灾害:是指造成50人以上、30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者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地震灾害。
当人口较密集地区发生6.0级以上、7.0级以下地震,人口密集地区发生5.0级以上、6.0级以下地震,初判为重大地震灾害。
3.较大地震灾害:是指造成10人以上、5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者造成较重经济损失的地震灾害。
当人口较密集地区发生5.0级以上、6.0级以下地震,人口密集地区发生4.0级以上、5.0级以下地震,初判为较大地震灾害。
4.一般地震灾害:是指造成1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者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的地震灾害。
当人口较密集地区发生4.0级以上、5.0级以下地震,初判为一般地震灾害。
“1262”机制,全称为“1262”精细化预报与响应联动机制,主要有两层含义:
一是预报预警。各级气象部门按规定开展强降水“1262”递进式预报预警工作,即:提前12小时预报强降水(大于50毫米)落区精细到县,提前6小时、提前2小时预报强降水(大于50毫米)落区精细到乡镇,并根据与防办提前商定的渠道及时发送。
二是响应联动。各级防指根据气象递进式预报预警及时指挥调度,分别做好以下风险防范应对工作:
当接到12小时强降水(大于50毫米)预报预警的县市、乡镇,采取以下一种或多种防范措施:
1.研判降雨情况,结合当地实际,组织包乡包村干部进驻重点防御乡镇、村(社区)。
2.通知危险区域群众,密切关注天气动态和预警信息,做好转移避险的准备。
3.组织人员对水库、坝塘、沿河低洼地带、地质灾害隐患点、高陡边坡、山洪沟口、切坡建房点、农用房、土坯房、老旧房、山区工地、低洼地带居民集中区等重要风险部位进行排查巡查。
当接到6小时强降水(大于50毫米)预报预警的县市、乡镇,在已采取应对措施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以下一种或多种防范措施:
1.包乡包村干部与当地干部、责任人提前转移危险区域的独居老人、伤残人士、留守儿童、病人等特殊群体。
2.综合研判风险,向重点防区预置抢险救援力量和物资设备。
3.加强巡查防守,重点部位落实专人值守。
4.适时关停关闭景区景点和旅游项目,疏散游客。
5.适时关停关闭在建项目工地,转移施工人员。
6.做好已转移人员安置工作,严防回撤回流。
当接到2小时强降水(大于50毫米)预报预警的县市、乡镇,在已采取应对措施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以下一种或多种防范措施:
1.组织包乡包村干部全面转移位于危险区域、生命安全不能得到保障的人员。
2.在确保基本公共服务及必要的防灾救灾、应急值班值守力量前提下,采取停工、停业、停课、停市、停运等必要措施,严格控制人员户外活动。
3.各类抢险救援力量,在地方政府指挥和确保自身安全前提下,有序开展抢险救灾工作。
需要,按照《旅行社条例》规定,旅行社交纳质量保证金。经营境内和入境旅游业务的旅行社,质量保证金不少于20万元;每设立一个分社,应当向分社质量保证金账户存入5万元。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导游人员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导游要带团出游的,需要取得导游证。导游证可以通过考试取得,考试合格后与旅行社订立劳动合同后取得导游证,没有导游证的人被旅行社安排带团,查到后由旅游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予以公告,处1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公共图书馆应当按照平等、开放、共享的要求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公共图书馆应当免费向社会公众提供下列服务:(一)文献信息查询、借阅;(二)阅览室、自习室等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开放;(三)公益性讲座、阅读推广、培训、展览;(四)国家规定的其他免费服务项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公共图书馆应当妥善保护读者的个人信息、借阅信息以及其他可能涉及读者隐私的信息,不得出售或者以其他方式非法向他人提供。